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福建省隔震建筑結構構造圖集》編制技術分析

      2020-07-07 14:07:06江麗玲陳偉恩徐瑞昌吳應雄
      水利與建筑工程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隔震圖集支墩

      江麗玲,陳偉恩,劉 林,劉 靜,徐瑞昌,吳應雄

      (1.福州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108;3.福建工程學院 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8;4.廈門中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隔震技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由于其易于實施且減震效果良好,因此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結構振動控制技術。早在192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廈飯店就采用了隔震技術,將結構基礎設置在淤泥層表面。1969年,前南斯拉夫嘗試在一棟小學教學樓中采用隔震橡膠支座。雖然該階段已有隔震的概念,但對此的研究并不深入。直至隔震建筑在1994年美國洛杉磯北嶺地震以及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表現(xiàn)出了優(yōu)越的減震性能[1-2],各國學者才開始真正的重視該項技術的研究與應用。自此,隔震技術得到廣泛的關注,并快速發(fā)展。目前,各國對隔震技術均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與應用,其中美國、新西蘭、日本等國家在隔震領域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我國對隔震建筑的研究與應用主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大量學者對該項技術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應用實際工程之中。根據(jù)中國勘察設計協(xié)會抗震防災分會的統(tǒng)計,截止2019年12月,我國已建成的隔震建筑超過1萬棟,這些隔震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國云南、四川、新疆、江蘇、甘肅和北京等省市。

      隔震技術是在建筑的上部結構與下部結構(或基礎)之間設置隔震層來實現(xiàn)上、下結構的有效分離。隔震層可采用多種形式的隔震支座,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研究成熟、應用最為廣泛的是隔震橡膠支座(簡稱“隔震支座”)[3-4]。隔震層水平剛度較小,在地震作用下,尤其是長周期地震動作用下,將產(chǎn)生較大的位移[5-6],因此當隔震層位于室外地坪以下時,應當采取相應的構造措施來防止隔震建筑上部結構的水平位移受阻?!督ㄖ拐鹪O計規(guī)范》[7](GB 50011—2010)規(guī)定,上部結構周邊豎向隔震縫的縫寬不宜小于200 mm以及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對兩相鄰的隔震建筑,豎向隔震縫不宜小于400 mm,且不宜小于兩棟建筑最大水平位移之和;隔震建筑水平隔離縫高度不宜小于20 mm。雖然相關規(guī)范已對隔震建筑的隔震縫尺寸進行了規(guī)定,但實際工程應用表明,隔震構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不被重視,不合理的構造設計以及施工屢見不鮮,隔震構造節(jié)點的施工質(zhì)量無法得到保證,例如:2013年中國四川雅安地震中的蘆山縣人民醫(yī)院,其門診樓采用了隔震技術,但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其隔震溝、室外樓梯、穿越隔震層的管道等未采取有效的構造措施,阻礙隔震層水平位移,導致震后室內(nèi)的部分填充墻以及裝飾層均有一定的受損,減震效果降低。2014年云南普洱市地震,某隔震建筑的電梯井以及坡道因隔震構造上的失誤,導致建筑物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梢姼粽饦嬙煸O計與隔震建筑的減震效果和震后維修息息相關。

      造成隔震構造設計與施工錯誤的原因主要如下:(1) 設計單位與施工單位聯(lián)系不夠密切,施工方未能充分了解隔震構造的重要性,以致隔震構造節(jié)點施工質(zhì)量不滿足要求;(2) 現(xiàn)有規(guī)范、規(guī)程、圖集中對隔震構造的要求不夠充分,且現(xiàn)有圖集內(nèi)容不夠完善,不能很好地指導施工。因此,如何解決隔震構造節(jié)點設計與施工中存在的問題,是隔震技術實際應用中的一大問題,編制一部較為全面的隔震構造圖集對隔震構造節(jié)點的設計與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編制背景

