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珍
美國公路片是一種象征美國人民精神理念的特有文化產物,其藝術形式可以追溯到美國史詩文學和戰(zhàn)后發(fā)展歷史。受現(xiàn)代主義影響,該類型的主題多傾向于“逃離”,其本質是以旅途反映人生,重在刻畫人物角色的內心世界。本文旨在通過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斬獲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最佳影片三項大獎的《綠皮書》來討論美國公路片中矛盾沖突的設置手法及其表現(xiàn)模式,同時通過美國公路片對現(xiàn)實的影射探究其背后民眾的時代價值觀念和美國民族、社會與國家精神文化。
一、美國公路片溯源
(一)電影類型溯源
公路片也稱為公路電影,通過將故事的背景架構在在翻山越嶺的公路上,劇情往往安排主角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不得不展開一段旅程,影片主角類似于中世紀屠龍?zhí)诫U的勇士,具有一往無前的冒險精神。[1]公路片誕生的時間是二戰(zhàn)后的美國,彼時美國工業(yè)急速發(fā)展,社會經濟繁榮,汽車也成為一種繁榮開放的風氣和自由追求精神的象征。公路影片能夠發(fā)展成為一種電影類型則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由丹尼斯·霍普執(zhí)導且由他和彼得·方達主演的《逍遙騎士》在美國紅極一時,并自此產生了“公路電影”類型片。而隨著旅行的游歷深入描述主角的內心世界記錄其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也成為了公路電影最顯著和獨到的特征。
(二)公路片與西部片的對比
公路片和西部片都是美國歷史精神文化的特有產物,兩者共同表現(xiàn)的是主角對刺激熱血邊際探索的追求、對瀟灑不羈的散漫情調的向往以及對無拘無束生活狀態(tài)的熱愛,但二者亦有不同之處。西部片的背景設定是原野和荒漠,主角大多為牛仔形象的英雄,時間則主要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而公路電影背景則建立在經濟科技更加發(fā)達,城市建設更為成熟的20世紀中后期,此時大眾的交通方式已經逐漸被汽車所代替,汽車亦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人們滿足冒險探索欲望的交通工具。從思想意涵上來看,西部片主要從寫實畫面中強調人與自然的斗爭過程,例如暴雪、寒風、野獸等客觀存在的困阻,往往需要主人公在成長過程中更加勇敢和堅韌,來克服自然的磨難。影片的立意多是激勵觀眾產生征服和創(chuàng)造的勇氣。而公路片在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下更傾向集中突出人與自我內心深處矛盾的抗爭,如孤獨、自私、欲望、消極等內心精神狀態(tài)特征,角色多是因自身消極的情緒、對人群俗世的逃避和疏離現(xiàn)實的渴望而踏上旅途,其旅程本身就是目的。[2]可以看到,西部片到公路片的意識形態(tài)進化過程中,也體現(xiàn)了隨著時代變遷人類對于思索與審視自我內在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征服自然的探險所帶來的感官刺激,這體現(xiàn)了人對自我關注的提高,和改變自我的愿望增化。
(三)公路片的電影敘事結構
公路電影的敘事結構一般具有模式化特征,主角因對現(xiàn)實的反抗或對人群的逃避展開一段旅途,主要體現(xiàn)其對放逐和流浪生活方式的追求,主角通過旅途過程中一系列的經歷產生了自我成長的覺醒和對自我意識的思索與探究。公路電影的結局在傳統(tǒng)意義上一般有四類:1.主角在經歷一系列人或事的感悟與思索后,得到了精神的成長,選擇回到出發(fā)的起點,并變得更加豁達睿智;2.主角在旅途的過程中意識到旅途就是他存在的意義,最后選擇永不停歇地繼續(xù)流浪;3.主角因為在旅途中發(fā)生的事情選擇自殺,或者被外力作用影響進而導致死亡;4.主角經歷了一場沒有任何意義的旅行。
二、矛盾沖突的內在邏輯
