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衛(wèi)霞 陸 偉
基于證據(Evidence-based)的理念最早出現(xiàn)于20 世紀90 年代的醫(yī)學領域,當時的循證醫(y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旨在通過科技手段及實驗方式獲得最優(yōu)的證據,并將其用于臨床和政策決策。所謂基于證據的學習,不是指某種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為解決特定問題運用一些證據來呈現(xiàn)學習結果并由此證明學習活動已經發(fā)生的所有學習方式的總稱。學習證據是指能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事實信息,是判斷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依據。學習證據不僅包括語言信息、對話信息、觀察記錄,還包括數據信息、肢體語言信息和表情情緒等。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一定的手段獲得學習證據,并基于學習證據開展教學,可以實現(xiàn)閱讀目標具體化、思維過程可視化、閱讀成效檢測化、閱讀形式多元化和素養(yǎng)形成全面化,從而改變閱讀教學隨意化的傾向。
1.證據定位:精確規(guī)劃教學的實施路徑。
當下的閱讀教學往往有一定的隨意性,其表現(xiàn)為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揣度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教材內容依照主觀判斷設定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達成與否則視學生詞句的掌握情況而定?;谧C據的閱讀教學關注學習證據,并以可視的前測證據為依據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又是教學的歸宿點。在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之間,教師規(guī)劃學生的閱讀路徑,即找尋閱讀素材,設計閱讀活動,比對預期證據和教學證據,優(yōu)化教學方式,評估教學成效,教學路徑見圖1。
(圖1)
2.證據奠基:精準定位教學的方向目標。
教育心理學家奧蘇泊爾說過:“如果要我將全部教育心理學歸結為一句話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就是弄懂學生已經知道什么,并且據此實施教學?!笨梢?,教學的前提是弄清學情。為此,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五下Unit 1前,筆者隨機抽取五年級的100 名學生,并在文本朗讀、文本理解、詞匯句型、語法練習等方面對他們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學生的均分為94.28,其中62 名學生95 分以上,8 名學生在90 分以下,錯誤主要集中在新語言點have to和must 的理解上。此外,筆者還從閱讀興趣、閱讀內容、閱讀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65%的學生喜歡閱讀經典的文學故事;85%的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閱讀經典文學故事;75%的學生更喜歡在表演中學習故事。
當確定了學生現(xiàn)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能夠以什么樣的方式完成什么樣的活動后,就要定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并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設定教學目標?!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二級總體目標中提出了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表演短劇的要求,而教材中的故事是以劇本形式呈現(xiàn)的,因此讓學生學會閱讀劇本、表演短劇、仿寫劇本是必要的。筆者和學科組的老師多次研討后,將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通過快速閱讀,發(fā)現(xiàn)劇本要素,培養(yǎng)學生通過略讀尋找關鍵信息的能力;(2)在故事表演中,感悟have to 和mus的區(qū)別,學會根據情境選擇使用;(3)在假設、兩難問題的討論中,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批判思維能力;(4)學會從feelings,sayings,doings 三個角度精讀人物特點,模仿改編劇本的結尾。
3.證據指引:精選達成目標的文本。
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和活動進行替換,并適當拓展教學內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學活動,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圍繞教學目標,筆者和教研組的老師開始了教學資源的搜羅和篩選工作。在此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灰姑娘的故事版本較多,圍繞其創(chuàng)編的文學形式更是豐富多彩,有童話繪本、舞臺劇本、詩歌等。各版本教材也對其進行了改編。經過研討,我們依據生詞的數量對故事版本進行了篩選,最終將香港朗文小學英語五B Chapter 7和電影片段作為學生課堂閱讀材料,將情節(jié)類似但語言較為豐富的清華大學版《英語》六上中的作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材料。
4.證據掃描:精細反思教學的階段目標。
學生需要經歷文本理解、應用實踐與遷移創(chuàng)新的閱讀過程才能實現(xiàn)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以的閱讀教學為例,經過多次研討,我們設定了以下三大層次的教學活動,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能逐步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教學中呈現(xiàn)的證據可以驗證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1)文本理解活動。目標(證據):略讀找關鍵詞,發(fā)展讀圖能力(圖文匹配);找讀、提取關鍵信息(劇本要素scenes,conflicts,characters)?;顒釉O計:講述教材故事,猜測版本數量;略讀匹配圖文,發(fā)現(xiàn)劇本要素。
(2)應用實踐活動。目標(證據):發(fā)展辯證思維能力(兩難問題答案的深度、語言生成的豐富性);理解have to 和must(表演中的選擇使用)?;顒釉O計:自主選擇場景,小組合作表演;設置假設問題,討論內化語言。
(3)遷移創(chuàng)新活動。目標(證據):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對故事內容質疑的合理性及角度);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feelings,sayings,doings 三個角度創(chuàng)編故事結尾);發(fā)展發(fā)散性思維能力(課后改編劇本)?;顒釉O計:出示多種版本的故事,對比、討論結局;創(chuàng)編故事結尾,質疑、提問、討論。
1.證據類比:在重構中實現(xiàn)知識學習與能力發(fā)展的融合。
問題:If you were Stepmother,would you let Cinderella go to the party?
