陳昇徽
中國人過年,最有“年味”的事,要數貼春聯。只要春聯一貼,再稀松的年味也就變得濃郁起來,有一種紅紅火火過大年的喜慶。在雍雅堂中掛著一張清陳侗先生畫的《迎春接?!穲D,畫面表現的正是我對春節(jié)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
記得小時候街頭還能看見寫春聯的老伯,冷風吹拂著飄飄在胸前的花白山羊胡須,寫起字來特別神氣,手中的毛筆龍飛鳳舞,一副春聯一氣呵成,客人立等可取,有用墨汁寫的,還有用金水寫的。那時候還沒有印刷的春聯,到了歲末常會排著隊來買老伯春聯。老伯見我看得入神,笑著問我說:“小朋友能幫我拉拉紙嗎?”我當然樂于參與其中,看著老伯筆下的墨水在紅紙上瞬間就幻變出一個又一個的生龍活虎的漢字,好神奇啊!跟我們平時用硬筆寫的字完全不同,線條的輕重、方圓、虛實的書寫節(jié)奏似乎賦予了文字以生命的活力……看得入迷的孩子站了一天不覺得累反倒看得十分有趣,回家便吵著大人找來紙筆試,但覺相距甚遠。于是翌日又去拉紙看字,愈發(fā)覺得寫字奸玩,或許這就是我最早的書法啟蒙吧。
本來自己寫春聯,那才夠年味。遺憾的是,這些年工業(yè)化之后,城市里多數人家貼的都是印刷的春聯,傳統(tǒng)的手寫春聯已難覓蹤跡,似乎丟了些年味。
十幾年前我們一家應邀到廣東的陽江市過年。鄉(xiāng)鎮(zhèn)的春節(ji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帖手寫的春聯。據當地人說:他們把春聯叫做春符,代代相傳手寫的春符可以鎮(zhèn)邪驅鬼,祈福納祥的。
陽江的海陵島上漁業(yè)興旺極了,海邊沿岸右邊是一排一排的漁船排列整齊,左邊是面海的漁業(yè)和其他商店,有個共同特點是家家門前張貼對聯,均是手寫的,大大的紅底黑字特別醒目,似多出自一人之手筆,頗有顏體楷書的雄偉遒勁,書寫的詞語吉祥。連綿十數里,一派興旺景象,很有氣勢!仿佛是個露天的書法展覽,伴隨著岸邊傳來的陣陣爆竹聲,讓來自城里的孩子歡呼雀躍,充分感受到濃濃的傳統(tǒng)年味。
我雖自小就學習書法,而真正自己動手去寫春聯還是許多年之后的事了。
在深圳開辦酒店時,每年春節(jié)為了讓大家能感受興高采烈的年味,店內外都要裝飾得喜慶洋洋,傳統(tǒng)節(jié)慶氣氛中,春聯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剛開始都是去市場上請人寫好買來貼上,后來同事們說:看你平時常練字,挺好看的,為什么不自己動手寫春聯呢?而我這五米多高的店門,春聯得寫三米多長,平時甚少寫這么大的字,真有點膽怯的,但架不住同事們的一再鼓勵加催促,就下決心自己動手。居然一氣呵成寫好,貼出效果還不錯,獲得贊聲一片。第二年是羊年,我手寫的春聯和吉祥語句,再加上時花年桔,使三十多米長的櫥窗喜氣洋洋、嶺南年味十足,還被攝影記者拍攝下來,刊登在大年初一的《南方都市報》的頭版,顯得特別醒目。
深圳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同事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各地同事們在年前都求我為他們老家的門口也寫一副春聯,寄回去讓家人開心。我也就有求必應了,算是給各位家人一個美好新年的祝福,于是無意中,我寫的字就隨春聯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慢慢酒店的許多熟客也加入了求寫春聯的行列,逐年增加,后來一年下來要訂寫500多副春聯。雖然年前十幾天就要開始天天寫得手痛腰酸的,但也練熟了對筆墨的駕馭。
意想不到的是許多愛好書法的客人,也會與同好的店家主動交流。酒足飯飽之余。常以翰墨會友,而寫得最多的是“?!弊?,其中不乏名家高手,幾年積累下來竟逾百個之多。
庚子的新春將至之際,雍雅堂的弟子們早早就行動起來了。在老師的指授下,挑選好各自屬意的吉言佳語,在自己平時學習的或漢隸,或唐楷,或元朝行書中尋覓臨摹,然后在大紅紙上盡情書寫,字跡工整,蒼勁有力?;蚍钯泿熼L,或孝敬親友,在新春佳節(jié)之時用另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禮敬與感激。展現自己的學書成果的同時,也感受著書法帶給自己的無窮樂趣。在他們充滿稚趣的臉上,我仿佛看到當年那個寒風中懷揣對傳統(tǒng)文化熱愛的拉紙少年;感受著理想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