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即作者必須以某種方式為讀者/觀者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人滿意的情感體驗;一個好的劇本故事,其精彩程度往往取決于故事中所設置的沖突。沖突的概念是兩個客觀元素在內在或者外在條件的作用下產生對立的情況,例如情感、力量、訴求、目標、欲望、資源等,在此之后則是雙方的對峙和沖擊。沖突的意義往往是用來反映主角內心情感、思想、狀態(tài)的變化。
就沖突本身適用的情況而言,從客觀條件上分為內部沖突和外部沖突。外部沖突往往是通過外界自然或社會環(huán)境、角色的外界壓力或者是其他角色的作用來決定沖突的性質和原因。以采用雙男主形式的影片《綠皮書》為例,該片的主要外部沖突是厭惡黑人的失業(yè)意大利裔司機為了賺錢不得不接受了黑人音樂家的工作邀請,以及黑人音樂家因為需要向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南方巡演而不得不請求白人擔任司機和保鏢。這對主角的身份設定,很好地推動了情節(jié)和敘事的發(fā)展,其中的懸念也給觀眾留足了觀影興致。[3]而內部沖突則是由針對故事的本質內核,由角色間精神思想、價值觀念的交鋒而激蕩的矛盾或者影片的立意內涵所決定?!毒G皮書》的內部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主角種族和身份階級問題上。在電影的時代背景中,白人和黑人是尊貴與卑賤的兩極,更多的社會現(xiàn)象表現(xiàn)的是白人奴役和唾棄黑人,而在該片中,混跡夜場的混混白人司機和經受高等教育的杰出黑人音樂家,黑人與白人、富人與窮人的身份置換與當時社會截然相反的背景地位成為了本片最大的亮點和懸念,亦是本片針對當時的社會狀況而設計的最關鍵沖突;兩人膚色、階層、性格和性取向的矛盾造就了電影深厚的思想內涵,不僅實現(xiàn)了全片敘事張弛有度、引人入勝的戲劇性,也揭露了創(chuàng)制者所意圖表達的種族歧視問題和倡導種族平等的價值觀。
三、矛盾沖突的設置手法、表現(xiàn)手法及其意義
(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
人物是大多數(shù)影片集中塑造的重點部分,導演通過對人物的形象、情感、性格、經歷的描繪來引發(fā)全片的矛盾沖突。公路片中的人物和矛盾沖突是彼此滲透的、而人物是影片集中塑造的重點部分。人物塑造的個性化有利于影片矛盾沖突的深化、情節(jié)的發(fā)展和深刻內涵的建立,矛盾沖突像旋轉的陀螺,每一次激烈的摩擦和碰撞都可以豐富人物角色在成長過程中內心世界的情感和其本身的性格,有利于塑造令觀眾更加印象深刻的角色,激發(fā)和強化觀眾的情感,因此,優(yōu)秀的人物刻畫對一部電影矛盾沖突的影響舉足輕重。[4]在《綠皮書》中,相較于偏激固執(zhí),傲慢暴躁的白人,黑人音樂家渾身透露著一股知性、穩(wěn)重和優(yōu)雅的氣質,即使是被白人壓迫和針對也只是用音樂來釋放怒氣,這一儒雅而孤獨的隱忍氣質也成為了這個人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標簽。白人司機是一個隨性散漫、善良義氣的形象,影片開篇他將妻子用來招待黑人裝修工的杯子扔掉這一行為可以看出他對黑人的偏見,但在劇本中所設置的外界沖突的作用下,他通過對黑人音樂家的了解和接觸,發(fā)生了行為態(tài)度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也學會了用更美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善良和愛,這是該人物塑造的成功之處。
在表面現(xiàn)象的背后,人物往往還隱藏有更加復雜的性格。例如音樂家放棄高薪和安逸的工作,懷揣著勇氣南下想要改變世俗的偏見,但是他一直沒有找對正確的方向,一直孤僻地認為自己“既不夠白,也不夠黑”,而在司機的影響下音樂家釋懷了對他人看法的執(zhí)著,放棄了裝潢華麗的音樂廳里狂傲的白人而選擇在擁擠喧鬧的酒館為黑人表演,借此他找到了心的方向,也收獲了真正的滿足和快樂,這是音樂家內心成長的過程。公路片最強調的就是人在旅途中內心情感和思想狀態(tài)的改變,而創(chuàng)制者細致入微的刻畫豐富了人物的形象和影片的內涵。
(二)生動有趣的敘事情節(jié)安排
