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善于識人,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等人都曾是他舉薦的。
北宋嘉祐年間,歐陽修升任參知政事。此時,國子監(jiān)里有一個監(jiān)生名為劉幾,非常有才。但平時喜歡使用艱澀、怪異的詞語作文。劉幾又是國子監(jiān)“學(xué)霸”,所以學(xué)生們都模仿劉幾,形成了一種辭意晦澀、專玩古書里生字僻詞的文風(fēng)。
歐陽修不認(rèn)同甚至討厭這種文風(fēng),決意痛懲。有次進士科考試,歐陽修看試卷時發(fā)現(xiàn)一個舉子模仿《尚書》的語調(diào),故作高深:“天地軋,萬物茁,圣人發(fā)……”歐陽修猜測這一定是劉幾寫的,于是在試卷后續(xù)寫了兩句:秀才刺,試官刷。意思是舉子的文辭出了毛病,試官就有權(quán)利把他刷掉。他還用紅筆把試卷涂抹得紅紅的,然后讓人把這張試卷貼到外面給舉子們看。
事后歐陽修得知,這張試卷果然是劉幾的。劉幾為此事忿忿不平,歐陽修卻不以為然,認(rèn)為自己是在整飭文風(fēng),他還覺得這樣的舉子根本算不得人才。漸漸地,他就把這件事給淡忘了。
數(shù)年之后,歐陽修主持一次廷試。有一個名叫蕭稷的舉子,文風(fēng)和劉幾相似,結(jié)果被歐陽修挑刺,名落孫山。不過,另一個舉子寫的文章非常好,特別是其中的“故得靜而延年,獨高五帝之壽,動而有勇,形為四罪之誅”,這幾句話文質(zhì)兼?zhèn)?,還有音樂的美感,讓歐陽修大為贊賞。最終,歐陽修將這個舉子判為第一。
試后,歐陽修才了解到,這個舉子名叫劉輝,而他不是別人,正是當(dāng)年被自己刷下去的劉幾。原來,被歐陽修痛批一頓之后,劉幾反思了自己的文章,文風(fēng)大變。后來,改了名字繼續(xù)參加考試。
了解了事情真相之后,歐陽修驚愕了很久。不過,歐陽修非但沒有生劉幾的氣,反而自責(zé)不已:自己曾那么厭惡劉幾,可對方更改一個姓名、變換一種文風(fēng)后自己就判他為第一,是不是因為自己在識人的問題上太過主觀片面?有了前車之鑒,歐陽修自此不再憑借主觀思想裁定一個人是不是人才,而是更加全面客觀地考量一個人。(流念珠)
故事的哲理:
人無完人,事無完美。因此,當(dāng)組織在做選人決策時,切勿將自己的喜好過多融入考評中,否則很可能“因人廢事”。審視一個人、一件事物,要看其對你有用的長處,而非對你無用的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