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焱,馮 璐,李 勃
(1.云南農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昆明 650201;2.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農業(yè)經濟與信息研究所,昆明 650205)
云南是中國的產茶大省,16個州市中有100余個縣(區(qū)、市)均種植茶葉,其中,位于南部、西南部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大理、保山、德宏、紅河、文山,以及位于北部的昭通是云南的主要產茶區(qū)。近10年來,云南在鞏固生態(tài)、綠色、有機茶園建設、實施低產茶園改造的基礎上,堅持穩(wěn)定茶園面積,推進茶葉品牌建設,在質量管控、科技攻關、產業(yè)融合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精準發(fā)力,由此不斷促進云茶產業(yè)升級,助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促進產業(yè)扶貧和茶農持續(xù)增收。在云茶產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當前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諸如:產業(yè)投入不足,科研基礎較為薄弱,精深加工較為缺乏[1];茶園質量、茶農整體素質不高,茶園管理較為粗放[2];茶園生產標準有待提高,茶葉季節(jié)性用工短缺,人工成本高[3]等等?;诖?,本文從云南茶葉種植農戶的家庭及個人特征,家庭經營狀況出發(fā),探究當前制約茶業(yè)種植農戶生產經營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本次調研采用分層調研和隨機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首先,市(州)級層面上選取了云南茶葉主產區(qū)西雙版納州、德宏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四個州市;其次,在四個州市中各選1個縣作為調研縣,每個調研縣選取1個鎮(zhèn),每個鎮(zhèn)選取1個村委會,再在村委會中隨機選擇2個村寨作為調研點。最后,原則上每個村寨隨機選取30名農戶作為調研對象進行具體調研。在調研的240戶農戶中,有12戶數(shù)據(jù)存在缺失,因此問卷有效率為95%。
接受訪問農戶中,是戶主的占比近60%,不是戶主的占比約40%,可見,主要是戶主比較了解家庭的農業(yè)生產經營狀況。接受調研的農戶中,男性占比超過60%,女性不到40%,因此,家庭中依然是男性對家庭掌控更多。接受訪問的農戶年齡主要集中在40~49歲這個階段,占比40.79%;其次是50~59歲這個階段,占比27.63%;再次是30~39歲這個階段,占比15.35%;60歲及以上,以及30歲以下的人員較少。可見,茶葉種植農戶的年齡主要集中在40~59歲這個階段,以中老年人口為主。接受訪談的村民中僅有11人是村干部,占比不到5%。大多數(shù)被訪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和小學以下,兩者共同占比達到83.77%。
綜合而言,接受訪談的農戶大多數(shù)為戶主(要求接受訪談的農戶熟悉家庭生產),且以男性為主;年齡主要集中在40~59歲的中老年人口;主要是村民,村干部較少;身體狀況大多數(shù)較好,文化程度總體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的人員僅僅占比9.21%。
表1 被調查農戶的個人特征
資料來源:根據(jù)正式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而得。
四個調研區(qū)域中,西雙版納州農戶的收入相對較好,有近7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 000元以上??偟膩碚f,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 000元以下的占到19.30%,在8 000元以上的占到10.35%,大多數(shù)集中在3 001~8 000元之間,占比達到70.18%。由此可見,近年來,在國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以及農戶自身的努力下,云南農戶家庭收入水平較之以往有了較快的提升,但比較全國和發(fā)達省份,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
表2 農戶家庭近5年內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單位:%)