      為規(guī)范化隔震建筑的構造設計,各國相關學者紛紛起草隔震構造相關圖集、規(guī)程。1997年,美國在規(guī)范中增加減震隔震設計部分,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抗震體系[8]。 2002 年,日本免震構造協(xié)會編制了《國外建筑設計詳圖圖集8》[9],圖集中著重給出了隔震建筑構造設計與細部圖集,以指導隔震建筑的構造設計,并通過案例說明隔震技術在實際工程之中的應用,是較為系統(tǒng)且全面的隔震構造圖集。2003年,我國推出了《建筑結構隔震構造詳圖》[10](03SG610-1),為我國的隔震建筑構造設計提供了參考,但該圖集主要是對框架結構與砌體結構的節(jié)點進行描述,砌體結構在現(xiàn)階段的工程應用較少,而剪力墻結構是當前較為常用的建筑結構,《建筑結構隔震構造詳圖》[10](03SG610-1)中尚缺少剪力墻下的隔震構造節(jié)點做法,以及缺少隔震層下部墻體的構造做法,不能全面地指導現(xiàn)場施工。2010年,我國修訂了《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7](GB 50011—2010),增加了隔震和減震章節(jié),進一步規(guī)范了減隔震建筑的設計要求,其中,也對隔震構造設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主要在于提出了隔震縫的高度和寬度。2013年,日本免震構造協(xié)會編輯整理了大量詳細的構造做法實例,發(fā)布2013版的JSSI免震施工規(guī)范以及配套的免震部材生產(chǎn)規(guī)格和標準。 2015年,我國發(fā)布了建筑行業(yè)標準《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11](JGJ 360—2015),對隔震工程施工過程以及施工質(zhì)量驗收標準進行了規(guī)定,該規(guī)范強調(diào)了隔震縫的取值。2016年,甘肅省發(fā)布了地方標準《混凝土建筑結構基礎隔震技術規(guī)程》[12](DB62/T25—3121—2016),該規(guī)程補充完善了基礎隔震的設計方法,并提出了隔震構造要求,其隔震縫寬度同《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7](GB 50011—2010)。同年,福建省發(fā)布了《福建省建筑工程隔震橡膠支座和裝置施工及驗收規(guī)程》[13](DBJ/T13—252—2016),該規(guī)程在行業(yè)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抗風裝置以及隔震支座防火的內(nèi)容,為福建省的隔震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指導。同時,該規(guī)程從嚴了《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11](JGJ 360—2015)中水平隔離縫與豎向隔震縫的高度,指出,水平隔離縫的高度不應小于30 mm,豎向隔震縫的寬度不應小于300 mm,其尺寸大于甘肅省地方標準。我國編制完成的國家標準《建筑隔震設計規(guī)范》(送審稿)中也提高了對豎向隔震縫的要求,規(guī)定最小縫寬為300 mm。

      綜上,我國已頒布了一定數(shù)量的隔震構造圖集、規(guī)范、規(guī)程等,但因?qū)嶋H隔震建筑工程的多樣性,現(xiàn)有的圖集并不能很好地指導隔震建筑構造設計以及施工,且現(xiàn)有圖集中,尚存在不合理之處,需進行修改。因此,編制一部內(nèi)容完善的隔震構造圖集迫在眉睫。福建省于2017立項,準備在隔震工程設計、施工和構造相關的國家標準基礎上編制建筑結構隔震構造地方標準圖集?!陡=ㄊ「粽鸾ㄖY構構造圖集》[14](DBJ/T 13—112)已于2020年1月1日頒布,該圖集的主要包括豎向隔震縫與水平隔離縫的取值、典型節(jié)點設計、隔震支座防火構造、隔震支座置于地下室底板以下隔震構造做法、隔震層下部墻體構造做法、預埋鋼板設計、下預埋鋼板定位以及剪力墻下隔震支座的布置等構造做法,為使設計與施工單位更好地理解圖集,現(xiàn)對該圖集的內(nèi)容進行說明。

      2 主要技術說明

      2.1 提高豎向隔震縫寬度以及水平隔離縫高度

      在國家現(xiàn)有規(guī)范的基礎上,本圖集綜合支座變形情況以及施工情況,提出應提高豎向隔震縫的寬度C以及水平隔離縫的高度h。對于豎向隔震縫,規(guī)定最小縫寬C應不小于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最大水平位移uc的1.2倍,且不小于300 mm。對相鄰的隔震結構,其縫寬F取最大水平位移uc之和的1.2倍,且不小于600 mm;水平隔離縫的高度不小于30 mm。

