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愛
中國夢。其含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且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xiàn)。而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社會的中流砥柱,支撐著中華民族,使其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都能挺直腰桿。他們這樣的人無疑是充滿智慧,毅力和決心的。中華兒女的偉大之處正是在于當祖國面臨艱苦卓絕的時期時,都有一批英雄敢于挺身而出——而這批英雄正是祖國一手栽培下成長壯大的。
中國夢的實現(xiàn)脫離不了一代代辛勤耕耘在祖國這一千四百三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精英棟梁。作為一個教育者,能為祖國培育出源源不斷的優(yōu)秀人才使我倍感驕傲,教書育人,這既是祖國賦予我的權利也是為祖國發(fā)展繁榮所必盡的義務。作為人民教師的義務正如那句古語所言:“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币餐瑯酉M筝厱懊髂暝儆行律撸升垖O繞鳳池?!?/p>
2020年的伊始,正值春節(jié)假期期間,爆發(fā)了全人類共同要面對的敵人——新冠疫情。值此期間,為了保障學生們的安全,全國各地中小學校實行了停課不停學的策略。無論是對于老師還是對于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種新奇的學習方式。沒有了老師線下的督促,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成為了一種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面臨這種困境,當下教育迫切需要與創(chuàng)新式的素質教育相結合。
首先,作為一名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師,我思考到,在缺少了老師的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生們的自覺性難以確保,那么是否還有必要進行學習呢?很快,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正如荀子在《勸學》中所云:“學不可以已”,學無止境,所以讓學生能繼續(xù)學習下去是必要且重要的。
然而,學生是否能自覺進行學習,以及究竟學生要學什么這樣的問題依舊存在。針對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對于正處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而言,興趣就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對世界的探索,是人類的本能,縱觀古今中外,那些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無一例外不是由對世界的好奇所引發(fā)的。如果可以從孩童時期就將探索未知這個興趣培養(yǎng)起來,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這樣同時還可以解決孩子們乏于自我學習的實際問題,可以說這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既然理論成立,那就意味著第一個問題會迎刃而解,然而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只有實際行動起來才能驗證理論的正確,那么,該用何種方法去建立孩子們對于未知世界探索的興趣,同時還不丟失學習的意義呢?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建立在興趣上的學習,才會起到且學且思的效果,通過興趣引發(fā)的學習才應該是最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如何讓學生自己發(fā)掘學習的興趣和內容呢?
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步驟:
一是通過書籍認識世界,二是通過雙手感悟世界,三是通過引領看清世界。
我將以一次在疫情期間的實踐為例來分析:
正所謂,“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不論是天馬行空的筆觸,還是深沉刻骨的故事,書籍都凝練著寫書人想要表達的價值和思維,讀書者在讀書時,似乎會被作者拉著手,進入到作者所描繪的世界當中——這個世界,或溫馨,或凄涼,或充滿了奇遇和冒險,或喜或悲都是作者帶給我們的不同的世界,我們會被書中的劇情所吸引,為人物關系的錯綜復雜所擔憂,會為主角最后的命運所好奇。這也正是書籍的魅力,書籍可以引發(fā)讀者對讀書的興趣,正是這種魅力才是最好的適合于孩子們去發(fā)現(xiàn)新世界的媒介。
在實踐中,我通過讓孩子們讀《海底兩萬里》成功激發(fā)了他們對于海底世界的好奇,不少學生在一周內就讀完了這本書,更有甚者,查詢了相關的海洋知識的資料。基于儒勒·凡爾納那腦洞大開的想象,以及躍然紙上的寫作手法,很多學生自主的去查找了凡爾納的相關作品如《八十天環(huán)游世界》,可以有效地看到,通過《海底兩萬里》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多數(shù)學生們熟讀精思,自主閱讀的好習慣??梢宰C明,通過書籍認識世界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在我的實踐中,我讓孩子們進行了自制海底世界的小實驗,將他們身邊能夠收集到的與海洋相關的事物收集起來,裝在容器中,模擬海底世界。從學生們的反饋中,令人驚喜的發(fā)現(xiàn),他們的可謂是才思敏捷——不論是用小樹枝模擬海底蜘蛛也好,玻璃球模擬珊瑚也罷,還是自己手工制作鸚鵡螺號。學生們都從中模擬了《海底兩萬里》中所描繪的美麗的風景,更有甚者,通過自家的魚缸借助家人的幫助,模擬出微縮版的海底世界,品類多樣令人眼花繚亂。通過詢問才知道,這是學生經(jīng)過自己查閱大量資料和書籍中的描繪,所自己親手制作的,并表示還可以通過學習進一步完成自己的杰作。由此,再一次論述了,“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結論,也可以看出,通過雙手觸摸的世界也可以讓學生們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而在理論的實踐過程中,我細心的整理了有關《海底兩萬里》的各種知識,包括寫作背景,作者簡介,人物背景等;并且細心地收集了學生在讀書和事件過程中提出的疑問和反思,并且對于那些我本身不了解的知識進行了查閱。并制作了精美的PPT來給學生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科普課。在學生了解到儒勒·凡爾納撰寫《海底兩萬里》的背景后,我從他們的反饋中,無一例外的發(fā)現(xiàn)了他們對于波蘭人民勇敢反抗沙皇獨裁統(tǒng)治這一勇敢精神的敬佩。在這之后,學生們重新閱讀書籍并且領會到新的感悟——他們沉浸于書中所塑造的尼摩船長的高大形象以及一個個勇于反抗兇戾現(xiàn)實的故事。我相信,此次閱讀過后,學生們不再會被表面的故事吸引,而是會被其背后蘊藏的深意所折服,這也正是學生們對于書籍產生了新的興趣所引發(fā)的。這也正是我想要教給他們專精覃思的品質——很明顯的發(fā)現(xiàn),在隨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當中,學生們的思維達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高度。相信這個精神必定會伴隨其一生。
素質教育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而是在于是否有合適的方法去對學生循循善誘。正如我通篇所言,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其最良好的契機便是從興趣入手,也正所謂“興之所至,心之所安”,發(fā)掘學生的興趣并結合其實踐,再給予合適的引導——這便是我所總結的有關于素質教育的方法和思維。
教育構建認知,認知醞釀思維,思維導引行為,行為產出結果。讓教育助力中國夢,吾輩心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