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
拍攝于芬蘭南部的拉赫蒂(赫爾辛基以北100公里),也是胡培志第一次在芬蘭南部捕捉到絢麗的極光。
極光開始在云后爆發(fā),拍攝于芬蘭因納里往北80公里。
這張照片是胡培志首次真正意義上的極光作品,拍攝于芬蘭南部黑諾拉小鎮(zhèn)旁的湖邊。
2017年平安夜的自拍,拍攝于芬蘭羅瓦涅米。
拍攝于芬蘭南部的拉赫蒂。
對于很多人而言,與“歐若拉女神”來場美麗的邂逅是一生中難得的體驗。芬蘭被稱為是全世界觀賞北極光的最佳觀測地點之一,吸引著無數極光追逐者慕名而來,攝影師胡培志便是一名“極光獵人”。今年,已是他旅居芬蘭的第19年。
每年冬天,胡培志都會在廣闊的拉普蘭地區(qū)追逐極光,一年下來拍攝的極光照片有上千張,對追光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在他看來,極光永遠都是千變萬化的,每一張極光照片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你的攝影之路從何時開始?
胡培志:攝影是我從小的愛好。直到2006年,我進入了芬蘭的一家軟件媒體公司,由于公司的媒體部有專業(yè)的攝影師,所以在和不同攝影師的交流中,我學到了很多關于攝影的技巧和知識。
從什么時候開始拍攝極光的?
胡培志:6年前,我對極光有了自己的拍攝目標。剛開始,我只是在我居住的芬蘭南部拍攝極光,因為那片區(qū)域并不在北極圈的范圍內,大概一年只有10天左右的時間可以看到極光。當極光數值達到5或以上的時候,我就會嘗試去拍攝。
4年前,我來到芬蘭北部的羅瓦涅米,開始真正意義上去拍攝極光。目前,可以說我已經拍到了所有可以觀測到的極光形態(tài)。相應的,在不斷拍攝中,我對拍攝極光所需要找的角度和一些追光數值范圍的分析越來越精準。
你目前常用拍攝器材有哪些?
胡培志:在學攝影的時候,我的外國“師父”們都使用是佳能的設備。所以我也選的佳能單反相機?,F在,我用的是佳能EOS 5D Mark IV,鏡頭有16-35mm、24-70mm、70-200mm三個焦段的變焦鏡頭。
在2018、2019年極光季拍攝到的漫天極光,分別攝于羅瓦涅米和薩利塞爾卡。
在2018、2019年極光季拍攝到的漫天極光,分別攝于羅瓦涅米和薩利塞爾卡。
拍攝過程中,有什么難忘的拍攝經歷?
胡培志:有一次,我們在羅瓦涅米以北的薩利塞爾卡追極光。當我們到達時,云層已經完全覆蓋了這片區(qū)域,看到極光的希望渺茫。我們從前一天的觀測數據中推測出在薩利塞爾卡以北會出現云洞,極光觀測數值也比較高,所以我們開車一路向北。路途中,云始終就在我們的頭頂上,直到我們到了離芬蘭、挪威邊境大約30公里的地方,天空上出現了云洞。我立刻把車停到路邊的一個停車場,下車去觀察,看到了云的邊緣處有一束泛起綠色的微光。這時的極光已經開始醞釀,我趕緊把所有的拍攝設備都設置好,又等了15分鐘左右,極光突然從云層的后面爆發(fā)出來,我有幸抓拍到了這個瞬間。
對于極光攝影師而言,原本需要在完全晴天的情況去拍攝極光才最清晰可見。但那天我拍到了云和極光“混搭”的畫面:極光從云后爆發(fā),仍能完整顯示出極光形態(tài)。這種“同框”是比較罕見的。當時恰逢春節(jié),我就把這張作品作為春節(jié)賀卡封面發(fā)布出來。
冰島和芬蘭哪里更適合拍極光?
