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景聰
(廣州美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261)
《藝術與恐懼:才華是一種天賦,但創(chuàng)作永遠是一種努力》于2001年出版,作者是美國攝影師大衛(wèi)·貝爾斯(DavidBayles)、特德·奧蘭德(TedOrland)。閱讀該書后,針對個人過去的藝術生涯進行梳理與總結。第一部分,是個人藝術觀的形成,整個過程相對漫長;第二部分,是上大學以后的成長歷程,回憶起來感覺時光飛逝。
我出生與成長在廣東粵西地區(qū)的湛江市。這個曾被稱為“廣州灣”的濱海城市,在20世紀上半葉曾經是法國殖民地,直至今天依然在老城區(qū)可見西方元素的建筑;小時候每天都會路過的建筑物——廣州灣商會舊址的風格也是中西合璧的樣式。大學讀過西方美術史后,才知道許多建筑中的柱子叫“多里克柱式”“愛奧尼亞柱式”“科林斯柱式”等等。
在小學時,只是覺得舊城中的建筑,與電視機、掛歷中出現(xiàn)過的歐洲建筑有點相似,挺好看但是不知道為什么覺得好看;也從來沒有人告訴我這些建筑的故事與由來。這些建筑有些被荒廢,有些被改造為臨街小賣鋪。
隱約記得小學三年級的夏天,參加了母親單位的職工子女夏令營活動,里面有個繪畫比賽,贏了可以有獎品。我很想知道獎品是什么,我便開始找點東西來畫,看到家中的塑膠凳子有圖案,印象中記得是一個動物,我就照著樣子描繪出來,盡可能像“原作”,完成后就簽名交給校區(qū)的主任阿姨。沒想到我獲獎了,獎品是個鬧鐘。由于是第一次畫畫就得到表揚的經歷,因此美術課變成了我最喜歡的一門課。在小學升初中時的暑假,我與母親說想去學畫畫,于是便開始在美術培訓班學習素描基礎,練習排線,造型,黑白灰,畫幾何石膏體。經過一個暑假的練習,感覺自己學會一些技法,也獲得指導老師的表揚,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點天賦。那種感覺,現(xiàn)在回想起就像是學會幾招花拳繡腿,就認為自己還是挺能打的。不過,直到完全建立起自信,是初中一年級時遇到陳老師后,他看我有繪畫基礎就建議我參加一些中學生的藝術展覽,讓我想一個有意思的題材來呈現(xiàn),他教我技巧。我第一次學習用木刻版畫方式作畫,畫了一張“網上沖浪”作品,獲得了中學生繪畫一等獎。就這樣,在我心里埋下一顆將來成為美術生的種子。
初二時的同桌是一個插班生,他很少認真聽課,每天都是在課本上亂畫,我發(fā)現(xiàn)他和我一樣有素描基礎,我們就有了共同的話題,還有了一起到美術培訓班學習的意向。我們倆一起考上高中,成了美術生。那時候,開始有師兄、師姐考上廣州美術學院,那個遠在廣東省中心的美術大學成了我向往的地方。上考前班時,我第一次踏足廣東省城——廣州,到廣州美術學院附中的老師開辦的繪畫班里學習。附中老師的繪畫技巧很好,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能這么準確的畫一個人,我還參觀了附中老師的工作室,第一次看見2m×3m的大油畫,油畫中的人物畫得真實又準確,確實震撼到我這個來自小鎮(zhèn)的少年。又埋下了一次要學習油畫的志向。經過5個月的考前沖刺,雖然沒有考上美術學院,但是我在廣州看了很多不同的畫室,看到很多的畫冊,對我影響很大。
第一年高考失敗后,對我的打擊很大,但是終于認清了自己的“花拳繡腿”是不管用的,要學就要忘記那些招式,沉下心來好好想想畫畫這個東西是什么?在湛江,一直聽到一個老師的名字,他是湛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的院長。向同學打聽到地址后,我們班上高考落榜的三人拎著畫具畫板就過去登門拜師,開始了又一次考美院的準備,把基礎的問題重新梳理一遍,從靜物結構素描開始畫起。大約畫了一周左右,我的畫得到表揚了,還被貼出來給同學們學習,這讓我更專注畫畫了。在后期素描的人物畫中,我的畫作被老師留下來變成素描教材。復讀那一年是2007年,我考上廣州美術學院的油畫系,成為畫室里唯一一個考上美術學院的學生,就這樣開啟大學求學的生涯,如圖1所示,就是在學校期間趙崢嶸老師指導修改的靜物畫。
圖1 2007年趙崢嶸老師指導修改的靜物畫
《藝術與恐懼》中的第三個章節(jié):對自我的恐懼。里面提到“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恐懼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自我的恐懼,另一類是擔心作品不為他人接受?!弊髡咄ㄟ^自以為、才華、完美、毀滅、魔術、期待作為線索,引出創(chuàng)作過程中內心真實面對的問題。這里面與我產生共鳴的是“自以為”“才華”“期待”?!白砸詾椤闭f的是想象太多、實際做得太少;“才華”說的是才華是一種想象的能力,一種錯覺;“期待”討論還是不期待,創(chuàng)作才是真正需要的。在大學求學過程中,我就經歷了一遍相同的體會。
《藝術與恐懼》:“你可能自以為是個藝術家,但是你無法自以為在進行創(chuàng)作。”