情節(jié)是一部電影的靈魂,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電影將難以調動觀眾的興致,電影的矛盾沖突亦主要在于情節(jié)的沖突。影片《綠皮書》中矛盾沖突的設置亦是通過情節(jié)的對比來實現(xiàn)。第一重對比是司機對黑人音樂家態(tài)度的逐步變化過程,以音樂會為例,第一場司機對音樂家的才華表示贊嘆和敬佩但仍有一絲輕蔑,第二場司機毆打了嘲弄黑人音樂家的舞臺負責人,并在音樂家表演的過程中感到自豪和得意,第三場司機看著舞臺上鋼琴家因為在酒館被白人欺負的倔強而憤怒的表演心酸到近乎落淚。隨著故事的推進和發(fā)展,司機心中白人高高在上的天平也逐漸向黑人音樂家傾斜。劇情不斷制造小的矛盾來助瀾內部矛盾,這是一個打磨人物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感染和打動觀眾的過程;第二重對比是最為震撼人心的一幕——黑人鋼琴家與黑人農民的無聲對視,這一跨越時空、跨越階級、跨越身份的凝望也是全片的一大亮點[5]——僅僅是一組鏡頭的轉移,人物外在和行為之間的對比,無聲卻發(fā)出巨響,同一個受壓迫的種族,兩種截然相反的姿態(tài),恍若隔了萬重深淵,一點一點蔓延開來的自由消解了一個種族生而為奴的沉痛,這也是全片最宏大的主題;第三重對比是電影結尾,音樂家為了完成司機回家團聚過圣誕的心愿,選擇代替疲憊的司機開車,從開始的白人替黑人開車到最后黑人給白人開車,說明此時兩者已經積累了足夠深厚的情感,這一情節(jié)設計不僅完成了與前面伏筆的照應,也表現(xiàn)了人性中溫情的一面。影片的大體方向顯而易見,敘事從頭到尾一氣呵成,旅途的過程中雖是酸楚疲憊,但結尾卻充滿愛與善意的主旋律。影片中的重重對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公路片的本質特點——反映角色在路途中成長的內心世界的情感,而《綠皮書》中的對比很好地展現(xiàn)了情節(jié)在矛盾沖突設置中的重要地位。
(三)別出心裁的對白設計
對白是人物內心所思所想的直接反映,也是矛盾沖突設置至關重要的元素?!毒G皮書》中的人物對白妙趣橫生,司機和音樂家在汽車上的互動溫馨歡樂,兩人的對白也涌現(xiàn)出一些經典臺詞。因司機對警察施以暴力兩人被關在監(jiān)獄時,音樂家對司機說:“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獲勝。”“我一生都在忍受這樣的言辭,而你至少應該忍受一個晚上。”以及兩人從警察局逃脫后音樂家在雨中疾走吶喊的全片高潮:“我獨自忍受輕視,因為我不被任何一個種族接受,如果我不夠黑,不夠白,也不夠男人,告訴我,托尼,我是誰!”激蕩人心的臺詞和入木三分的表演給予了觀眾極致的視聽享受,使得影片的感染力振聾發(fā)聵。
(四)獨具匠心的線索和細節(jié)
優(yōu)秀的電影皆是靠細節(jié)取勝,而細節(jié)是矛盾沖突推波助瀾的功臣,電影里大量的信息都隱藏在需要觀眾深度挖掘和思考才能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里,電影《綠皮書》更是如此。一本講述了幫助非裔美國人旅行過程中找到住宿、餐飲乃至衛(wèi)生間的綠皮書是全片的主要線索,也是作者設置矛盾沖突的重心所在,黑人音樂家在臺上可以萬眾矚目享受掌聲,在臺下卻連使用衛(wèi)生間的資格都沒有,這一戲劇性的反差深化了影片的矛盾沖突,而一路向南過程中越發(fā)嚴重的歧視,也使得這一反差繼續(xù)擴大,持續(xù)性地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片中考究的服裝也是針對角色性格品味設計的細節(jié),黑人音樂家因其博雅的內在修養(yǎng)總是維持著西裝革履的形象,而司機的外在則相對隨意,間接地反映了兩個人性格和身份背景的天差地別。影片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細節(jié),即妻子在司機離開時叮囑的信,前期信中記錄了司機一路上對音樂家的認識,后來的信在音樂家的指導下司機學會深情地表達對妻子的愛。兩人互動的過程和信中言語的細節(jié)都是溫情的元素,體現(xiàn)了司機的責任感和音樂家卓越的文化修養(yǎng),緩解沖突并拉近兩人的關系,使得人物氣血生動、圓潤飽滿的同時引發(fā)了觀眾心中感性的沉思和共鳴。
(五)成熟自然的鏡頭風格和敘事節(jié)奏
