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夫
摘 要:馬爾克斯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西班牙語作家之一,是拉美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但其封筆之作《苦妓回憶錄》卻因選題和內(nèi)容在文學界引起很大爭議,而且并沒有得到與《霍亂時期的愛情》等作品相同的影響力。本文試圖從小說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馬爾克斯的創(chuàng)作心理。
關(guān)鍵詞:馬爾克斯;愛;關(guān)懷;道德;束縛
一、小說及作者介紹
馬爾克斯在2004年完成了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最后一部小說——《苦妓回憶錄》,本篇小說由一個老記者想為自己慶祝90歲生日開頭,講述老人因為一個荒誕的想法認識了戴爾卡迪娜,一個14歲的女孩,之后便愛上了她,借著這條線所老人對自己的一生展開了回憶。
如我們所知,馬爾克斯的很多作品都有著很深的政治背景,如《霍亂時期的愛情》《旅長的秋天》或是眾所周知的《百年孤獨》,這也與作者本身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老先生出生在哥倫比亞,兒時曾與祖父母一起居住,其祖母時常講一些拉美的神話及傳說;1948年因哥倫比亞內(nèi)戰(zhàn)而放棄學業(yè)并開始從事記者的工作;后因時局動蕩在1960年到1982年期間流落墨西哥和西班牙,在1975年又因反抗智利政變而歇筆五年,這二十年間作者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社會變動與動亂,也恰恰是這一段流離轉(zhuǎn)徙的經(jīng)歷,為馬爾克斯的寫作奠定了基礎(chǔ)。
梅塞德絲·巴爾查——馬爾克斯的妻子,她是作者在事業(yè)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關(guān)鍵人物,在創(chuàng)作上,她給予丈夫最大的支持。另外,梅塞德絲比丈夫小五歲,加上拉丁美洲長期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在文學上,關(guān)于愛情的主題通常會比較開放,例如忘年戀就很常見。很多評論家認為與梅賽德絲的相識與婚姻和南美的文化很大程度影響了作者關(guān)于愛情小說的創(chuàng)作。
本文所要分析的這部封筆之作與其他的作品不同,表面上《苦妓回憶錄》講的是一個老記者荒誕的一生和晚年與一個女孩兒的愛情故事,但通過作家其他的小說我們可以看出,馬爾克斯的作品之所以影響很大往往是因為他所撰寫的故事背后所隱藏的其他含義。而本篇小說表面的意思是90歲的老記者愛上了14歲的女孩,但如果拋開表面所講的故事,兩位主人公似乎是暗指作者本人,是馬爾克斯對自己的反思,比如,如果從“活力論”的角度去分析,這位年輕的女主所暗指的是生命和活力,這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老年人對生命的渴望;從人物形象看,小說塑造的人物與作者本人很相似,好像是在暗指作者自己;而從創(chuàng)作心理看,作者又似乎欲打破道德束縛,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
《苦妓回憶錄》與其說是故事,不如說是一部自傳。本文將試圖通過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與他所塑造的老記者和戴爾卡迪娜這兩個人物來解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
二、“老記者”——現(xiàn)實的自己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年滿90歲的老人,一生未婚但個人私生活比較混亂,從事記者的工作,并且在這一行業(yè)有一定的知名度。這位老記者在父母相繼過世后,他一直沒有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所以沒有按照母親生前的希望盡快成家,而是自己一個人在父母遺留下來的房子里生活了幾十年。
我們能看出作者筆下的這個角色與自己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兩人從事相同的職業(yè),都是記者;另外兩人都面臨著衰老與死亡的威脅。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作者已經(jīng)是年近80的老人,回首自己的一生,盡管創(chuàng)作無數(shù),獲獎無數(shù),但在年老和病痛(淋巴癌)的折磨下,這些榮譽不能給他任何安慰,他最渴望的只是生命、健康以及家人的陪伴與關(guān)懷。所以文中的記者就好像是作者所塑造的另一個自己,所表達的是老人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另外和以往作品相似的是這部小說的字里行間也充斥著孤獨感,在介紹自己的房子時老人說了一句“在拮據(jù)時我拍賣家產(chǎn),最終除了書籍和自動鋼琴外,家中一無所剩”,[1]在讀這句話時,除了生活的窘迫,這樣的描寫更加深了老年人經(jīng)常感受到的強烈的孤獨感。