試教片段:
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沉默。
教師出示語言 支架:If I were...,I would let Cinderella go to the party. Because...
T:If I were Stepmother,I would let Cinderella go to the party. What about you?
S1:Er... I would let her go too.
T:Why would you let her go?
S1:Er...I would let her go because she is so kind.
T:Yes,me too. I would let her go because she is so poor.
Ss:I would let her go to the party too,because she is pretty...
學生討論后表演。
改進后的教學片段:
學生表演后討論。
T:(拋出問題后,學生沉默)If I were Stepmother,I would...(表情夸張地表演繼母的狡詐)maybe... Because...
學生情不自禁地大笑。
T:Share your thoughts in groups. And tell the others“why”or“why not”.
S1:I would let Cinderella go to the party because she is so poor. Her father and mother are dead.
S2:I wouldn’t let her go because Cinderella is beautiful. And my daughters are not very beautiful as her.
S3:And the prince will love her. My two daughters would miss the chance. So I wouldn’t let her go to the party.
S4:That’s not fair. Each young girl in the country could go to the party.
改進后的教學,如搭建語言支架和引導啟發(fā)等有利于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和深度思考,小組活動也充分考慮了不同學生的學習傾向,給予學生表達、傾聽、修正觀點的機會,如此,學生的思維能力便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fā)展。
2.證據跟蹤:在分層目標中,實現(xiàn)語言能力的持續(xù)發(fā)展。
根據學情,筆者在盡量保留原著語言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了適當的加工和處理,如增減角色、取舍內容、簡化臺詞等。在后續(xù)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在英語社團中開展了 的主題閱讀活動,選擇另外兩種關于
的繪本進行閱讀,并進行劇本創(chuàng)編。之后,學生根據創(chuàng)編的劇本在社團活動中進行排練并在學校英語節(jié)展演。在此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課后的檢測結果對學生先進行分層,再進行分組。六個學生組成一個閱讀小組,小組制定自己的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承擔不同的任務,最終共同完成劇本的創(chuàng)編和演出。
師生的課內共讀、生生的課外自讀、跨組的合作創(chuàng)編、小組的分工排演等一起組成了一個長期、有序、漸進的閱讀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等能持續(xù)地發(fā)展,而閱讀后的訪談(如下)可以有力地證明這一點。
T: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fairy tale?
S1:Yes,I have a question.(害羞地一笑)Why did her father marry this woman?(又害羞地笑)I will not marry this woman if I were her father.
S2:The coach turned into the pumpkin.The new dress turned into the old one. Why didn’t the glass shoe turn?
S1:I had the same question. But I think that is a fairy tale.
1.證據遷移:在內化方法中開展自主閱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更要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從而讓學生的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進而讓閱讀為學生的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yǎng)分。
真正的閱讀是一種自我閱讀,對閱讀真正有效的引導是想方設法讓學生自己讀。在基于證據的課外閱讀中,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詞匯量以及教師的建議選擇對
進行拓展閱讀。教師提出了導讀問題:Why are the standards different?辨析Goldilocks’Principle 和the right one 的重要意義。學生在閱讀中,找到這些意義的呈現(xiàn)方式,并思考What is my standard of“just right”?以上教學,教師設置主導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答案和依據,建構意義。基于證據的課外閱讀,能讓學生了解證據的重要性,并學會根據證據判斷自己的閱讀目標是否達成以及如何達成目標。
2.證據交互:在多維交織中實現(xiàn)群體進階。
課內閱讀重在興趣培養(yǎng)、方法指點、示范引領、思維訓練,而課外閱讀則重在開闊視野、增強興趣、運用技能、養(yǎng)成習慣。課外閱讀形式多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方式,如利用班級微信群、學校公眾號、班級展示活動等與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過程和思考。多種閱讀證據的呈現(xiàn)能豐富學生對同一故事的認知和理解,能促使小組、班級、年級之間相互影響、共同學習,進而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群體進階。
總之,基于證據的閱讀教學是師生在證據的支撐下進行深度閱讀的過程。這樣的閱讀教學擺脫了隨意性,能讓學生更好地領略閱讀的魅力,更好地汲取閱讀的營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