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聞
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即將開啟,中國民法典——這部新中國歷史上曾四度啟動編纂的“社會生活百科全書”,距離正式出爐只差“臨門一腳”。
審議民法典草案預計將是此次人代會的重磅議題之一。2019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將民法典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也是在這次常委會會議上,共7編加附則,84章、1260條的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這7編草案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這也是民法典各分編草案與2017年制定的民法總則“合體”后,首次以完整版中國民法典草案的形式呈現(xiàn)。
在龐大的法律體系中,民法與民眾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經(jīng)濟生活的每個角落,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產經(jīng)營等,都受到民法調整。作為法典化的民事法律,民法典更被視為一部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總規(guī)矩”。
回顧歷史,編纂一部自己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愿。
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四次組織民法典起草,皆因時機不成熟而一度擱置。
“但過往嘗試都是卓有成效的?!比珖舜蟪N瘯üの穹ㄊ腋敝魅问暾f,尤其是1979年確立了先制定民事單行法的方針,中國據(jù)此制定了民法通則、繼承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等法律,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體系,也為當下編纂民法典奠定了較好的法律和實踐基礎。
聚焦當下,民法典“兩步走”有望完成最后一步。
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編纂民法典的立法任務。隨后,中國立法機關將這一工程浩大的立法任務分為“兩步走”進行:第一步編纂民法典總則編,即民法總則,此步已于2017年完成;第二部編纂民法典各分編,爭取于2020年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通過,從而形成統(tǒng)一的民法典。
向立法機關提出這一“兩步走”立法建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全程參與此次民法典立法的中國民法學家孫憲忠指出,草案走過了較為充分的立法進程,已具備提請人代會審議的條件。
目前,各分編草案均已至少兩次經(jīng)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如婚姻家庭編、人格權編、侵權責任編草案都已歷經(jīng)三審,并向社會公開征求了意見。中國立法機關透露,編纂工作啟動以來,僅中國人大網(wǎng)公開征求到的意見建議數(shù)量就達到破紀錄的102萬多條。
其間,諸如胎兒所享有的權利、個人隱私的明確、法人的分類界定,為見義勇為者免除后顧之憂、防止高空拋物墜物、虛擬財產保護等規(guī)定,都一度成為熱點話題并引發(fā)廣泛討論。它們也將在本次人代會上繼續(xù)征求“最大公約數(shù)”,從而形成一部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法典。
著眼未來,民法典將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的總規(guī)矩”,同時也是一份中國民眾的“權利宣言書”。
在許多立法界、法學界專業(yè)人士眼中,民法典的地位僅次于憲法。十二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曾在立法過程中指出,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對民眾來講,它是權利的宣言書或權利的保障書,所以民法也被稱為“人法”。
觀察認為,構建完備的社會財富保護體系,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讓公民尊嚴得到充分尊重、民眾智慧得到極大發(fā)揮、社會財富得到充分涌流,是民法典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和應當具有的歷史價值。
“大陸法系的國家都以能不能制定一部民法典來衡量這個國家法治成熟的程度?!眴虝躁栒f。
孫憲忠同樣認為,擁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將是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中國此次民法典立法,正試圖解答人類在21世紀所面臨的新的共同問題,比如協(xié)調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厘清科技進步與個人隱私保護等問題。而在新世紀全球對于“人格權”更加重視的背景下,中國此次還設專編對此進行規(guī)定,這是其他國家民法典立法不曾有的創(chuàng)新之舉。
可以預見,隨著中國民法典的審議通過,中國民法制度將進入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