      現(xiàn)在分別對以上縫寬C及縫高h的取值進行說明。設置豎向隔震縫C是為了預留足夠的空間,使隔震層及上部結構的水平變形不受限,本圖集提出豎向隔震縫寬度C的取值宜不小于300 mm。這是考慮到:(1)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7](GB 50011—2010)中規(guī)定,隔震支座設計的極限水平位移限值d為隔震支座有效直徑的0.55倍和3倍橡膠層總厚度中的較小者,隨著工程建設規(guī)模日益增大,在工程中大多使用直徑大于500 mm的隔震支座,以直徑500 mm為例,其內(nèi)部橡膠層總厚度為96 mm,這時0.55D=275 mm,3Tr=288 mm,因此隔震層的設計極限水平位移限值d=275 mm,因此提出豎向隔震縫寬度C的取值宜不小于300 mm是合理的;(2) 施工時,往往忽視豎向隔震縫的寬度要求,以致豎向隔震縫寬度不足,例如雅安醫(yī)院門診樓的隔震溝寬度僅僅只有50 mm;(3) 配合即將發(fā)布的《建筑隔震設計規(guī)范》中提高豎向隔震縫的寬度要求。因此,本圖集在原有規(guī)范的基礎上提出豎向隔震縫的寬度取值應提高至不小于300 mm。

      設置水平隔離縫h,是為了防止支座沉降或構件變形導致隔震層的上、下結構相互接觸。隔震支座的豎向變形主要由上部結構荷載導致的支座壓縮變形以及剪切變形時產(chǎn)生的幾何下沉位移組成。根據(jù)經(jīng)驗公式,隔震支座壓縮量約為隔震支座中橡膠層總厚度的1/25,例如直徑為1 000 mm的隔震橡膠支座,國內(nèi)部分主流的隔震支座生產(chǎn)企業(yè)的產(chǎn)品,其橡膠層總厚度約為148 mm,計算所得的壓縮位移約為5.94 mm。表1給出了不同直徑隔震支座的壓縮變形量,可見《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7](GB 50011—2010)規(guī)定設置20 mm的水平隔離縫已滿足要求。但規(guī)定20 mm高度的水平隔離縫,施工不便,誤差難以控制,且施工完成后容易被砂漿等建筑垃圾或穿越隔震層的構件堵塞,也不利于水平隔離縫的防水和密封等處理。

      表1 常用隔震支座壓縮量

      同時,魏陸順等對防震減災中心11層隔震結構進行動力特性測試,該試驗為國內(nèi)第一例實際隔震建筑動力特性測試,使用液壓千斤頂系統(tǒng)進行了最大水平初位移為10 mm的結構推移和釋放試驗?,F(xiàn)場測試的屈服后剛度大于靜力試驗的結果,其原因在于,隔震層的水平縫填充物和穿過隔震層的構件對結構提供了一定的剛度,其大小難以確定。因此建議隔震結構在設計與施工中應重視該問題,建議提高水平隔離縫的高度,有效減小或消除所附加的水平剛度。因此本圖集建議增加水平隔離縫的高度,其高度不小于30 mm。

      2.2 隔震支座典型節(jié)點設計要求

      2.2.1 隔震層框架梁底面至上支墩底部高度確定

      隔震層梁底面與隔震支座上支墩底部間的垂直距離無統(tǒng)一標準,二者間垂直距離取值不當,將帶來構造上的麻煩。若取值太大,對于沒有墻體的架空層尚可,但是對于存在填充墻的隔震層,二者間垂直距離太大將會加大隔震層隔震支座以上墻體的無支高度,并進一步加大隔震層墻體的構造設計難度;若二者的垂直距離太小,則預埋的螺栓及套筒將會伸入隔震層框架梁內(nèi),造成隔震層框架梁內(nèi)鋼筋擁擠。因此考慮到隔震支座預埋螺栓套筒的安裝和隔震層墻體的構造設計,結合預埋螺栓及套筒的長度(一般150 mm左右),且盡可能減小隔震層墻體的無支高度,本圖集指出隔震層框架梁底面與隔震支座上支墩底面間的垂直距離h1宜取為200 mm~300 mm,具體做法如圖1所示。

