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家都知道其亂源起于后漢。后漢末年為什么會分裂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剝削壓迫嚴重,農民到處流亡,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后,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董卓,天下就從此分裂了。然則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歷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經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jiān)。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jiān)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后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厲害,所以寫《后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做了一篇傳,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里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边@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光武中興之后,宦官才全用閹人,那么,自此以前,宦官就并非閹人了。
宦字的意思,本來并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里,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面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面說,就是學。
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先進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只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有些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這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班固《漢書》的《藝文志》,大部分就是抄錄他的。他對于每一類的書,都有推論這種學問從何發(fā)源及其得失的話。其論先秦諸子之學,都以為是出于一種官署,就是為此。然則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公務員中,自然有出類拔萃,有學術思想的,就根據經驗,漸漸地成為一種學術了。
話越說越遠了,這和后世所謂太監(jiān)者何干呢?不錯,聽我道來。剛才所說的,只是宦的正格。這所謂宦,哪里是在什么機關里學習什么公務?不過在他家里做他的門客罷了,所以要稱為舍人。這種在貴族家里做舍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yǎng)”?!梆B(yǎng)”字可從兩方面解釋。他們是他們主人的食客,是他們的主人養(yǎng)活他的,所以謂之養(yǎng)。亦可以說:他們是以奉養(yǎng)他們的主人為職務的,所以謂之養(yǎng)。
此等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漢時,并不一定都用閹割過的人,到后漢光武帝之后,才專用此等人。所以《后漢書·宦者列傳序》要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了。
然則閹割的人是從哪里來的呢?說到這里,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義的事情。諸位知道刑字是怎樣講的呢?在下發(fā)這個問,逆料諸位一定會說:刑字不過是礫罰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來,剝奪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種。然而古代的刑字,卻不是這樣講的。在古代,必須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chuàng)傷,然后可以謂之刑。
傷害身體的刑罰,最初只施諸異族,或者內奸。所以較古的法子,是“公家不畜刑人,大夫不養(yǎng)”。這話亦見在《禮記·王制》上。因為俘虜原來是敵人,內奸是投降異族的,也和敵人一樣,怕他們報仇之故。到后來傷害身體的刑罰,漸漸地施諸本族了,于是受過刑罰的人,其性質的可怕,就不如前此之甚,因此,就要使他們做些事情。《周禮》這一部書,從前有人說他是周公所作的,這是胡說。這部書所采取的,大概是東周以后的制度,時代較晚,所以受過各種刑罰的人,都有事情可做。而其中受過宮刑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守內”。因為古代的貴族,生怕他的妻妾和人家私通,所以在內室里要用閹割過的人。
到后來,就有一種極下賤的人,雖未受過宮刑,而希望到貴族的內室里去服役,就自行閹割,以為進身之階了。宮刑,當隋文帝時業(yè)已廢除。自此以后,做內監(jiān)的人,都是自行閹割的。漢時雖還有宮刑,然據《后漢書·宦者列傳序》里說,當時的宦者,亦以自行閹割進身的為多。后漢時的宦官,即專用此種人。自此以后,宦官二字,遂成為此種人的專稱,失其本義了。
皇帝為什么會相信宦官呢?在歷史上,有少數是因其性多疑忌,以為朝臣都要結黨營私,只有宦官,是關閉在宮里,少和外人交接,結黨要難些,而且宦官是沒有家室的,營私之念也要淡些,所以相信他們。
然而這只是極少數。須知古來的皇帝,昏愚的多,賢明的少。這也并不是歷代的皇帝生來就昏愚。因為人的知識,總是從受教育得來的。這所謂教育,并非指狹義的學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環(huán)境足以使我們受其影響的。如此說來,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謂特別壞。因為他終年關閉于深宮之中,尋常人所接觸到、足以增益知識的事情,他都接觸不到。所以皇帝若是一個上知,也僅能成為中人,如其本系中人,就不免成為下駟了。
皇帝是一個最大的紈绔子弟,要知道皇帝的性質,只要就紈绔子弟加以觀察,就可以做推想的根基了。紈绔子弟不是有的不肯和上等人交接,而專喜和奴仆攀談,且專聽奴仆的話么?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只夠聽奴仆的話,而且只有奴仆,本無身分,亦無骨氣,所以肯傾身奉承他們。歷代皇帝喜歡宦官,其原因亦不過如此。但是有這等人,因其所處地位的重要,其所做的事,往往會闖出大亂子來。譬如在前清末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不和,這種情況若在民間,也闖不出多大的亂子。母子不和之事,我們在社會上亦是時時看到的。然在皇室之中,就因此而釀成“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種種關系大局之事了。歷代皇帝喜歡宦官,所以釀成大患,其原理亦不外此。
(摘自《三國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