胡培志:很多人覺得冰島出現極光幾率比較大,是因為北極點和北極的磁極不在同一個點上。北極磁極在冰島附近,所以當極光形成,極光帶會往冰島飄,把冰島全境覆蓋。在芬蘭的北部(羅瓦涅米及以北地區(qū)),極光帶也同樣可以覆蓋。從這個角度來說,冰島和芬蘭并沒有太大區(qū)別。
冰島的優(yōu)勢在于地貌比較豐富,有火山、沙地、冰川和峽灣,從攝影角度來說,它會有更多的前景。而芬蘭是一個平原,地勢比較平坦,以樹林、湖泊居多。但冰島對于追光的不利條件也是存在的,因為它是一個火山巖形成的島嶼,幾乎沒有植被,周邊也沒有大的山脈,所以風會非常大。
另外,位于大西洋上的冰島,氣候瞬息萬變,經常會形成云。眾所周知,云是追光者的最大“天敵”。當我們對云不可預測的時候,拍攝極光就會非常困難,這也是對極光攝影師最大的挑戰(zhàn)。芬蘭北部更接近于內陸,更有挪威的山脈擋住了大西洋的風,因此芬蘭的氣候比較穩(wěn)定,我們能夠很容易地判斷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這是芬蘭拍極光比冰島有優(yōu)勢的地方。以我的經驗,在12月底到次年3月底,芬蘭每月都會有一到兩次極光大爆發(fā),可以看到非常絢麗的極光。
拍攝于挪威的希爾科內斯峽灣。因為當天極光不是很強,所以進行了30秒長時間曝光。也正因為這次長曝光,拍攝到一顆極亮的流星劃過天際的完整過程,流星在空中爆炸了3次。
拍攝極光的設備有哪些要求?
胡培志:首先,最好使用單反相機,鏡頭有手動對焦的功能。微單也是可以的,只是微單的手動對焦功能沒有單反那么方便。其次,三腳架是必備的,并且越重越好。拍極光需要長時間曝光,如2秒到5秒,輕質三腳架很難起到穩(wěn)定相機的作用。
大多數情況下,拍攝參數如何調節(jié)?
胡培志:感光度一般盡量控制在ISO 800或以下。
但有時候極光不是很強烈,或者周圍有很多光污染,就需要調到ISO 1600甚至ISO 3200。個人建議不要超過ISO 1600。
光圈設置方面,調整到最大光圈可能會影響畫質,我一般會稍微往上調一擋,如F2.8的鏡頭就用f/3.2光圈。
如果直出JPG照片,色溫一般需要調到5400K。如果相機只能設置白平衡模式,建議調至日光模式。不過我還是建議用RAW格式拍攝,后期操作空間會更大。
即使是滿月,依然向上擴散的極光,如同火焰般,燃向天際。攝于北極圈附近的凱米。
拍攝地點應該如何選擇?
胡培志:選擇極光拍攝地點,首要條件是必須要視野開闊,避免建筑物遮擋,并且一定要遠離城市光。在芬蘭,很多人會選擇湖面拍攝,因為到了冬天,湖面會結非常厚的冰。其次,也可以選擇在高山或者有山坡的地方拍攝,但對體能的要求比較高。
如果在零下20多度的戶外待上一兩個小時,會有一些安全問題,所以在離城市比較近的湖邊拍攝會更加適合。有條件的話,建議大家開車去追極光,即使天氣比較冷,還可以到車里暖和一下。
2018年年底,來自夜空的“跨年禮物”。拍攝于挪威的希爾科內斯。
極光如何預測?
胡培志:首先我會使用一些應用程序,比如說Aurora Forcast、Aurora等。這些軟件數據來源于NASA對太陽的觀測,可以預測7小時后極光出現的概率和范圍。
其次,我會了解當地天氣預報。現在,芬蘭的天氣預報做得比較好,可以預測到一個月左右天氣的大致情況。我會尋找一個月中哪幾天云比較少或者是晴天,作為第一個篩選條件。之后,我會有一個飛行員的云圖,它可以預測每3個小時云的飄移軌跡,看到哪個區(qū)域是凈空。再往后,拍攝前一到兩周還和三天內我都會查看這些氣象條件預測。如果幾次預測數據表明極光會出現,我們就會做極光預報。
后續(xù),你還有哪些拍攝計劃?
胡培志:如今,我每年大約都拍2000~3000張關于極光的作品,接下來我希望能夠多進行一些極光創(chuàng)意作品的拍攝。到了夏季,由于夜晚的光線太亮,我們很難看到極光。所以,我想到芬蘭其他城市,比如赫爾辛基拍攝一些人文相關作品和有故事的老建筑。芬蘭人其實很有趣,這個國家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值得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