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政, 唐 寧, 鄒志平, 肖 芳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檢驗科,湖北 武漢 430030;2.積水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30;3.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湖北 武漢 43003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長的潛在原因可分為三大類:缺乏凝血因子、存在凝血因子抗體、存在狼瘡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凝血因子自身抗體可對人體凝血產(chǎn)生重要影響,其中最為常見的凝血因子自身抗體就是凝血因子Ⅷ抗體[1]。獲得性血友病是一種在非血友病患者循環(huán)血中以出現(xiàn)凝血因子Ⅷ特異性自身抗體為特征的出血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較為罕見,因出血突然且嚴重,患者常因延誤診斷而死亡[2-3]。血友病是遺傳性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缺陷所致的一種出血性疾病,患者在創(chuàng)傷或手術(shù)中出血嚴重,常會出現(xiàn)嚴重合并癥。LA與多發(fā)性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chǎn)、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血小板減少癥有關,患者通常不伴出血,隱蔽性強,故對LA進行早期篩查尤為重要[4-5]。
目前,凝血因子Ⅷ抗體和LA的確證試驗有相關特定因子定量分析、改良Bethesda法、稀釋蝰蛇毒時間(Russell viper venom time,RVVT)法和硅化凝血時間(silicon clotting time,SCT)法,但這些方法成本高、費時、費力,會一定程度延誤患者救治。針對這一難題,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推薦使用APTT混合糾正試驗,可快速判斷凝血異常是由凝血因子低下或缺乏引起,還是由抑制劑(如LA、凝血因子抑制劑)引起,幫助實驗室明確檢測方向[6]。但目前暫無公認的APTT混合糾正試驗檢測方法和結(jié)果判讀標準,不同實驗室使用的標準不一,對“糾正”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因弱抑制劑可在1∶1混合的狀態(tài)下被充分稀釋而消失,故當APTT、凝血酶原時間只是稍微延長時,APTT混合糾正試驗結(jié)果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使得開展APTT混合糾正試驗的實驗室不多。本研究旨在評價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的鑒別能力,并將其與傳統(tǒng)Rosner指數(shù)法進行比較。
收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APTT延長患者標本62例,所有標本均經(jīng)確證試驗確認,延長原因明確,其中22例為凝血因子Ⅷ抑制劑陽性標本,20例為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缺陷標本,20例為LA陽性標本。未能及時檢測的標本-80 ℃(6個月)或-20 ℃(14 d)冷凍保存。采用CP2000凝血分析儀及APTT試劑[積水(日本)醫(yī)療株式會社]進行檢測。
收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新鮮凝血試驗標本20例,所有標本凝血四項結(jié)果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且無溶血、無黃疸,排除妊娠、肝炎病毒陽性及人體免疫缺陷病毒抗體陽性的患者標本[7]。標本充分混勻后,1 500×g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漿于無菌杯中,并分裝于Eppendorf管中。同時取2份適量血漿,一份直接進行凝血四項檢測,另一份置于37 ℃水浴箱中溫育1 h,再進行凝血四項檢測。若2份標本凝血四項檢測結(jié)果均正常,則將該標本置于-80 ℃保存[8]。本研究因自制血漿成本低,使用方便,故未使用商品化正常混合血漿,但自制正?;旌涎獫{不宜多次反復凍融。
1.4.1 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 將正?;旌涎獫{于37 ℃水浴箱中復融5 min。(1)即時型糾正試驗。將正常混合血漿、患者血漿直接上機檢測,設置兩者混合比例模式;(2)延遲型糾正試驗。手工配置正?;旌涎獫{和患者血漿混合比例,充分混勻后于37 ℃水浴箱中溫育2 h[9],再上機檢測。見圖1、表1。
圖1 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流程
