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倩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
青少年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新生后備力量,他們的個人狀況、未來事業(yè)等都與心理健康狀況密不可分(陳宗麒,2004)。由于青少年處于青春期這一特殊的年齡階段,其心理需求也呈現出一定的特殊性,由其特定的精神、文化、情趣、物質需求和生活行為需求決定,準確把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是開展家庭和學校需求的基礎出發(fā)點(胡理毅,2002)。我國的傳統(tǒng)家庭教育和應試教育大多對青少年進行較為嚴格的管束,要求青少年“乖乖聽話”成為了主流教育方式,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性被不同程度地壓制了,這一未從青少年心理需求出發(fā)的教育方式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妨礙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陳宗麒,2004;胡理毅,2002)。根據年亞賢(2012)的調查結果,我國有異常心理傾向或嚴重心理問題和行為的小學生占20.6%,初中生占16.2%,高中生占17.3%。此外,范虹江(2004)通過調查發(fā)現,5.4%的中學生有輕度心理問題,7.7%的學生有中度心理問題,12%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學習壓力大、學習困難這一心理問題,其他心理問題還包括情緒不穩(wěn)定、適應不良、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注意力不集中、思維貧乏、意志薄弱、缺乏自信、承受能力低等。
在我國青少年面臨心理問題的情況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滿足學生對心理教育的需求,也是學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陳宗麒,2004)。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一般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普及健康知識、預防心理疾病等一般心理教育活動;第二,專門心理教育,主要是針對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而開展的,表現形式包括咨詢、輔導和矯治等(林燕,2007)。其中,為青少年開展必要的心理、觀念或思想方法層面的心理疏導活動至關重要,是疏導學生因社會現代化形勢所帶來的心理問題的客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培育和諧校園氛圍的需要,最終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年亞賢,2012)。
影響青少年心理狀況的因素包括內部生理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生理方面,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心理成熟提前和生理成熟滯后的矛盾,更加容易出現心理危機(陳宗麒,2004);環(huán)境方面,學校課程教育中的課程知識為青少年的思維發(fā)展提供了基礎,家庭教育和人際交往使青少年形成了“父母-同伴”互動的影響模式,在在與家人和同齡人的互動中不斷學習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處理方式(林燕,2007);第三,社會環(huán)境的巨變容易增加青少年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陳宗麒,2004),災難和死亡發(fā)生后,以往青少年大多時間投身于學習,缺乏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天災人禍對他們的心理狀況產生了打擊,輕則產生逃避、消沉等各種心理問題,重則發(fā)生極端行為(陳丹萍、劉沙,2009)。
2020年初,我國爆發(fā)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往的流動的生活狀態(tài)被打破,線下學校教育被線上課程所取代……由于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面臨著巨大的沖擊。新冠疫情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究竟有多大的影響?根據《南都周刊》的報道,疫情期間和復課初期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更多了①。因此,在諸如疫情等公共危機背景下,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顯得尤為必要,這不僅僅是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問題,也與家庭和學校教育密切相關。如何降低新冠疫情對青少年的心理沖擊?青少年、家庭和學校應該如何應對環(huán)境變化所帶來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都是亟待回答和研究的。
青少年在其成長歷程中,會接受周圍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各種刺激并做出相應的反應,長此以往,形成了個人的固定反應模式(沈永江,2007)。當青少年親身經歷或目睹威脅到生命安全的天災人禍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嚴重的還會演變?yōu)閼ふ系K(林紅,2020)。有應激障礙的青少年學生往往對突發(fā)事件毫無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面對大的災難,容易精神失常、走上絕路等(曾長普,2002)。
隨著青少年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的現代化發(fā)展,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因素(諸如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產生了交互作用和影響(沈永江,2007)。并且,由于青少年處于成長和發(fā)育的特殊階段,心理發(fā)育尚不成熟,學習生活相對單一,思考辨識能力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相對較差,心理健康很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惡化帶來的破壞,當其經歷了超出其認知范圍的應激事件后,會出現生理、心理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不適,且應激反應程度比員工更高(劉宏等,2017;朱小林等,2020)。因此,構建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對青少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而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的爆發(fā)不僅破壞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使得人民的生命安全面臨著極大的威脅。為防止疫情的進一步擴散,我國各地政府迅速啟動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一級響應,對各地、各個小區(qū)人員出入采取嚴格的管控和篩查措施,同時,企業(yè)和學校也相應采取了延遲開工和延遲開學的措施(朱小林等,2020),隨著疫情情況的變化,又逐步轉變?yōu)榫€上辦公和線上教學模式。青少年是新冠肺炎疫情波及的主要人群之一,對他們進行及時和適當的心理疏導是使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措施(林紅,2020)。王慧等(2020)通過調查發(fā)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青少年在心理上的問題會通過生理癥狀表現出來,諸如食欲和睡眠質量下降、焦慮、煩躁、發(fā)脾氣等,也有的青少年不會有劇烈的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花大量時間看疫情相關的新聞報道、話少、笑容少等,若上述反應明顯影響了個人的正常生活,則需要通過專業(yè)心理干預加以疏導和矯正。
