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縣,原名酃(líng)縣。酃縣得名前屬于茶陵縣,古稱霞陽,雅稱“茶鄉(xiāng)之尾”。酃縣得名后,歷773年而不改,1994年4月,因境內(nèi)有炎帝名勝,報請國務院批準,將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為何炎帝會葬于此?
相傳,炎帝神農(nóng)氏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直至在返回家鄉(xiāng)途中,因誤食“斷腸草”而崩。
據(jù)宋代羅泌撰《路史》記述,炎帝“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說的就是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鹿原陂。在這里,恢弘的炎帝陵雄踞萬陽山腳而立,陵前洣水環(huán)繞,氣象開朗。從唐代開始,當?shù)鼐烷_始了對炎帝的祭祀活動,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他帶領先民開創(chuàng)農(nóng)耕文化,也是醫(yī)藥、集市、陶器、衣服、樂器、弓箭、建筑的發(fā)明者和推廣者。
如今,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為一個涵蓋音樂、舞蹈、文學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性文化載體。
紅軍標語,更有人情味
炎陵縣常年免費向游客開放一處極富特色的展覽,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家“紅軍標語博物館”。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井岡山根據(jù)地和湘贛根據(jù)地革命斗爭的歷史,在這里得到了最鮮活和樸實的留存。目前全縣共有339個紅軍標語遺址。
史料記載,1928年10月,朱德率領紅四軍十師二十八團來到炎陵縣十都,組織軍民摧毀了國民黨縣團防局并開倉放糧??蓻]想到,貧苦的百姓心有疑慮,竟沒有一個人前來領取糧食。
于是,朱德率領部隊在十都墟上廣寫標語,又指揮士兵在糧倉大門上方墻上寫上大標語:“鏟除搶劫秋收、不顧民眾凍餓的匪黨”。隨后又在大門外的廊墻上寫滿了“共產(chǎn)黨是無產(chǎn)階級政黨”等標語。這樣,當?shù)匕傩詹艍阎懽臃至思Z食。
這里,“客”比“主”多
湖南客家人最為集中的地方是瀏陽市和炎陵縣,而炎陵縣的客家人又最具有特色:在全縣人口以及居住面積中所占比例最大;語言、風俗最接近粵東地區(qū)的客家人??图胰诉w入炎陵縣,前后歷經(jīng)宋、元、明、清幾個朝代,客家方言流傳至今。
客家的房屋,大部分是“三行六間、四門對廳”,且以泥木結構筑成,即就近取用黃土,用墻板夯筑,當?shù)厝朔Q“干打壘”。泥墻灰瓦,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炎陵縣總人口20萬,有11萬是客家人。時移事易,炎陵客家雖仍保留著特色鮮明的民居“干打壘”和偷青、嫁毛蟲等風俗,但誰是“主”誰是“客”已經(jīng)分不清了。(綜合時刻新聞、《株洲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