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娣 陳小燕 何倩
【摘要】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春江中心小學以“指向‘有根新人的兒童非遺體驗空間的建構”項目建設為抓手,通過“非遺文化”主題特色場館、校園環(huán)境、校外學習空間等的建構,引領兒童在空間體驗中增智養(yǎng)品,在傳統(tǒng)文化熏染中增強文化自信,做“向善、尚美、知勤、善創(chuàng)”的新時代好兒童。
【關鍵詞】德育空間;空間體驗;非遺文化;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39-0022-03
【作者簡介】1.周海娣,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春江中心小學(江蘇常州,213034)學生發(fā)展處主任,高級教師,常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常州市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2.陳小燕,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春江中心小學(江蘇常州,213034)教師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一級教師,常州市新北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3.何倩,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春江中心小學(江蘇常州,213034)教師,二級教師,常州市優(yōu)秀班主任。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春江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春江小學”)活躍著這樣一群學生:非遺體驗場館里,他們繪聲繪色地為來訪的客人老師介紹地方非遺文化;校外實踐基地里,他們帶領小伙伴參觀體驗,感受非遺文化,感受春江大宅門的特點;非遺課堂上,他們向非遺大師請教,親密接觸非遺文化,感悟“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
學校以“指向‘有根新人的兒童非遺體驗空間的建構”項目建設為抓手,通過“非遺文化”主題特色場館、校園環(huán)境、校外學習空間等的建構,引領兒童在空間體驗中增智養(yǎng)品,在傳統(tǒng)文化熏染中增強文化自信,做“向善、尚美、知勤、善創(chuàng)”的新時代好兒童。
午后,教室一隅的課桌上已經擺滿了用棕櫚葉編織而成的活靈活現的花鳥蟲魚。課桌旁坐著的一位花甲老人正熟練地捻起兩片棕櫚葉,靈活的手指在葉片間穿梭。倏忽間,一只活靈活現的螞蚱出現于指間,朵朵含苞欲放的玫瑰躍然手上。老人的四周,一群少年正一邊驚嘆,一邊認真地學習著。這一幅生動活潑的指尖學藝的畫面正在春江小學的非遺課堂里生動地鋪開。
學校嘗試以有形的文化載體傳遞非遺文化。我們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課堂,展示非遺技藝;師生走近非遺,共同感受指尖工藝的精巧了解非遺傳承的任重道遠。上文的這位花甲老者堅持葉編50載,不為謀生,只為技藝的傳承在葉編課堂上,智慧和創(chuàng)意在學生們的指尖流淌;“葉卷葉舒”后,學生們自信大方地展現自己的作品和學習成果———
“淘氣包”毛毛用棕櫚葉編出了“APP”的英文字樣,他介紹說:“現在是新媒體時代,我們要與時俱進,我的作品就是時代的展示,我用傳統(tǒng)的技藝呈現最新的發(fā)展。”學生利用傳統(tǒng)形式傳遞時代內涵,真是令人感嘆。
“我們組的作品是‘花兒朵朵?!币粋€學習小組合作完成了一個作品,只見組長手里握著一束錯落有致、形態(tài)各異的葉編玫瑰,在全場贊賞的目光中,組長娓娓道來,“感謝我的組員們,正是因為大家的通力合作,我們才能完整地編織出這美麗的玫瑰。我為我的小組自豪,我們就像這玫瑰花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非遺課堂衍生出的人文情懷令人動容。
在春江小學,不僅僅有這樣生動美好的葉編課,還有剪紙貼畫、線條雕刻、陶泥制作、書法琴藝等眾多引領學生探索美、認知美及創(chuàng)造美的特色課堂。在非遺課堂上,學生們主動參與、愉悅表達,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藝術的無限魅力。在“非遺”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學生們正悄然變化,拔節(jié)成長,那些閃爍著他們智慧光芒的作品便是最好的見證!