不同于大多數(shù)講述歧視和差異的同類型電影,《綠皮書》沒有歇斯底里地一味控訴,而是在一種輕快幽默又帶有一絲深刻的氣氛中將這個故事講完了。創(chuàng)制者對全篇節(jié)奏的控制到位,就像導演拿著一只血壓計,時刻測試著人物角色和觀眾的情緒。影片大部分在汽車、音樂會、休息場所三個場景中循環(huán)講述故事,而這三個場景也是矛盾沖突逐漸積累的過程,汽車中兩個主角的相處往往是氣氛最輕松幽默的時候,而音樂會臺上臺下的反差則是矛盾沖突的開端和緣由,徹底離開被白人環(huán)繞,追捧奉承的音樂會來到黑人旅館后才是災難的開始,這也是深化矛盾沖突最深刻的地方,音樂家想要發(fā)泄音樂會上所積累的屈辱與憤懣,結果在旅館被嘲弄、在酒吧被毆打、在警察局被扒光衣服,種種歧視的痛苦遭遇連觀眾都深受折磨,充滿震驚和憤怒,但就在此刻導演鏡頭一轉,又回到汽車音樂家與司機相處的過程來緩和和治愈外界創(chuàng)傷給角色乃至觀眾所帶來的壓力,消解外部矛盾,將敘事向全劇的中心推動——司機與音樂家的內部矛盾。片中出現(xiàn)了兩次警察局,一次是司機用錢搪塞了警察從而把音樂家救出和音樂家打電話給總統(tǒng)的弟弟救出了襲警的司機,兩段經歷都營造了緊扣心弦的緊張氣氛,但在那個暴雨之夜,司機表達了對音樂家尊貴地位的羨慕和對他高高在上的抱怨,音樂家淋著雨對他哭喊這許多年來光鮮背后的孤獨,都給觀眾帶來了極其震撼的感官享受。最后兩人彼此理解包容,互相道歉,心與心之間的距離縮小,友情得到了升華,矛盾變成了角色關系的黏合劑,兩人的觀念和認知都得到了成長,觀眾的情感也得到了慰藉。
四、蘊含的時代價值和精神文化
美國一直自詡為平等、公正、包容的自由國度,但美國公路片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美國在現(xiàn)實中真切存在的尖銳矛盾,《綠皮書》背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時代美國民眾的追求與思潮。
(一)種族歧視
美國作為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核心的社會問題,人種、制度和國家之間的矛盾也持續(xù)在不平等的現(xiàn)實境況中滋長。反映種族歧視的政治正確的電影層出不窮,時至今日,這類題材依舊歷久彌新,正如公路片《綠皮書》所引起的大眾思考——種族之間的矛盾否已經真正消除?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演講中種族平等的倡導是否已經真的實現(xiàn)?影片引起世界關注的同時也重新喚起了大眾的反思。
(二)失落、疏離與反叛的一代
孤獨和流浪是公路片雅俗共賞的主題,公路片中的主角往往在現(xiàn)實的夾縫中選擇逃離,在旅途中縱情地釋放寂寞和欲望,這種看似消極喪氣的思想其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對宿命的反抗和追求。例如公路片始祖《逍遙騎士》中呈現(xiàn)出的橫穿美國瀟灑自在的豪情;《邦尼和克萊德》中對抗美國內憂外患現(xiàn)狀而綻放的新銳光芒;《Monster 女魔頭》中穿越重重陰霾和對愛與人性的再度呼喚;《天生殺人狂》令人耳目一新的暴力美學、對自由的向往和對社會主流意識及媒體的控訴;《不準掉頭》中對人性黑暗歇斯底里的揭露等等,公路片像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珍藏了那失落、疏離與反叛的一代。
公路片具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沿途壯麗的自然風光,史詩般的意境氛圍,酣暢淋漓的絕望放縱等,其悲壯和愴然的背后往往隱射的是一個時代的渴望與救贖。它揭露了人性深處的殘忍、孤獨、絕望等幻滅情緒,討論了人與自然間“存在”與“尋找”等宏大主題。旅途中的人和事在幫助主角成長的同時也讓觀眾對自己所處的時代有了更加完整的認知,因此公路片的存在無疑對人們的價值觀和思想文化的傳播具有意義深遠的影響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林.展示“矛盾框架”,教好“矛盾沖突”[ J ].教育視界,2018(22):33-34.
[2]陸鳳仙.巧妙設置沖突,刻畫人物形象——以《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教學為例[ J ].小學教學參考,2018(15):17.
[3]龔金平.反腐題材電影的沖突設置與藝術魅力[ J ].上海藝術評論,2018(01):68-69.
[4]司維.談《戲裝》中戲劇沖突的設置[D].云南藝術學院,2017(33):27-25.
[5]李潔.電視劇《紅高粱》人物設置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7(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