      圖1 隔震支座典型節(jié)點1

      2.2.2 隔震支座安裝作業(yè)面不足及解決方法

      為了保證隔震支座及其防火材料有足夠的安裝面,本圖集指出,隔震支座側邊緣與上、下支墩(柱)外側之間的距離不宜小于100 mm。根據(jù)隔震支座安裝的現(xiàn)場施工反饋,當隔震支座側邊緣與上、下支墩(柱)外側之間的距離為50 mm時,支座以及防火材料的安裝操作空間局促,較為不便。因此本圖集對二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一個建議取值范圍,具體做法如圖2所示。

      當隔震支座側邊緣與上、下支墩(柱)外側之間的距離不滿足上述要求,且在原有上、下支墩(柱)截面面積已滿足設計要求的情況下,若采用加大隔震支座上、下支墩(柱)截面面積的方法,不僅浪費了使用空間,還提高了造價成本,因此,本圖集提出帶擴大頭的上、下支墩(柱)做法[15],具體做法見圖3。

      圖2 隔震支座典型節(jié)點2

      圖3 帶擴大頭的上、下支墩

      2.2.3 雙支座聯(lián)合布置

      因隔震支座生產(chǎn)質(zhì)量穩(wěn)定,大直徑的支座在現(xiàn)有工程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工程中以單墩單支座為主,但仍有少數(shù)雙支座聯(lián)合布置的情況。本圖集給出了相應的雙支座聯(lián)合布置構造做法,如圖4所示,這里要求,雙支座的上下連接板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50 mm。若左右連接板之間的間距為0 mm,可能造成支座安裝上的不便,且該做法也使得兩塊連接板上相鄰螺栓之間的距離滿足《鋼結構設計標準規(guī)范》[16](GB 50017—2017)最小間距的要求。

      2.3 隔震支座防火構造設計

      根據(jù)《建筑防火設計規(guī)范》[17](GB 50016—2014)的要求,當作為豎向承重構件的隔震橡膠支座位于具有耐火極限要求的隔震層時,其耐火極限為3 h?;谠撘?guī)定,本圖集提出,采用成品阻火帶作為隔震支座的防火材料,并外包不銹鋼蓋板或硅酸蓋板等保護層,具體做法如圖5所示。

      圖4 雙支座聯(lián)合布置

      圖5 隔震支座節(jié)點防火構造示意圖(單位:mm)

      在工程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常用的防火材料為防火巖棉和硅酸鋁,這兩種防火材料的熔點在1 200℃~1 600℃之間,當周圍溫度達到熔點,防火材料將迅速熔化流失,退出工作。此時,隔震橡膠支座將在高溫下造成失效,因此需對防火材料進行改進。成品阻火帶是由一次擠壓成型的不銹鋼襯板包裹硅酸鋁組成,不銹鋼蓋板保證了內(nèi)部硅酸鋁高溫下不流失,從而繼續(xù)工作,其耐火極限不低于3 h,滿足規(guī)范要求。

      2.4 隔震支座置于地下室底板以下隔震構造做法

      當隔震支座位于地下室底板以下時,隔震建筑的水平位移將會受到地下室擋土墻的限制。本圖集給出了隔震支座位于地下室底板以下的隔震構造做法,具體如圖6所示。此處,上支墩側邊與擋土墻的距離不宜小于800 mm。若上支墩外側距擋土墻的豎向隔震溝按照300 mm的要求來設計,將會帶來支座檢修與更換上的不便。為滿足隔震層隔震支座檢修與更換的要求,擋土墻與隔震支座之間的豎向隔震溝應設置適當?shù)膶挾龋詽M足檢修人員進出以及鎖緊支座螺栓的要求。結合人體工程學建筑設計常用尺寸[18],人體站立的側面尺寸約為300 mm,下蹲時的側面尺寸為650 mm,因此,隔離坑寬度Ba建議不宜小于800 mm。

