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穎
(上海市醫(yī)藥學校, 上海200135)
人參是中國傳統(tǒng)名貴藥材,來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C.A.Mey.的干燥根與根莖,屬多年生草本。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 就記載有象形文字“參”?!渡褶r本草經(jīng)》 將人參列為上品,《道藏》 將人參列為九大仙草之一,《本草綱目》 稱人參為神草。在中國古代人參均來自野外,長于深山密林,故當時的人參均為野山人參,即“野山參”。隨著需求不斷提升、使用量持續(xù)增加,已有的野山人參資源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野生環(huán)境周期長、采收不易的客觀因素也使得野山參的貨源進一步緊缺。為了保護野生資源,純野外生長的人參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自2005 年起《中國藥典》 也不再收載野山參名錄,取而代之的是人參項下的林下山參,特指“人工播種,于山林野生狀態(tài)下自然生長的人參”[2]。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2015 年發(fā)布的(GB/T18765-2015) 《野山參鑒定及分等質量》 和上海市中藥行業(yè)協(xié)會2016 年發(fā)布的《上海市中藥行業(yè)野山參等級規(guī)格(試行稿) 》 則都將野山參定義為“播種后,自然生長于深山密林15 年以上的人參”[3]。由此可見林下山參包含了人工播種后,自然生長于深山密林15 年以上的野山參。
現(xiàn)在市場上的野山參,其實就是人工播撒籽后,野外生長15 年以上的林下山參,其內涵符合《野山參鑒定及分等質量》 標準中的定義,因此本研究將以GB/T18765-2015標準為檢驗依據(jù)展開。由于野山參的市場定價與其外觀形態(tài)和完整性高度相關,因此對野山參鑒別時,仍以傳統(tǒng)經(jīng)驗鑒別技術為主,通過外觀等性狀特征的對比,綜合做出判斷,以減少對原藥材的破壞??偨Y野山參的性狀特征,分析市場上常見的野山參混淆品及偽品,歸納出野山參的性狀鑒別要點,以期為野山參的真?zhèn)舞b別提供參考。
野山參,主要生長在長白山及大、小興安嶺區(qū)域,位于東經(jīng)117°~137°,北緯40°~48°范圍內的深山老林中。種植土壤富含有機質及巖石碎塊或石礫,排水透氣良好的山地灰化土的微坡或斜坡上。畏強光烈日,喜漫射光,散射或較弱的陽光。
野山參在生長過程中會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形成相應的根莖、主根等特殊形態(tài)[4]。受到環(huán)境影響和年限要求,主要集中了兩大特點。第一是老,普通人參一般4至6 年即可成熟采收,但野山參由于野生環(huán)境惡劣,生長緩慢,需15 年以上才能采收,因此其參齡達到了普通人參的3 倍以上,形態(tài)也多顯出老態(tài);第二是野,在野山參的漫長生長過程中,除了播撒籽沒有其他人工干預,因此形態(tài)靈動多變,不拘一格。以上兩點自然因素決定了野山參形態(tài)上具有特殊性,傳統(tǒng)鑒別方法野山參看“五形”,指的就是蘆、體、皮、紋、須、艼。見圖1。
1.1 蘆 又名蘆頭,指野山參主根上部的根莖部分。野山參地上莖每年秋冬枯萎后會脫落,在蘆頂部留下一個淺碗狀的莖痕,習稱蘆碗。蘆碗,通常1 年生長1個(除自然災害等),一般情況密集度越高,參的年限就越長[5]。野山參的蘆頭長而彎曲,蘆碗堆疊緊密,形態(tài)上呈兩節(jié)蘆或三節(jié)蘆,以兩節(jié)蘆為多。頂部為近年脫落的莖痕,蘆碗較大習稱馬牙蘆;往下蘆碗漸小堆疊更加緊密,習稱對花蘆;再往下與主根直接相連的一段蘆呈圓柱形,習稱圓蘆。在鑒別野山參時,光滑圓蘆是野山參參齡較長的表征,一般來說野山參具備光滑圓蘆,代表年限鎖定在10 年左右,尤其是在實際鑒別工作中,野山環(huán)境下有些野山參的蘆頭會發(fā)生休眠,動物踩踏折斷等現(xiàn)象造成蘆碗減少,野山參參齡??赏ㄟ^是否有圓蘆,加上圓蘆上的蘆碗個數(shù)來綜合計算[6]。