資料來源:根據(jù)正式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而得。
在四個區(qū)域中,西雙版納的茶種植面積最大,戶均約達到30畝,其次是臨滄市和普洱市,德宏州種植面積最小,不到5畝/戶??偟膩砜?,茶葉主產區(qū)農戶茶種植面積較大,戶均約為15畝,且大多數(shù)為臺地茶,占比達到61.12%,其次是大樹茶,占比為54.09%,古樹茶種植面積較小,僅占茶樹種植總面積的12.41%。
表3 農戶茶葉種植面積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jù)正式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而得。
關于茶地來源,德宏州全部是農戶自有茶地;西雙版納州76.67%的農戶是自有茶地;普洱市有64.15%的農戶完全租用的他人的茶地,主要源自該區(qū)域有一個五一茶廠,這部分農戶租用該茶廠茶地并按照茶廠要求種植生產,采摘后的茶葉又回供給茶廠。臨滄市65.38%的農戶完全種植自有的茶地。此外,自有茶地種植面積占茶樹種植總面積最大的是德宏州,占比100%;其次是西雙版納州,占比達到82.59%,再次是臨滄市,占比為62.77%,最后是普洱市,占比僅為25.96%。
因此,農戶茶地多為自有,占到總戶數(shù)的58.16%,且農戶自有茶地面積占總種植面積的53.00%??梢?,農戶以自有茶地種植為主,租用為輔。
表4 農戶茶地來源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jù)正式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而得。
當問及被訪問者,其家庭成員中是否有人系統(tǒng)地學過茶種植技術或家里孩子是否就讀于茶專業(yè)(技校、大專等)時,西雙版納州回答“學過”的占比最大,達到53.57%,德宏州回答“沒有學過”的占比最大,達到94.74%。總的來看,專門學過茶葉種植技術的農戶占比僅為25.88%,沒有學過的農戶占比高達73.25%,可見,當下,農戶茶樹種植仍然以自我管理、無專業(yè)指導種植為主,較少農戶進行規(guī)范性種植。
圖1 茶種植戶家庭成員系統(tǒng)學過茶葉種植技術(茶專業(yè))占比(單位:%)
當問及被訪問者“您是否與周圍的種植戶交流種植經驗或種植的相關信息”時,西雙版納州被訪農戶與周圍種植戶的交流最多,回答“是”的占比達到78.57%,其次是普洱市,回答“是”的占比為61.40%,而德宏州的被訪農戶與周圍種植戶的交流最少,回答“是”的僅僅占比40.35%。總的來看,云南省被訪農戶更傾向于與周圍種植戶交流種植經驗,回答“是”的占比約到60%。
圖2 茶種植戶與周圍種植戶交流種植經驗或種植相關技術的占比(單位:%)
當問及被訪者“您認為在茶種植和茶葉銷售過程中,與周圍的種植戶是否存在競爭關系”時,西雙版納州和普洱市有一半以上農戶認為存在競爭關系,德宏州回答“是”的農戶占比最小,僅為26.32%,這可能表明茶葉并非這些農戶的主要種植收入來源,因此,對茶生產的競爭性感受不深??偟膩碚f,有53.31%的農戶認為與周邊茶葉種植戶并沒有競爭關系,這個比例多于回答“是”的農戶。
圖3 茶種植戶認為與周圍茶種植戶存在競爭關系的占比(單位:%)
當問及農戶自開始種植茶葉以來,中間是否有間斷(也就是未采摘管理)時,普洱市有50.88%的農戶回答“有”,也就是在茶葉價格不好的時候的,超過一半的農戶選擇不采摘不管理。而其他州市即使在市場價格不好的年份也只有少數(shù)農戶選擇不采摘和不管理茶園??偟膩碚f,大多數(shù)農戶種植了茶樹之后,不論市場價格好壞,均堅持管理和采摘茶葉。這也表明,農戶對茶葉價格的反應具有剛性,與茶樹一旦種植后,不易改變具有很大的關系。
圖4 茶種植戶茶葉管理有間斷情況占比(單位:%)
當問及“您認為目前限制茶產業(yè)發(fā)展的突出問題是哪些(按重要程度排列出前三項突出問題)”時,所有區(qū)域均認為價格波動是最首要的突出問題,價格波動作為首要突出問題在德宏州、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分別占比64.91%、53.57%、42.11%和50.00%;認為資金是最首要突出問題的在德宏州、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分別占比21.05%、16.07%、12.28%和20.69%;認為土地是最首要突出問題的在德宏州、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分別占比0.00%、12.50%、22.81%和6.90%;認為勞動力是最首要的突出問題的在德宏州、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分別占比7.02%、10.71%、19.30%和13.79%;認為技術是最首要突出問題的在德宏州、西雙版納州、普洱市和臨滄市分別占比7.02%、7.14%、3.51%和8.62%。