      圖6 隔震支座位于地下室底板下構造做法

      2.5 隔震支座與墻體連接節(jié)點構造做法

      隔震支座與墻體連接節(jié)點主要分為水平隔離縫連接與豎向隔震縫連接兩種。填縫原則為在滿足隔震建筑防潮、防塵、隔音等性能要求下,填縫材料應適應上部結構的水平位移,在發(fā)生大變形后能恢復原型并不破壞開裂。

      對于水平隔離縫,圖集中采用改性硅烷膠為例,進行填縫。圖集中注明,改性硅烷膠的厚度應不小于16 mm,原因在于,改性硅烷膠具有高彈性,其極限變形可達350%,設置16 mm的改性硅烷膠,最大變形可達56 mm,滿足地震作用下可能發(fā)生的最大位移要求(小震及以上),保證改性硅烷膠在地震作用下,免受破壞。

      對于豎向隔震縫,該圖集提出在豎向隔震縫中部填充防火巖棉,兩側采用10 mm厚硅酸鈣板或石膏板等材料進行蓋縫,四周采用改性硅烷膠進行粘結的做法,當墻體不作防火要求時,可將防火巖棉改為聚氨酯泡沫等材料。該做法已給證實具有良好的變形性能,且沒有復雜的機械連接方式,施工質(zhì)量易于得到保障。

      2.6 隔震層下部墻體構造做法

      2.6.1 墻體構造柱做法

      《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19](GB 50003—2011)規(guī)定,當墻體的無支長度大于5 m或墻長大于2倍層高時,為保證墻體的穩(wěn)定性,墻體應當增設構造柱。隔震層構造柱的做法與普通樓層構造柱做法不同,此處的構造柱不應到頂。但在實際工程中,常將隔震層的構造柱與隔震層上部框架柱連接,使得隔震建筑的下部結構和上部結構之間不能夠有效分離開。本圖集提出墻體構造柱不到頂?shù)臉嬙熳龇ǎ鐖D7所示。

      圖7 隔震層墻體設構造柱構造做法

      構造柱施工時,由于上部結構的框架梁與構造柱上端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小,澆筑構造柱混凝土比較困難,容易出現(xiàn)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施工質(zhì)量達不到要求。因此為保證施工質(zhì)量,構造柱頂部應該采用喇叭口模板施工,施工完成待混凝土強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將喇叭口處的混凝土切除。

      2.6.2 墻體圈梁做法

      當隔震層下部墻體高度較高時,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增設圈梁。圈梁的設置應不阻礙上部結構的水平位移,但工程中,常將圈梁與隔震支座的上支墩剛性連接,導致上部結構的水平位移受阻,因此本圖集給出了隔震層下部墻體加設圈梁的構造做法,如圖8所示。

      圖8 隔震層墻體設置圈梁構造做法

      圖中規(guī)定,圈梁上部墻體高度不宜大于600 mm,這是基于《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7](GB 50011—2010)給出的建議取值?!督ㄖ拐鹪O計規(guī)范》[7](GB 50011—2010)中規(guī)定無錨固女兒墻高度不大于500 mm,由于隔震層多位于結構下部、基礎或地下室,隔震層圈梁上部墻體鞭梢效應不大,且墻體普遍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砌塊的常用規(guī)格為190 mm×190 mm×380 mm,因此圈梁上方砌筑的墻體可按三皮高度取600 mm。

      工程設計中為減小下肢墩的計算高度,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隔震支座下支墩高度較小,上支墩高度較大的情況[20-21]。這種情況無疑給隔震層下部墻體的構造設計帶來一定的麻煩。此時,下部墻體挑出的高度較大,墻體的穩(wěn)定性難以得到保證,因此,本圖集給出了加設多道圈梁的構造做法,如圖9所示。當墻體的無支長度大于5m時,同時也應適當增設構造柱,同時,兩道圈梁端部之間應設置封邊構造柱,以加強墻體的穩(wěn)定性。該做法中,第一道(由上至下)圈梁上的墻體高度不宜大于600 mm。