1.2 體 野山參的主根被稱為“體”,支根被稱為“腿”,有兩腿分檔自然的“靈體”,主根形狀不靈活、腿有兩條以上的“笨體”,主根順長的“順體”,主根橫向生長的“橫體”,主根粗短猶如疙瘩的“疙瘩體”,以及兩腿分岔角度較大如同山梁的“過梁體”。野山參因生于深山林下的野生環(huán)境,體態(tài)多變且自然,常見品主根短小、溜肩、腿兩條分腿自然、須根長,以靈體順體為佳,笨體過梁體等次之。
另外部分野山參的蘆頭生有不定根,名為“艼”。參齡較長的野山參艼常見為棗核形、蒜瓣形,野山參的艼都是向下生長的,且不可過大,商品分級時,如果艼體積超過主根一半以上,野山參的規(guī)格需降級。
1.3 皮 野山參外皮棕黃色,雖不如純野山參那樣老結,由于主根較為飽滿包漿足,所以外皮緊致細膩,少有破皮,習稱“緊皮”,又稱“錦皮”,即如錦緞般具有光澤。
1.4 紋 野山參由于春生冬藏,每年秋冬地上莖脫落后會向地下收縮,在主根肩部形成一圈環(huán)紋,隨著生長年限增加,環(huán)紋圈圈疊套,細致而緊密。野生環(huán)境下這些層紋不會斷裂,不會舒散,而人工移動過的山參由于土壤環(huán)境的改變,就會發(fā)生跑紋,部分環(huán)紋會出現(xiàn)在主根中部甚至下部,這是區(qū)別野山參是否是正品的一個特征。
1.5 須 野山參須根清長,順而不亂。在須根上可見多數(shù)小型疣狀突起,習稱“珍珠疙瘩”,其源自于野生環(huán)境下野山參水源肥料匱乏須根上長出的次生須根,以汲取更大范圍的養(yǎng)分保證生存,而后次生須根退化成圓點。正是由于珍珠疙瘩的存在,野山參質地柔韌似皮條,又名“皮條須”。
圖1 野山參性狀特征
根據(jù)多年市場調查和基地考察,野山參目前最常見的混淆品及偽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參齡不足15年的林下參,習稱林下山參;第二類是移山參,主要包括移動過的趴貨和池底參;第三類是野山參中的變異品艼變參;第四類是對園參進行人工雕刻、拼接、改形的工藝參;第五類是野山西洋參。
2.1 林下山參 林下山參是模擬自然條件生長于深山密林下的野生人參,這類人參是將人工采集的園參或林下野生人參的種子播撒在適合野山參生長的樹冠下的土壤里,并使其在該地生長多年所獲得的人參產品[7]。2015 年版《中國藥典》 在人參項下規(guī)定,林下山參指人工播種在山林,野生狀態(tài)下自然生長而成的人參[8]。由此可見,林下山參和野山參的播種方式、生長環(huán)境均相似,區(qū)別僅僅在于參齡的長短。林下山參的鑒別要點,蘆細長蘆碗稀疏個數(shù)不足;體形小多為疙瘩體或順笨體,質地松泡,棗核艼罕見;皮光滑但不緊結;肩部橫紋稀疏浮淺,但無跑紋;腿多為2~3 條,細短而下垂;須清長不亂,珍珠疙瘩較少,質脆而易斷。由于同樣生長于野外,且參齡一般在10 年左右,不超過15 年,所以林下山參的實際形態(tài)自然、靈動、多變,需結合多個特征綜合判斷,見圖2。
圖2 15 年以下林下山參性狀特征
2.2 趴貨 應屬于園參的一種,也叫“簾子貨”,指的是選擇一塊較為貧瘠的砂質土壤,人工伐木除林并松土,搭上棚子后栽種的人參品種,一般會將參池棚撘于斜坡上,經(jīng)過10 年以上才開土采挖[7]。趴貨一般分為籽趴和秧趴,但為了使趴貨形態(tài)上更接近野山參,常將趴貨移栽至山林繼續(xù)生長,正是這個移栽的操作使得不少地區(qū)將這類移動過的趴貨也納入移山參,甚至與移山參中的“覓貨” 混為一談[8]。根據(jù)移山參國家標準,凡“移栽在山林具有野山參部分特征的人參”[9]均可納入移山參,因此移山參包含的品種實際是很廣的,只是受到移栽難度、產量規(guī)格等限制,野山參混淆品實際集中在趴貨和池底參兩類。趴貨的鑒別要點是,蘆的生長方向常出現(xiàn)驟然轉向,稱為“回脖蘆”或“轉蘆”,后期蘆碗常見驟然放大,呈上粗下細[10];體普遍較長較粗,多呈順體或笨體;皮老粗糙,無光澤;紋淺而疏,常見半邊紋,且有明顯跑紋現(xiàn)象;腿較長粗細不均,下部浮胖明顯,須多而亂,珍珠疙瘩明顯。見圖3。
圖3 趴貨性狀特征
2.3 池底參 池底參是指,園參收獲后,遺留在參地中自然生長若干年后,有了野山參部分特征的人參[6]。由此可見池底參在最初的生長過程中有人工干預,營養(yǎng)較為充足,后期被遺留后才經(jīng)歷了較長一段自然生長環(huán)境。池底參的鑒別要點是,多無圓蘆,基部蘆碗大,習稱“開門見蘆”;體胖且長,多為順直體,艼粗大常上翹;皮粗糙松弛無光澤;環(huán)紋粗而淺,常見斷紋或一紋到底的跑紋,年限長的池底參可出現(xiàn)類似山參的細紋,但多往下兜[11];須少而硬,珍珠疙瘩稀少;另外池底參由于年限長,主根已經(jīng)開始木質化、纖維化,干物質淀粉含量很少,所以反而重量較輕[12]。見圖4。