長期居家封閉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將造成負面影響。沈曉霜等(2020)通過調查發(fā)現,新冠肺炎疫情期間,13~16歲女生的廣泛性焦慮、分離性焦慮、社交恐怖和總體焦慮水平高于同年齡段男生,四項焦慮總分高于全國常模,因此需要特別關注初中年齡段女生在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狀況。金寧寧等(2003)在SARS期間針對高校隔離學生進行了研究,發(fā)現這部分學生的焦慮水平較高。當家長逐步復工回到工作崗位后,孩子大多仍處于居家學習的狀態(tài),雖然并未回到學校中進行線下學習,但課業(yè)任務和壓力與線下學習并無區(qū)別,青少年學生的課業(yè)焦慮并不會明顯下降。尤其是學業(yè)和升學壓力最大的高中生群體,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線上授課、高考延期后,在學業(yè)上更容易表現出焦慮和恐慌(朱小林等,2020)。對獨自居家學習的青少年而言,他們缺乏家長的陪伴和生活學習上的指導,往往會產生焦慮。部分家長對孩子缺乏必要的關心和同理心,當發(fā)現孩子居家學習出現不夠自律的現象時,通常會通過語言對孩子進行抱怨、批評甚至惡語相向,將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推向更加不利的境地,更容易引發(fā)心理健康問題。新冠疫情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機制如圖1所示。
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基礎,如果僅僅從青少年本身入手進行心理健康疏導與教育,往往會事倍功半,青少年很容易回到舊的心理狀態(tài);只有改造青少年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才能真正消除青少年心理問題產生的土壤,從而從本質上真正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沈永江,2007)。
在政府層面,應當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作為指導,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其次,政府應當鼓勵、支持社會開設心理咨詢機構,必要時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最后,政府不可忽視社會環(huán)境的治理,尤其是學校和社區(qū)周邊的環(huán)境治理,對黃賭毒等有害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不良文化和風氣要堅決打擊取締(曾長普,2002)。
在學校層面,學校是開展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安全、和諧的良好育人環(huán)境,能夠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氣到積極的塑造作用(曾長普,2002)。首先,學校應該幫助教師建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可以通過培訓等形式使教師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師自身也應當以身作則,主動提高自身心理衛(wèi)生水平,構建親密的師生關系,而不是將學生作為情緒發(fā)泄的對象,提倡每一個教師都成為學生的“心理保健師”(陳宗麒,2004)。其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研究教學之余,也應當研究教育方法,多對學生采取“賞識教育”的方式,即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表揚,使學生自信面對學習生活,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發(fā)展也能有所助益(陳宗麒,2004;沈永江,2007)。最后,學校應當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和心理疏導長效機制,例如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通過定期對學生開展心理普查的方式篩查心理健康狀況欠佳的學生,及時對心理狀況異常的學生進行疏導(年亞賢,2012)。
在家庭關系方面,家長應當理性對待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以積極、及時溝通的方式建立和諧的家庭生態(tài)系統(tǒng)(沈永江,2007),同時,家長應當以身作則,學會調整自身的情緒,保持情緒穩(wěn)定和活動規(guī)律,避免把自身的緊張和不安全感傳遞給孩子,也不能以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子女的心理問題(王慧等,2020;曾長普,2002)。為構建和諧融洽的家庭環(huán)境,家長應當適應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基于孩子特定的心理、生理狀況產生的一般心理需求,以及根據自身的個性和興趣愛好產生的特殊心理需求(胡理毅,2002)。遇見家長無法解決的教育問題時,家長應當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以家校密切合作的方式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沈永江,2007)。
思維方式教育包括對價值標準、思維視野和方法、思想觀念等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田建安、孟建偉,2007)。青少年的思維方式心理發(fā)展是由其接觸的環(huán)境和運行規(guī)則引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樞紐,因此,將青少年的思維方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育進行整合具有重要意義(林燕,2007)。但我國以往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往往忽視了思維方式教育,各類教育之間也缺少必要的整合,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常采取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加以處理,要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認識到思維和心理的關系以及思維方式教育的重要性(田建安、孟建偉,2007)。青少年思維方式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內在素質方面,將思維方式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價值觀教育相整合;第二,在外部因素方面,將思維方式教育和學校課程教育、家庭教育、人際關系等相整合。
雖然中美兩國在對個體生命觀方面存在差異,我國倡導集體主義,而美國追求個體的獨立和自由,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美國生命教育的有益經驗仍有可以借鑒之處。美國生命教育的重點在于關注生命,目的在于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自我,通過發(fā)掘青少年的潛能以建立自信,最終有益于青少年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性的成果(陳丹萍、劉沙,2009)。我國可通過以下途徑加強青少年生命教育,以便更好地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建立健全生命教育相關體系,開發(fā)災難自救、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相關課程,并輔之以必要的實踐和體驗活動,做到寓生命教育于日常行為活動;制定合理的生命教育政策,輔之以必要的法律法規(guī)和配套管理體系,將生命教育納入我國義務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中。
注釋:
①《南都周刊》(2020年6月9日):《還在震驚中?你是不是也遇上了“偽開明真焦慮”的家長》,http://k.sina.com.cn/article_1641532820_61d7cd9401900p11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