      圖9 雙圈梁隔震層墻體構造做法

      2.7 預埋鋼板設計

      2.7.1 預埋板尺寸

      圖集規(guī)定,預埋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5 mm。在實際工程中,所采用的預埋板主要有2種,大部分為厚度在16 mm以上的預埋鋼板,其余是以厚度6 mm左右的定位板取代預埋板,以降低隔震層的總體造價。在工程應用中發(fā)現(xiàn),當定位板上在焊接錨筋及套筒時,由于定位板過薄,常因溫度應力導致薄鋼板變形、翹曲,套筒傾斜以致螺栓無法全部旋進套筒內(nèi),當焊接操作不當時,甚至出現(xiàn)定位板被燒穿的現(xiàn)象。部分實際工程甚至存在取消預埋鋼板的情況,以上種種現(xiàn)象均會導致隔震橡膠支座的水平精度參差不齊,不符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22](GB 50010—2010)9.7條中對受力預埋件的規(guī)定:錨板厚度應根據(jù)受力情況計算確定,且不小于錨筋直徑的60%。因此,圖集對預埋鋼板的厚度進行統(tǒng)一,要求預埋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5 mm,以保證隔震橡膠支座的安裝質(zhì)量。

      2.7.2 預埋板開孔設計

      圖集對隔震支座的下預埋板開孔進行了規(guī)定,這主要是考慮到隔震支座下支墩的澆筑質(zhì)量影響到隔震建筑的安全性。在實際工程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隔震支座下支墩混凝土澆搗不密實是一大突出問題[23-24]。為便于隔震支座下支墩混凝土的澆搗,圖集給出了下預埋板的大樣圖,如圖10所示。

      圖10 下預埋板大樣圖(單位:mm)

      隔震支座下預埋板開孔主要為混凝土澆搗孔、螺栓套筒孔,其余開孔為螺紋連接的抗剪錨筋孔、混凝土排氣孔等。圖集中規(guī)定,當隔震支座的直徑小于500 mm時,澆搗孔宜設為150 mm,此時,應設置4個排氣孔,具體示意圖如圖10(a)所示。排氣孔主要作用為澆筑混凝土時排出下支墩內(nèi)部空氣及混凝土氣泡,以減小預埋鋼板底部混凝土的空鼓及氣泡率。當隔震支座的直徑不小于600 mm時,澆搗孔直徑宜設為200 mm以上,此時排氣孔的數(shù)量應增加,預埋板寬度每增加200 mm,宜增設兩個排氣孔,圖集中給出了8個排氣孔的例子,如圖10(b)所示,圖10(c)為具有8個排氣孔的下預埋板實物照片。

      2.8 下預埋鋼板定位

      隔震支座下預埋鋼板在施工過程中易發(fā)生平面軸線位置、水平精度和整體標高不滿足要求的情況。預埋板水平精度不足,將產(chǎn)生以下多種不利影響:(1) 上部結構變形不均勻;(2) 在隔震支座下支墩產(chǎn)生附加彎矩;(3) 下部結構支撐構件出現(xiàn)附加水平效應;(4) 隔震支座在上部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偏心受壓,嚴重時支座歪斜、變形,影響正常工作。

      因此,預埋鋼板的定位精度在施工中的質(zhì)量控措施也成了隔震橡膠支座安裝是否合格的關鍵,目前國內(nèi)工程通常做法是利用鋼筋焊接小型門字型支架于軸線兩端,在支架頂部定位軸線兩端拉起通線(所拉通線即為軸線),下預埋鋼板標高可利用所拉雙向通線標高測定。但此方法易受到下支墩鋼筋影響,若下支墩較高且采用一次性澆筑時,在施工中的外力如泵送混凝土的沖擊、混凝土振動棒的振搗等作用下,易發(fā)生下預埋鋼板偏位、傾斜甚至是點焊短鋼筋斷開等問題。

