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
初來日本生活的外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感到行動上的拘束,仿佛自己干什么都是錯的,不經(jīng)意就會違反日本社會無形的規(guī)矩。與大喊“自由”的美國截然相反,日本社會到處都是條條框框,甚至連日本人自己也發(fā)出“日本人規(guī)矩真多”的自嘲。來日本自由行的中國人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日本何止是無形的規(guī)矩多,有形的禁止告示也到處都是。
走進地鐵站,“禁止奔跑”的紅色大圖標,就貼在最醒目的位置,讓人一下子就緊張起來。穿過檢票口,貼在扶梯旁的警示語厲聲警告著低頭族:“走路的時候集中注意力!低頭看手機容易撞人、跌倒甚至不小心掉入軌道!”好不容易走進站臺,墻上又是一溜兒“禁止奔跑”的標識,回過頭來,另一面墻上則掛著“攝像頭監(jiān)控中”的牌子。終于站到地鐵的防護門前,一抬頭,好家伙,真是讓人腦袋一暈!原來在門上整齊地貼著數(shù)個紅色的標識:禁止倚靠、禁止擁擠、禁止把身體伸入防護門、注意腳下等。像這樣的標識在世界各國的地鐵上都能看到,這不算什么,只不過和之前看到的標識加在一起,就顯得有些繁復了。不想去看那鮮艷的紅色禁止告示,轉(zhuǎn)身卻在身后的站內(nèi)信息牌上看到紅色的提示語:發(fā)生火災時的對策。仿佛是為了回應來往的外國人,這份火災對策還附有英文、中文和韓文的翻譯,讓人一下子又緊張起來,本來不會思考關于火災的事,可一看這提示語……萬一呢?車廂內(nèi),貼著“打電話會給別人帶來困擾”等標語。緊張兮兮地終于坐到目的地了,從地鐵站出來,大松一口氣,可一抬頭,又看到路燈上掛著紅彤彤的“此處禁止停車”的牌子。
是的,這就是日本,歡迎來到日本!一個由條條框框組成的非常安全的國家!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統(tǒng)計的2017年全球最安全城市中,日本東京位居榜首,大阪排名第三,在這種安全的背后,卻是讓外國人一時間無法適應的窒息感。這個國家,把一切不和諧的因素都提前禁止了。
我們常說,防患于未然。日本就是這句話的最佳踐行者。如何防呢?就是用這些標識充實生活中零碎的角落,通過這些禁止事項或標語時時刻刻提醒每一個人。日本社會總能提前想到事情的方方面面,把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都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這樣的條條框框雖然會讓初來日本的外國人感到不適,卻維護了日本社會的基本安全。
其實,不僅是“基本的安全”,連個人的感受也被納入“被禁止”的范圍。在日本的圖書館里,自習的桌子上貼著“敲打鍵盤的聲音會影響他人”的告示。的確,因噼里啪啦的鍵盤聲感到煩躁的大有人在,但這樣的告示在任何外國人看來都相當不可思議。畢竟在現(xiàn)代社會,帶著筆記本電腦去圖書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此之多的被禁止事項,自然也遭到日本人自己的瘋狂吐槽。有一段時間,日本網(wǎng)絡上的熱點問題之一就是吐槽奇葩的禁止事項。有人說自己家附近的公園常年沒人,因為該公園禁止所有的球類運動、禁止喧嘩、禁止遛狗、禁止玩滑板、禁止騎自行車、禁止喂鳥……那么這個公園到底是給誰用的呢?還有人上傳了一個兒童樂園的說明牌的照片,上面所列的禁止事項足有18種。日本人在網(wǎng)上感嘆道,為何不只寫出允許的事項呢?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日本社會如此熱衷于設置各類警示牌,自然和地理環(huán)境脫不開關系。日本作為一個地震多發(fā)國家,在如何有效減少災后損失、避免次生災害等課題上走在世界前列。而在這些課題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預防”二字。無論是提升建筑的防震技術,還是預留好綠色逃生通道,都是防患于未然。像地震時使用電梯、地震后打開煤氣等行為也一并被禁止了。被禁止的效果顯著,規(guī)避了大量風險,自然而然就被沿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上日本人歷來奉行的集體主義觀念,整個社會就“被禁止”了起來,大家共同生活在這提前規(guī)定好的范圍內(nèi)。
“被禁止”的日本社會造就了十分安全的城市,為此,日本人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他們失去了恣意自由,只留下寂靜沉悶的空間。
(摘自《日本的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