圖4 池底參性狀特征
2.4 艼變參 艼變參是指野山參在生長過程中主根遭到動物啃咬、病蟲害等傷害后腐爛消失,艼繼續(xù)生長代替主根[13]。艼變參從本質來說是不定根,而不是主根,由于年限長久,艼體積較大較為飽滿,和野山參主根形似,所以容易被用來混充為野山參。艼變參的鑒別要點是,蘆頭大,偏斜不正,蘆底部并非深深插嵌于主根頂部;無主根,或可見腐爛主根的根跡;皮疏松細膩,質嫩且光滑;肩部環(huán)紋無或很少,多為斷紋;腿多為1 條,須根清長,“珍珠疙瘩” 明顯。見圖5。
圖5 艼變參性狀特征
2.5 工藝參 工藝參主要包括2 類。第一拼接參,如拼蘆、拼艼、拼體、拼須等,一般使用膠水粘合而成,惡意仿造野山參蘆頭細長彎曲、體態(tài)靈體的造型,或增加重量;第二雕刻參,一般在主根肩部雕刻環(huán)紋,加深顏色做老后,偽造野山參肩紋緊密疊套的細紋效果。當然也有同時拼接雕刻的工藝參。工藝參的鑒別要點是,人為加工的人參,形態(tài)或細節(jié)特征上多不自然,或可見膠水粘著留下的痕跡,或出現(xiàn)環(huán)紋深淺不一雕刻的痕跡。工藝參在鑒別時應留意2處重點,一處是蘆與主根的連接處是否存在拼接,另一處是釘板野山參的背面是否隱藏拼接點,鑒別時需格外注意細查[14]。見圖6。
2.6 野山西洋參 野山西洋參是進口西洋參中的野生品[15],但野山西洋參并非真野生的,而是一種仿野生條件下栽培而成的種植西洋參,類似林下山參。事實上進口野生西洋參體態(tài)短小多呈短圓錐形,蘆頭細長、蘆碗密集整齊,腿短下部急尖[16],和野山參形態(tài)差距較大,極易辨別;而真野山西洋參則由于人工播籽,生長環(huán)境自然野態(tài),生長年限較長等原因,和野山參頗為相似,近年來常被用來偽充野山參。野山西洋參的鑒別要點是,蘆長而彎曲,蘆碗眾多;主根堅實,常見棗核艼或順長艼;皮粗糙,有明顯凸起的橫皮孔紋;環(huán)紋密集清晰;支根數(shù)條,須根少且長,珍珠疙瘩多,自須根較上部即開始出現(xiàn)。氣香特殊且濃郁。見圖7~8。
圖6 工藝參性狀特征
圖7 野生西洋參性狀特征
圖8 野山西洋參性狀特征
綜上,野山參的性狀特征與其生長環(huán)境及生長年限密切相關,并體現(xiàn)在“蘆、體、皮、紋、須” 五形。由于環(huán)境“野”、年限“老”,其蘆表現(xiàn)為,蘆長,蘆碗堆疊,扭曲自然;其體表現(xiàn)為主根短小、支根長,且分腿靈動,多橫靈體;其皮表現(xiàn)為老而精壯,細膩飽滿,泛絹皮光澤;其紋表現(xiàn)為紋多且細,多集中于肩部,甚至出現(xiàn)兜紋現(xiàn)象;其須表現(xiàn)為清長柔韌,珍珠疙瘩眾多。這些特征是環(huán)境對植物生長的多面影響及綜合體現(xiàn),也成為野山參鑒別時相互驗證的重要依據(jù)。參齡不足的林下山參不夠老,形態(tài)上無法顯出蘆長碗多、緊皮細紋的老態(tài);趴貨、池底參均非野生環(huán)境生長,形態(tài)上無法呈現(xiàn)自然靈動的野態(tài);而工藝參純人工造偽,集中表現(xiàn)在蘆碗雕琢、肩部刻紋、形態(tài)臆造等方面,其老態(tài)中常顯露出多處不自然的野態(tài)痕跡;野山西洋參則由于非同種,皮痕、皮孔、體態(tài)、氣味等方面多有不同。
因此在野山參鑒別時,利用自然生長環(huán)境“野”、參齡超過15 年“老” 這兩大客觀因素,從“蘆、體、皮、紋、須” 五形特征進行分析,全面衡量、綜合判斷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野山參市場的造偽手段一直處于變動與更新之中,新的鑒別點被鑒別人員挖掘和推廣的同時,也會讓造偽者繼而換用其他造偽手法,因此野山參的鑒別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和不斷細化的課題,也需要經(jīng)常走入市場,考察基地,發(fā)現(xiàn)和收集新型偽造樣品,提升鑒別能力,以確保野山參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可以買到正品野山參、優(yōu)品野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