      為避免下支墩混凝土澆搗時下預埋板偏位,本圖集提出分段澆筑、設置錨定架和定位架的方法。定位架設置于第一段澆搗的混凝土內(nèi)部,上部連接著錨定架。錨定架的頂端連接預埋板的四角,其調(diào)節(jié)螺栓與端板螺紋連接,頂部磨平,待下預埋板調(diào)平定位后,底面與調(diào)節(jié)螺栓頂部點焊固定。

      2.9 剪力墻下隔震支座布置方式

      隔震技術主要應用于、剛度較大、層數(shù)較少的框架結構,近年來,高寬比不大(通常小于3.5)的中高層建筑采用了隔震技術的也逐漸增多??蚣苤赂粽鹬ё牟贾梅绞捷^為固定,而剪力墻下隔震支座的布置相比框架柱來說,較為靈活?!督ㄖY構隔震構造詳圖》[10](03SG610-1)未給出剪力墻下隔震支座的構造布置方式,因此本圖集初步給出剪力墻下隔震支座的布置方法,提出了一字型剪力墻、L型剪力墻以及T型剪力墻下的隔震支座布置方式,一般將隔震支座設置在剪力墻端柱以及墻的轉角處。隔震支座下支墩間的剪力墻僅起到拉結作用,僅需構造配筋即可。其余剪力墻下隔震支座節(jié)點構造設計方法同框架結構。

      3 結 語

      《福建省隔震建筑結構構造圖集》是基于隔震工程設計、施工和構造相關的國家標準基礎編制的建筑結構隔震構造地方標準圖集,它補充了現(xiàn)有國家標準圖集中的不足之處。針對現(xiàn)有工程中的問題,該圖集所提出的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1) 對豎向隔震縫的寬度與水平隔離縫的高度進行調(diào)整。提出應將豎向隔震縫的寬度提高至300 mm,水平隔離縫的高度提高至30 mm。

      (2) 提出了典型支座節(jié)點的構造設計方法,指出隔震層框架梁底面與上支墩底部之間的高度的取值以200 mm~300 mm為宜;隔震支座外側距上、下支墩外側宜有不少于100 mm的間距。對具有防火要求的節(jié)點,提出帶擴大頭的上、下支墩(柱)做法。

      (3) 提出了剪力墻下隔震支座的布置方式。當隔震支座位于剪力墻下時,下支墩間應設置構造剪力墻。

      (4) 提出了隔震層下部墻體的構造做法,對構造柱以及圈梁的做法進行特殊規(guī)定。并對墻體與支座之間的連接材料進行規(guī)定,指出所采用的填縫材料不應阻礙上部結構的水平位移。

      (5) 對隔震支座預埋板的尺寸以及開孔尺寸及數(shù)量進行規(guī)定,以提高下支墩混凝土的澆搗質(zhì)量;為提高下支墩預埋板的水平精度,提出采用固定架的方法。

      猜你喜歡
      隔震圖集支墩
      FLNG模塊支墩結構設計和強度分析
      建筑結構設計中的隔震減震措施淺析
      并行柔性接口給水管道水平彎頭支墩結構設計及計算優(yōu)化的研究
      世界抗疫圖集
      壓力水管豎向下彎的彎管支墩的設計計算
      市政橋梁工程中的隔震設計分析
      中華建設(2019年4期)2019-07-10 11:51:18
      LRB-DSB三維隔震系統(tǒng)的隔震效果分析
      現(xiàn)場圖集
      電子競技(2018年20期)2018-12-17 01:23:52
      動物打呵欠圖集
      關于公共建筑防震減災新技術應用的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8期)2016-04-05 09:25:52
      昭通市| 德清县| 竹北市| 丁青县| 遂昌县| 义马市| 玉田县| 丰顺县| 皋兰县| 开封县| 房山区| 枞阳县| 梁山县| 定州市| 湛江市| 田林县| 平顺县| 漳平市| 莆田市| 柘城县| 乌鲁木齐市| 瑞安市| 兰西县| 潞城市| 兰溪市| 虹口区| 鄂伦春自治旗| 岳池县| 甘德县| 略阳县| 彩票| 昂仁县| 麻阳| 嘉义县| 哈尔滨市| 阳城县| 丹东市| 调兵山市| 略阳县| 壶关县|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