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瑾
摘要:“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地區(qū)的多民族喜愛的民歌,當地人稱做“漫花兒”。歌詞用漢語演唱,但在音樂創(chuàng)作元素上受到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音樂風格的影響,曲調高亢、悠長、爽朗,抒情?!盎▋骸毖莩问侥信怀缓?、互相對答,類似于山歌對唱。是青年人聊天談情,訴說愛慕思念的愉快交流方式。
關鍵詞:西北地區(qū);傳統民歌;花兒;對唱
在中國西北地區(qū)的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等地區(qū),廣泛流傳著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花兒”。是青年男女以歌會友,一問一答,互相對唱的情感交流形式?!盎▋骸钡那{受到漢、回、藏、蒙古、東鄉(xiāng)、保安、撒拉、土、裕固族等多民族音樂的影響,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歌曲用漢語演唱,唱詞內容浩繁生動、富有詩意,文學藝術價值很高。2006年“花兒”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
一、“花兒”的歷史傳承
“花兒”最早源于古羌族的游牧小調“羌歌”,公認的發(fā)源地在甘肅臨夏地區(qū)。自秦漢時期始,臨夏地區(qū)就成為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雜居地,成為中原和西部文化交流的重鎮(zhèn),各民族融合共存和文化交流的氛圍空前活躍。受到唐宋詩詞歌賦的影響,這里開始出現以漢語唱詞為主體,以羌族音樂為主調的鄉(xiāng)間“小曲”,形成了西北民歌“花兒”的雛形。經過幾百年的流傳積淀,到明朝時期,民歌“花兒”吸收了多個民族音樂成分,詞曲調式逐漸趨于成熟。是青年男女借助“花兒”對唱相互傾訴愛情,表達淳樸生活情感的重要交流方式。
回族與“花兒”的歷史淵源深厚,他們既是“花兒”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花兒”傳播者,更是“花兒”主要傳承者?!盎▋骸钡难莩L格很接近穆斯林誦經時的腔調,歌詞中也存在著大量阿拉伯語詞匯,他們希望通過“花兒”這種簡單嘹亮的歌曲形式,唱出生活中的心酸凄苦,同時也憧憬著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生活。在頻繁的商貿交流活動中,穆斯林群眾將民歌“花兒”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遍了西北地區(qū),逐漸成為當地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娛樂形式。
二、“花兒”的藝術特點
“花兒”作為一種地方民間的“口頭文學”形式,經過了幾百年的歷史“口傳心授”的傳承,成為西北地區(qū)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盎▋骸备柙~來源于生活,題材豐富、曲調優(yōu)美,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風格,在我國民間歌謠的舞臺上別具一格,被稱為“西北民歌的靈魂”,是珍貴的民間“口頭文學”遺產。
“花兒”的流行地區(qū)不同,演唱的流派和風格也不同。按照“花兒”的傳唱地區(qū)劃分為:“寧夏花兒”、“青?;▋骸?、“臨夏花兒”、“新疆花兒”等。在“花兒”演唱過程中,男方習慣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這種對人的昵稱逐漸成為西北民歌的統稱為“花兒”,把演唱“花兒”活動稱為“漫花兒”或“漫少年”。
花兒演唱形式分為:“整花”和“散花”兩種?!罢ā币蚤L篇為主,有固定的詞本,可以娓娓道來敘述一段完整動人故事?!吧⒒ā毙问较鄬ψ杂桑瑳]有固定詞本,全憑演唱者即興發(fā)揮,隨口創(chuàng)作演唱,顯示出演唱者的隨機應變的多才機智,精彩對接迭起,情意纏綿,常常讓聽眾如癡如醉、新花綻放。
“花兒”歌詞內容豐富,多為情歌題材,也有表現當地人民生活的內容。“短曲”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組成,歌詞多是“口語化”即興創(chuàng)作。語言修飾特點:生動形象、以比興起句文字優(yōu)美、通俗易懂格律嚴謹。“花兒”曲調多高昂、奔放、粗獷、悠揚,在不同地區(qū),音樂調式變化多達1 0 0 多種,旋律節(jié)奏及唱腔都有著獨特的地方特點。生動的表現了當地人民對幸福生活和純真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三、“花兒”的曲式結構和演唱技巧
“花兒”的曲式結構特點是:采用一段式結構,包含三個樂句,長短句結合,上下對應,類似元曲中的“小令”?!盎▋骸钡恼{式豐富,以五聲羽調式和五聲角調式為主,其次是五聲徵調式和五聲商調式。旋律采用級進和小三度跳進為主,與陜北的“信天游”和內蒙古的“爬山調”有異曲同工之處。
例如:《拔胡麻》“拔了麥子拔胡麻呀,手痛著呀我呀咋就拔下了,有心叫我小哥哥幫兩把呀,又怕旁人笑話——”。第一句結尾上揚,以羽調式的主營為落音。第二句在句末結尾下行,與第一句相互呼應。第三句是由襯詞構成的擴充樂句組成,起到承轉補充作用。整體音樂旋律優(yōu)美生動、節(jié)奏歡快充滿動感。
四、“花兒”的歌詞特點
“花兒”的歌詞分為:生活歌、本子歌、情歌。
生活歌:是指反映家居生活、農事生產、山川河流等自然題材為內容做為歌詞的“花兒”歌曲,例如:《尕老漢》“一個么就尕老漢呦,七耶十七來呦呦,再加上四歲者葉子青呀,八呀十一來呦呦——”。
本子歌:也叫“整花”、“本事花”,是指具有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大型“花兒”作品。歌本世代相傳,成本成套,故事連貫。常以歷史經典故事為題材,如《楊家將》、《孟姜女》、《白蛇傳》等,也有敘事“花兒”:《五更曲》、《十二月令》等。本子歌運用比興的手法創(chuàng)作,使歌詞整篇押韻,演唱的妙趣橫生,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情歌:情歌“花兒”的重要內容,具有較強的地區(qū)民族特色和藝術性,也是“花兒”歌詞中最動人、最燦爛、最豐富的部分。例如情歌《哥哥的白牡丹》歌詞:“尕妹妹的大門上啊浪啊三浪啊,心兒里跳得慌呀;想看我的尕妹妹俊模樣呀,妹妹山丹紅花兒開呀——”。歌詞語言簡潔明快,描繪感情形象生動。
五、“花兒”的推廣與傳承
“花兒”的流傳方式,主要借助于“花兒會”。自農歷四月份以后,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西北地區(qū)各地相繼開始舉行盛況空前的“花兒會”。青海西寧市的鳳凰山“花兒會”于每年農歷四月八舉行;民和縣峽門“花兒會”五月端陽節(jié)舉行;五峰山花兒會于農歷六月六日舉行;樂都縣瞿曇寺花兒會農歷六月十四至十六日舉辦。甘肅岷縣的“二郎山花兒會”僅在農歷五、六月份舉辦的“花兒會”就多達二十處以上。
結語:
世代相傳的“花兒會”成了西北地區(qū)的民間盛會,人們身著民族節(jié)日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在廣場、河灘、山坡等地方,開始載歌載舞、盡情歌唱,對歌聲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兒”對唱的海洋。形式多樣的“花兒會”,為“花兒”民歌的推廣與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