表1 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血漿混合比例
為了更加客觀地評價檢測結(jié)果,需對面積比(area rotio,AR)值進行分析。根據(jù)AR值將結(jié)果圖分為3種曲線型:抑制劑型、缺陷型和可疑抑制劑型[10]。在一個矩形中,對角線將其分為下三角形(Ⅰ區(qū))和上三角形(Ⅱ區(qū)),當Ⅰ區(qū)面積等于Ⅱ區(qū)面積時,AR值為100%。當Ⅰ區(qū)面積大于Ⅱ區(qū)面積時,為凸曲線型,即抑制劑型(AR≥108%);當Ⅰ區(qū)面積小于Ⅱ區(qū)面積時,為凹曲線型,即缺陷型(AR≤94%);另有可疑抑制劑型(AR為95%~107%),圖形近似直線,但不能被歸為凸曲線型,該類型提示可能包含凝血因子抑制劑。見圖2。
圖2 模擬模式識別曲線
1.4.2 Rosner指數(shù)法 將正?;旌涎獫{于37℃水浴箱中復融5 min。按Rosner指數(shù)法常用血漿的配置要求,配制1~3管血漿,管1正?;旌涎獫{0.5 mL,管2正?;旌涎獫{0.25 mL+患者血漿0.25 mL,管3患者血漿0.5 mL。將管1~3上機檢測,計算Rosner指數(shù),即(1∶1混合血漿APTT—正常混合血漿APTT)/患者血漿APTT×100%。Rosner指數(shù)>11提示可能為抑制劑型,Rosner指數(shù)<11提示可能為缺陷型。
將3管血漿于37 ℃水浴箱中溫育1 h后,檢測管2 APTT,同時將溫育后的0.25 mL管1血漿與0.25 mL管2血漿混合,立即檢測APTT,記錄APTT差值。若差值>10 s,則判斷為存在時間依賴性抗體。
即時反應曲線呈凹曲線型,延遲反應曲線呈凸曲線型,提示存在凝血因子抑制劑,見圖3。即時反應與延遲反應曲線均呈凸曲線型,提示存在LA,見圖4。即時反應與延遲反應曲線均呈凹曲線型,提示凝血因子缺陷,見圖5。
對于20例凝血因子缺陷標本,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與Rosner指數(shù)法均能100%檢出,見表2。對于20例LA陽性標本,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與Rosner指數(shù)法均檢出19例(7號標本2種方法均未能檢出),見表3。對于22例凝血因子抑制劑陽性標本,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檢出21例(1號標本未能檢出),50%點差值法檢出21例(6號標本未能檢出),見表4。
圖3 凝血因子抑制劑標本曲線
圖4 LA標本曲線
圖5 凝血因子缺陷標本曲線
表2 凝血因子缺陷組2種方法驗證結(jié)果
表3 LA組2種方法驗證結(jié)果
表4 凝血因子抑制劑組2種方法驗證結(jié)果
對于凝血因子缺陷標本,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與Rosner指數(shù)法的敏感性均為100.0%。對于LA陽性標本,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與Rosner指數(shù)法的敏感性均為95.0%。對于凝血因子抑制劑陽性標本,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與50%點差值法的敏感性均為95.5%。
APTT混合糾正試驗是分析APTT延長原因簡單而實用的工具,但由于目前暫無公認的APTT混合糾正試驗檢測方法和結(jié)果判讀標準,且對何時需運用APTT混合糾正試驗也無共識,因此目前仍有許多醫(yī)院未開展此檢測項目,導致臨床醫(yī)生對部分不明原因的APTT延長結(jié)果判斷存在困惑。
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Rosner指數(shù)法及50%點差值法對內(nèi)源性凝血因子缺陷、即時反應抑制劑、延遲反應抑制劑均有較高的鑒別敏感性。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可直接通過觀察曲線區(qū)分三者,簡單、易判。
針對延遲反應抑制劑的判斷,本研究采用混合比例50%血漿溫育前后差值>10 s作為判斷閾值,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在采用STAGO全自動血凝分析系統(tǒng)(法國STAGO公司)時,以溫育1 h后延長3 s作為判斷閾值,提示存在較大系統(tǒng)間差異,難以標準化。目測法作為定性判斷方法,對系統(tǒng)依賴性較小,更有助于APTT混合糾正試驗的標準化。
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采用凝血分析儀自動按比例混合血漿進行檢測,對標本需求量少,本研究只需125 μL患者血漿就可完成5點即時型糾正試驗,而傳統(tǒng)APTT混合糾正試驗標本需求量較大。此外,Rosner指數(shù)法只用到50%的混合比例,當APTT稍延長,存在弱抑制劑時,50%混合比例可能會使抑制劑因被稀釋而消失,而多點稀釋功能可減弱此影響。
綜上所述,目測法APTT混合糾正試驗可快速對APTT延長的可能原因進行初步鑒別,結(jié)果直觀,對操作要求較低,適用于不能隨時進行凝血因子抑制劑、LA檢測的臨床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