在大一的那一年,我受到了巨大的認知沖擊。年輕的基礎部教師告訴我們,要放棄高考學習中的那套方法,嘗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繪畫去表達,而且要多看多想,最好能寫下來??粗约旱耐瑢W們,來自五湖四海,經常跟我討論弗洛伊德與劉小東的關系;賈樟柯的電影魅力;美術學院必刷的電影100部等等。我開始變得特別不自信,因為來自小鎮(zhèn)的我,在大學以前從來不了解也不知道那些國內或者國外的藝術大師。我甚至不知道該怎么樣去畫畫,所知道的還是高考時的那些知識點,素描關系,色彩關系,一拿起筆都是那些東西。那個階段困惑與失落并存,我選擇逃避畫室,也不想去畫畫,因為不知道該怎么樣去畫。
在痛苦與糾結并存的情況下,我結束了大學一年級的生涯,開始選擇自己的工作室方向。從油畫系第一工作室的古典寫實到第四工作室的當代繪畫,都是屬于在架上的繪畫的形式,只有第五工作室是一個比較“奇怪”的方向,叫當代藝術,里面可以繪畫、做影像、做行為、做裝置,一些跟繪畫近乎決裂的形式。神推鬼使般,我進入了這個又非常陌生的領域,內心伴隨焦慮與不安。
《藝術與恐懼》:“才華是個陷阱,也是一種錯覺。總之,有關心才華的實際問題不外乎是:哪些人會關心?哪些人會知道?又會造成哪些差異?現(xiàn)實的答案就是:沒有人關心,無人知曉,也沒有差異。”
第五工作室的課堂沒有模特、沒有對象,大家圍在桌周圍開始由高年級討論著自己的方案,老師針對方案提出很多質疑的聲音,里面老師會提到我們需要閱讀的書籍、需要了解藝術家,需要開始自己思考,進行方案制作。伴隨電商的開始,我們可以在當當、亞馬遜迅速地買到需要的書籍,但是,卻花了很長時間也沒有辦法讀完,很多書看完了也沒看懂。不過,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野,看待“藝術”這個概念是什么?
在張曉靜老師的課程里面,我們進行了很多社會實踐,跨學科的與大學城里面的廣中醫(yī)、廣東工業(yè)大學,中山大學的學生一起上課交流。同時,我們在公共空間進行展覽和作品創(chuàng)作。在這個階段,我嘗試過制作裝置作品、做行為藝術、參加現(xiàn)代舞劇的表演。
我似乎嘗試了一遍各種媒介的表達與創(chuàng)作的方式,但是依然沒有人記得或者知道我是誰?我開始質疑自己是否一個有藝術才華的人?而且,在這個過程里面我一直伴隨著新創(chuàng)作形式帶來的種種困惑與不確定性。在本科畢業(yè)后,我的創(chuàng)作生命處在一種停滯的狀態(tài),我沒有嘗試去做,而是躲在思想的恐懼里面。
在大學三年級迎來創(chuàng)作方式的一種改變,第五工作室有機會接觸到一幫來自以色列的涂鴉藝術家——BrokenFingaz,我第一次近距離參與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接觸涂鴉文化。感覺到這些外國人太有才華了,太有想象力與表達力了。
參與此次與以色列涂鴉團隊的交流活動后,街頭藝術、墻體繪畫、涂鴉的概念開始使我著迷。似乎這是一個能與過去自己繪畫經驗結合,而且用具有當代藝術魅力的創(chuàng)作語言方式。我開始嘗試自己涂鴉繪畫的創(chuàng)作,了解噴漆材料的使用,圖2、圖3就是利用木板丙烯創(chuàng)作的作品。
《藝術與恐懼》:“因為情感的需要,或是希望曾經體驗過的奇跡再次發(fā)生,你很容易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然而,基于幻覺帶來的往往是幻滅?!?/p>
在開始了涂鴉藝術創(chuàng)作后,伴隨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畫什么題材?自己繪畫語言的方式是什么?這種形式的創(chuàng)作是否已經有人畫過了?這樣的方式可以生存下去嗎?藝術行業(yè)的人覺得你是地下的、邊緣的,并非主流;涂鴉圈的人覺得你是業(yè)余的,不會有人記得做過些什么,因為你的作品很快將會被覆蓋。
很快我重回到架上繪畫,或者是平面繪畫的創(chuàng)作中。因為我覺得在平面的表達里面,我有更多可能駕馭的能力,事實上是并沒有一樣可以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樣式與風格。
圖2 《宇宙》(2019年)材料:木板丙烯
圖3 《自我》(2019年)材料:木板丙烯
通過審視自己過去的思維發(fā)展,看過去的一些創(chuàng)作,對作品本身的期待才是我最需要的。每創(chuàng)作出一個新的作品時候都會以舊作品作為基礎參照,在材料、創(chuàng)作經驗、自己的偏好上面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
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作之路,應多回頭自醒過去留下的痕跡與思想過程,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認知,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習慣。我閱讀完《藝術與恐懼》后,驚嘆作為藝術家的作者,他擁有文字語言表達能力,能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自己創(chuàng)作中的思考問題梳理出來,提出自己解決的方案,給我們的創(chuàng)作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