“春曉犁園”是春江小學的非遺空間體驗實踐基地,在這里,學生們親近自然,見證生命的奇跡。
“春曉犁園”里的麥子發(fā)芽啦!學生們組成研究小組,開始對麥子展開一番研究。一份份調查問卷增加了他們對麥子的了解,同時也架起了他們親近田野的橋梁。
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學生們嘗試做麥葉汁,他們將新鮮的麥葉洗凈,放入破壁機中加工。為了調出不同的口味,他們往青麥汁里添加水果、蜂蜜、堅果等,既改善了口味,又增添了營養(yǎng)。
麥子成熟啦!在體驗完收割的辛苦和收獲的喜悅后,學生們對麥種產生了好奇。他們走進科學實驗室,在科學老師的幫助下,解剖麥種,認識麥種的結構,畫出解剖平面圖。
麥子是我們的主食來源之一,對它的研究又怎能少了美食!我們把家長請進學校的美食廚房,讓他們教孩子制作各種面食:象征著蒸蒸日上的饅頭冒起了熱騰騰的霧氣,各地不同做法的面條讓大家垂涎欲滴,剛出鍋的春卷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烤箱里香噴噴的蛋糕即將出爐……
麥子收割后剩下的麥秸稈該怎么處理呢?學校請來了麥稈畫的非遺傳承人,教學生制作簡單的麥稈畫。在我們的學生作品陳列室里,你可以看到一只只熊貓憨態(tài)可掬、一棵棵竹子蒼翠挺拔……
春天,我們走進春曉犁園,翻土、播種;夏天,黃豆快蹦出豆莢了,學校又掀起了一股制作豆齋餅和豆腐花的熱潮;秋天,各種蔬菜收獲了,大家一起走進田地,采摘、洗凈、拌餡,來一場包餛飩大賽;冬天,蘿卜成熟了,學生們一起體驗拔蘿卜的樂趣,學習腌制常州特產———蘿卜干。農耕課程在學生的心里播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一顆好奇的種子。學生們在種植、研究中提升了發(fā)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形成了尊重自然、保護生態(tài)、關心他人的品質。
魏村老街是春江鎮(zhèn)獨具特色的一處景觀。學生們在老街探訪時,被街頭糖葫蘆制作技藝吸引住了。在手藝人靈巧的演示中,學生們知道了“橫貫千秋”的美食也有自己的非遺印記。于是,學校教師向手藝人認真請教制作糖葫蘆的方法,并在學校的非遺活動中教學生做糖葫蘆。學生們學習熬制糖水,把握稀稠程度;研究不同水果的口味,選擇更具有春江特色的水果作為山楂的替代品。一時間,草莓葫蘆、圣女果葫蘆、提子葫蘆等各種新品糖葫蘆被學生們制作出來。
為了響應“春蕾助學行動”的號召,學校糖葫蘆非遺社團的成員們帶著“產品”再次踏上研學之路。他們現場制作,現場義賣;他們研究消費者的心理,設計了“童年回憶”系列糖葫蘆外包裝,制作了糖葫蘆宣傳卡片。糖葫蘆系列“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以及各種糖葫蘆新品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義賣大獲成功。
一次研學活動,讓非遺文化變得更有趣味、有溫度;一次研學活動,讓學生們變得陽光自信、積極向善。我們堅信:只有品格向善的人,才能夠承擔起對他人的責任,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
2018年4月,一年一度的“非遺文化節(jié)”活動方案正在論證之中。一天中午,大隊輔導員呂老師和六年級的幾位隊員聊起了文化節(jié)———
“喜歡非遺文化節(jié)嗎?”
“嗯……怎么說呢?”
“怎么想就怎么說嘛?!?/p>
“學校的安排每年都大同小異,無非都是集體參觀非遺館啊,表演非遺展示和傳承的節(jié)目啊,而且每次能登上舞臺展示的都是少數人,我覺得沒什么意思。”
“你們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我們想自選主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非遺,我們想走出校園……”
“那今年的‘非遺文化節(jié)就由你們來策劃實施,敢不敢?”
“太好啦!”
隊員們有了施展的天地,他們在全校發(fā)起創(chuàng)意、草擬方案、招募團隊……短短一個星期就拿出了“非遺文化節(jié)”策劃書,他們還到各班進行方案論證。
于是,在“非遺文化節(jié)”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低年級的隊員們走進校園外的春江民俗公園,用眼睛看“非遺”,用嘴巴問“非遺”,用彩筆畫“非遺”;中年級的隊員們找到了有趣的“非遺”運動項目———打陀螺、滾鐵環(huán)、蕩湖船、打連廂……他們學非遺、玩非遺、演非遺,這些項目既豐富了他們的課余生活,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高年級的隊員們走進學校農耕園,走進新龍生態(tài)林,通過開展“非遺館探秘小課堂”“農耕園小菜農大體驗”“都市e農莊小調查”“生態(tài)林帳篷節(jié)大聯歡”等活動,連接校內外體驗空間,打破學科界限、拓寬視野、提升能力。學生們站在活動的中央自主描繪、創(chuàng)造,在無限舒展中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我們相信,未來的學習一定是多樣態(tài)的,在大自然中、在博物館中、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未來的學習一定是廣泛的、流動的,是無處不在的,在風中、在河流間、在食物里、在傳統(tǒng)儀式上、在奇妙的科幻之旅中……我們愿為學生建造一個空間,讓他們的學習在這個空間里真實發(fā)生;我們愿每個從春江小學走出去的學生都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更愿每個從春江小學走出去的學生都靈動美好,都能做到“向善、尚美、知勤、善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