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霞
(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qū)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30)
化膿性闌尾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腹部感染性疾病,是由大腸桿菌、厭氧菌化膿性感染所致[1]。闌尾化膿容易導致該病患者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腹部感染現(xiàn)象,給患者身心帶來不利影響[2]。切口感染后患者的治療周期、傷口愈合時間便有所延長,加之感染會造成傷口化膿、潰爛,預后較差[3]。因此,要如何幫助該病患者預防術后切口感染已成為護理的重心。隨著醫(yī)療護理質量的不斷提高,針對性護理逐漸被臨床認可,且對化膿性闌尾炎患者預防術后切口感染有著極大幫助,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針對性護理更注重護理細節(jié)[4]?;诖?,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化膿性闌尾炎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分析針對性護理的療效、評價,具體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間蘭州市城關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4例行化膿性闌尾炎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分析對象,按入院時間的不同將其分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42例。納入標準:⑴經過B超、X線等檢查確定為化膿性闌尾炎,伴有嘔吐、腹瀉、惡心等癥狀,白細胞異常升高者;⑵了解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⑴近期做過其他手術者;⑵有惡性腫瘤者;⑶認知功能障礙者。對比組有男患者19例,女患者23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2.36±5.36)歲;病程 0.5~3d,平均病程(1.57±0.42)d。研究組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 22例;年齡 20~60 歲,平均年齡(43.58±4.72)歲;病程0.5~3d,平均病程(1.26±0.28)d。兩組的基本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次研究已得到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比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告知術后注意事項、心理疏導、切口消毒、敷料更換等。
研究組予以針對性護理方法,包括:⑴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身體指標、生活習慣等,預測感染發(fā)生概率,并將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一系列情況詳細告知患者,讓其正確對待感染現(xiàn)象。記錄好患者的年齡、過敏史、用藥史等信息,為后續(xù)護理提供全面、有效的資料。⑵手術完成后,將患者安全轉移至病房,讓患者保持平臥位,術后6h再調整為半臥位,避免腹肌張力過大,拉扯傷口,增加身體疼痛。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體征,并留意切口和腹部的情況,若出現(xiàn)壓痛、跳痛、紅腫現(xiàn)象應及時告知醫(yī)生,做對應處理。⑶改善病房的環(huán)境,保證病房良好通風,定時消毒。限制探訪人數(shù),不可讓家屬過長逗留,告知患者不可隨意走動,少去通風較差、人員較為密集的地方。讓患者保持個人良好衛(wèi)生,勤換衣物,勤洗手,不可隨意觸碰傷口部位。護理人員要及時清理床上用品,避免敷料沾染床單、被套,滋生細菌,造成交叉感染。⑷護理期間要時刻留意引流管,對引流量、顏色等情況做好詳細記錄,叮囑患者翻身或活動時要避開引流管,不可拉扯、折壓引流管。注意引流管是否有斷裂、堵塞現(xiàn)象,及時清理引流管中的異物,避免細菌生長和繁殖,增加感染概率。幫助患者評估切口恢復情況,盡早拔管。⑸每天定時測量患者體溫,并進行切口檢查。留意敷料是否有被浸濕,在更換敷料是要嚴格進行無菌操作,并做好切口周圍皮膚的清潔,定時消毒,一旦有膿液滲出,切口呈紅腫狀,要及時通知醫(yī)生做相應處理。⑹根據(jù)患者的口味、習慣制定營養(yǎng)、科學食譜,但術后第1天應先給予患者進行靜脈補液,第2天根據(jù)患者腸道的恢復情況再適當添加流食,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飲食要以優(yōu)質蛋白、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為主,多補充蔬菜、水果,保證每天補充足夠的水分,避免出現(xiàn)便秘現(xiàn)象,增加腸胃負擔。術后禁止患者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大的食物,嚴格忌煙酒,避免刺激傷口,延緩傷口愈合,增加感染概率。⑺根據(jù)患者切口恢復情況,鼓勵其盡量下床活動,活動幅度要小,避免拉扯傷口。對于還無法下床活動的患者,要每隔3h助其翻身,指導其按摩腹部,增加腹部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傷口愈合。當患者可以做活動度較大的運動時,可指導患者進行腹部鍛煉操,增加腹部肌肉的力量,提高機體抵抗力。
觀察兩組的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以及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水平、中性粒細胞水平指標。根據(jù)衛(wèi)生部《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來評定切口感染,愈合:切口愈合無任何不良反應;輕度感染:切口有紅腫、積液、血腫等情況,且未化膿;化膿:切口化膿,需進行引流等處理。切口感染發(fā)生率為輕度感染率與化膿率之和。
使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計數(shù)資料(%)來表示切口感染發(fā)生率,采用計量資料(±s)來表示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及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水平等指標,若P<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研究組的住院時間為(5.26±0.58)d、切口愈合時間為 (2.21±0.37)d,均短于對比組的(6.98±0.82)d、(3.54±0.31)d,t值分別為 5.48、6.94,P<0.05。
經過護理,研究組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比組(P<0.05),見表 1。
表1 比較兩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n/%)
經過護理,研究組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水平、中性粒細胞水平均低于對比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的炎性指標(±s,分)
表2 比較兩組的炎性指標(±s,分)
組別 例數(shù) 白細胞計數(shù)(×109/L) C反應蛋白水平(mg/L) 中性粒細胞(%)對比組 42 9.95±1.02 11.97±1.34 67.04±1.67研究組 42 8.16±0.86 9.01±1.06 60.81±1.08 t 3.39 4.28 7.28 P<0.05 <0.05 <0.05
化膿性闌尾炎的發(fā)病率極高,治療該病通常以手術方式為主,雖然手術效果確切,但術后若護理不當則容易造成切口感染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5]。切口感染和化膿性闌尾炎患者的機體免疫力、營養(yǎng)、年齡、個人衛(wèi)生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患者一旦出現(xiàn)切口感染便導致其康復進程、住院時間延長,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6]。因此,應該給予患者全方位的護理,幫助患者消除機體的炎癥,降低切口感染的概率,進而縮短住院時間。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針對性護理模式,能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將細節(jié)優(yōu)化,護理內容更具針對性[7]。在術前,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的各方面情況,針對患者的情況預測感染概率,能讓護理人員制定更全面的護理措施。在術后,護理人員重點留意患者切口、腹部、引流管等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異常就能及時通知醫(yī)生做相對應處理,便有效降低傷口感染的概率。同時,護理人員術后幫助患者調整飲食、進行康復鍛煉等,能有效提高其機體免疫力,增強腹部肌肉力量,促進全身血氧循環(huán),更利于腹腔內二氧化碳的排出,消除炎癥,從而加速傷口的愈合,縮短治療周期[8]。本次結果顯示,研究組的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低于對比組;研究組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比組(P<0.05),表明針對性護理能促進患者的切口愈合,加快恢復進程,規(guī)避感染風險。針對性護理能照顧到患者的每一個細節(jié),無論是個人衛(wèi)生還是病房的環(huán)境,以及飲食調理等,都能給予患者更為細致、個性化的護理,從而保證其傷口的快速愈合,使體內炎癥因子的快速凋亡,保證了手術的效果[9-10]。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的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水平、中性粒細胞水平均低于對比組(P<0.05),有效提示該護理方式能降低患者的炎性指標,使炎癥盡早消除,切口感染得有有效避免。
綜上所述,在化膿性闌尾炎患者中實施針對性護理,能有效預防術后切口感染現(xiàn)象,幫助患者盡早消除體內的炎癥,從而促進傷口愈合,縮短治療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