排列第二重要位置的,德宏州同樣是“茶價波動”占比最高;西雙版納州“勞動力”和“茶價波動”占比一樣,均為30.36%;普洱市則是“勞動力”的占比最高;臨滄市是“資金”占比最高,但也僅比“茶價波動”占比高1.72個百分點。
排列第三重要位置的,德宏州是“技術”占比最高,達到36.84%,僅比“資金”項高出1.75個百分點;西雙版納州是“勞動力”占比最高,達到42.86%;普洱市是“茶價波動”占比最高,但僅比“勞動力”占比高1.75個百分點;臨滄市是“資金”占比最高,但比其他項高出程度較小。
總的來看,排在首位突出問題的是“茶價波動”占比最高,達到52.63%;排在第二的突出問題是“勞動力”占比最高,達到30.25%,但僅僅比“茶價波動”占比高5.26個百分點;排在第三的突出問題也是“勞動力”占比最高,達到27.63%,但僅僅比“資金”占比高0.8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影響農戶茶產業(yè)發(fā)展最終要的因素就是茶葉價格的波動,其次是勞動力,再次是資金。
資料來源:根據(jù)正式調研數(shù)據(jù)整理而得。
第一,對被訪茶種植農戶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了解到云南大多數(shù)家庭是戶主較為了解家里的農業(yè)生產經營狀況;男性對家庭占據(jù)主導地位;茶葉種植農戶年齡主要集中在40~59歲;農戶身體狀況較好;大多數(shù)農戶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茶種植農戶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較低,年齡結構多為中老年,茶葉種植人員的綜合素質堪憂。
第二,對茶種植農戶的茶生產經營現(xiàn)狀進行了探討。掌握到茶種植農戶家庭經濟收入普遍處于較低水平;茶葉主產區(qū)農戶茶葉種植面積較大,且以自有茶地為主,少量農戶租用茶地;農戶對茶園的管理主要以自我管理為主,缺乏專業(yè)性技術指導;大多數(shù)農戶選擇與周圍農戶交流種植經驗或信息;有一半多點的農戶認為與周圍茶葉種植戶不存在競爭關系;大多數(shù)農戶自種植了茶樹以來,一般均堅持管理和采摘。因此,茶種植農戶的收入狀況堪憂,管理水平較為低下,風險防范意識不高。
第三,探討了制約查種植農戶茶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通過調研,農戶認為影響其茶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茶葉價格波動、勞動力和資金。
一是加強云南茶葉市場預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茶葉預警機制的建立有助于茶葉生產者、銷售者、加工者等利益相關者了解茶葉市場波動情況,如茶葉供求現(xiàn)狀、茶葉價格波動、茶葉進出口等,以及根據(jù)出現(xiàn)的突發(fā)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減少生產風險。建議云南省成立預測預警工作小組,對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測,密切關注茶產業(yè)變化情況。同時要成立專門的信息分析和信息發(fā)布機構,及時分析信息,形成報告,并及時發(fā)布。此外,還應設立緊急預警機制,在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時采取有效緊急處理手段,避免損失出現(xiàn)。
二是加強農村職業(yè)培訓和農民技能培訓,改變農民對教育不重視的現(xiàn)狀。當前,各級政府對鄉(xiāng)村農戶也實施了一些技能培訓和職業(yè)教育,產生了一些效果,但由于農民從根源上對教育、培訓等的不重視,導致即使組織培訓,也只有少數(shù)農民參與培訓,問及農民為什么不參加培訓時,大多數(shù)農戶說自己年齡大了,學不會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農民的惰性和對教育的不重視。因此,要想改變現(xiàn)實情況,不僅國家、省、市、縣等相關部門要注重農業(yè)技能培訓的實用性、本土化和有效性,還需要與農民關系最緊密的村干部、鄉(xiāng)鎮(zhèn)技術指導站、駐村工作隊農民加強宣傳和教育,讓他們充分了解到教育對人的綜合能力、發(fā)家致富的重要性,只有從根源上解決了農民的思想問題,才能治本。
三是提高茶葉種植戶的風險意識,及時應對茶市場風險。首先,茶農戶在茶葉生產中,應注重通過市場導向開展生產,優(yōu)先采用先進種植方式、種植技術,生產適銷對路的茶產品,不斷提高茶葉產品的質量,以減少自己的風險[4]。其次,農戶應充分利用手機、網(wǎng)絡、報紙、各種媒體等資源,了解茶葉生產、供給、銷售、價格等方面的信息,及時做出應對決策。最后,種植大戶、農業(yè)企業(yè)等還可通過參與茶葉期貨市場來減少自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