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 西北師范大學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論述,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社會互動尋求建立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形成社會知覺——對他人的印象并詮釋有關他人信息的過程,最終產(chǎn)生一定印象映射到交往雙方的思想和行為上。而與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社會關系的前提是擁有一定的自我認知,若人們清楚的明白自身具備的特質(zhì)、能力、偏好等內(nèi)容,就會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找尋這種自我感覺。當今社會,快餐式的節(jié)奏要求人們“不斷完善自身,在交往中迅速把握對方特點和喜好,后期進行關系經(jīng)營”才是很多人的首選人際交往方式。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心理關系,具有一定心理距離,它表現(xiàn)在人們對他人的影響與依賴上。人際關系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它的變化與發(fā)展決定于雙方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如果雙方在相互交往中都獲得了各自的社會需要的滿足,相互之間就能產(chǎn)生較近的心理距離,表示為友好的情感;相反,就會引起另一方不安,這時雙方友好的關系就會終止,或發(fā)生疏遠關系。但不論是親密關系,還是疏遠關系,都是心理上的不同距離或心理上的不同關系。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判斷他人的行為往往是感性且直觀的,穿著服飾、發(fā)型妝容、言談舉止等等都是我們獲取他人信息的渠道,而人們也是據(jù)此在腦海中為其固化一個形象,然后機制的選擇一個自認為正確的處理方式與其建立關系。由此可見,進行印象管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十分必要。“印象管理”是一種試圖通過控制自身行為表現(xiàn),從而影響他人對自己產(chǎn)生某種印象的活動,它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普遍使用。它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動機——不論個體在組織內(nèi)部還是組織外部都渴望被別人積極看待,避免被別人消極看待。
“獲得性印象管理”即試圖使他人積極看待自己的努力,目的是通過修飾自己的一些行為而傳遞一種特定的形象,分為他人聚焦型——將目標指向印象管理的接受者、評價者,如你要參加一場十分重要的面試,采用此方法你便會通過逢迎、討好面試官以期望獲取好印象;自我聚焦型——將目標指向行為者自身,通過一系列策略行為將人際交流的主題界定在使自己顯得優(yōu)秀的方面,以顯示自己更有能力、更好的積極品質(zhì)。
人們采取一系列措施盡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者避免使他人消極的看待自己,其動機是避免社會贊許的顯著丟失,通常形式是道歉、解釋、置身事外等。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除了運用各種語言印象管理行為來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實還存在許多非語言行為,比如面部表情、身體位置、動作儀態(tài)等,都能夠有效的影響對方對你的印象。
人是社會性動物,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交往是人類生活的前提。大猩猩與猴子的比較研究暗示人們尋求與他人交往并進一步發(fā)展為親密關系的傾向是源于動物生存的遺傳特質(zhì)。
親和需求是指一個人尋求和保持許多積極人際關系的愿望。它強調(diào)社會比較,即人們通過社會比較獲得有關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認識,如我們學生,其實一直被老師、家長放在與更優(yōu)秀的同學比較的環(huán)境中成長,通過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反省自身,取長補短而謀求更完美的自己。
親密需求是指人們追求溫暖和親密關系的愿望。社會心理學者則將人際關系分為四種,即“零接觸”、“知曉”、“表面接觸”和“共同關系”。人們最初的親密關系表現(xiàn)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伴隨成長,朋友間的友誼成為了人際關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維持親密需求的方法:(1)平等,關系的相互平等使雙方的自尊感得到滿足;(2)歸因,人們選擇將對方良好的行為歸結(jié)到對方的內(nèi)在原因,而把對方不好的行為歸結(jié)到情境;(3)溝通,良好的溝通幫助雙方有效消除矛盾,增進彼此了解。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需要交往雙方共同努力的,像是一段甜蜜愛情的開始是源于相互的尊重和信任。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通常會以第一印象主觀臆斷別人的行為,“以貌取人”獲得的信息往往存在很大的偏差,我們應該依靠自己親身的接觸和觀察,憑借自己的認知去判斷和選擇。
要明白運用 “印象管理”十分重要。塑造一個良好的個人形象,會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增進自己的個人魅力,吸引對方進一步了解你。
人際交往技能包含很多,比如善于溝通表達和傾聽、善于處理各種突發(fā)事件等,不斷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技能,會讓他人獲取一種安全感,認為你是值得信賴的而愿意與你交往,在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脈絡中,你也會更加游刃有余。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我們?nèi)粘I畹靡哉_M行的重要前提,也是我們心理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獲得源泉,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我們主動去獲取和經(jīng)營,所以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尋求合適的交往方式,不斷完善自我,尋求建立屬于自己良好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