三、“戴爾卡迪娜”——內(nèi)心的自己
戴爾卡迪娜是小說的女主人公,這個角色比較特殊,因為從頭至尾這位女孩兒都沒有開口說一句話,每次都是以沉睡的狀態(tài)出現(xiàn)的,而且老記者拒絕知道她的真實姓名,而是自己給她起了“戴爾卡迪娜”這個名字。
文中多次提到老記者不喜歡女孩兒帶著假睫毛和厚重的妝,更喜歡她干凈的臉蛋兒,通過這些描寫,我們可以看出這個14歲的女孩應該在暗指我們內(nèi)心真實的自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每個人都不得不把這個“姑娘”加以雕刻,按照長輩的要求,社會的需要使之“完美”。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都會見到更多的人,遇到各樣的事,慢慢地,大家都學會了隨和做人、圓滑處事,為了在職場、社會上能游刃有余,我們學會了帶上不同的面具來面對不同的場合和不同的人,但是逐漸地我們也忘記了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這部小說出版于2004年,是馬爾克斯的封筆之作,而早在1999年馬爾克斯就被診斷患有淋巴癌,多年來在病痛的折磨中,作者是否也會時?;貞涀约旱囊簧?,回想年輕時的經(jīng)歷與遭遇,或是懷念曾經(jīng)那個還沒有經(jīng)歷過多磨難,沒有被世界“打磨”的、健康的、簡單純粹的自己。
四、道德的束縛與內(nèi)心的自由
在《苦妓回憶錄》中有這樣一句話,“我表現(xiàn)得慷慨是為了遮掩我的吝嗇。我裝作謹慎克己因為我滿腦子惡念,我溫和是為了不向自己被壓抑的怒火屈服,我守時只是為了掩飾他人的時間對我來說多么不重要”。[1]通過這段自述能看出,主人公在年齡增長的同時也在不斷地了解自己和對自己內(nèi)心進行拷問,他想放下束縛,遵循內(nèi)心自己真正的想法。老人孤獨地度過了90個春秋,最初因為母親的要求進入報社工作,因此他不得不從事這個他不喜歡的工作大半輩子;他認識很多女性,但卻沒找到自己的所愛,直到90歲生日前夕,因為一個荒唐的想法認識了戴爾卡迪娜他才初次體會到愛一個人的感覺;因為各種原因,老記者又多次克制自己不去見女孩,但在見不到她的時候,老人什么事都做不下去,甚至不能專心寫作。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枷鎖”的世界,每個人都被很多東西束縛著,身份、地位、價值……,但當一個人的生命所剩無幾的時候,他最想的應該只是怎么用這有限的時間滿足自己。文中老人這樣記道:“從今兒起,那個大部分道德觀念消失殆盡的新生活已經(jīng)隨著打給羅薩卡爾瓦加斯(老記者的朋友)的那個電話開始了……”[1]對于一個90歲的老人來說,他的“將來”隨時都可能停止,所以在這我們能看出老記者決定從滿90歲那天起他要開始“新的”生活,而這個生活就是不再以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自己,也就是說“放縱”自己。記著曾經(jīng)聽到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只有不再過分地以普遍的道德觀念規(guī)范自己時,才能更好地遵循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去做自己,并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但這里的不再約束自己不是說放縱自己殺人放火為所欲為,而是在不違背法律、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正視真實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是不再按照別人的要求改變自己或過度地在意外界的評論。正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也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盡力去克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甚至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只為了不失身份或為了保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所謂的“形象”。
小說的結(jié)尾算是開放式的,沒有過多地介紹老人是否與女孩再度相見,但是他決定在自己百年之后把自己微薄的財產(chǎn)留給女孩。這樣的結(jié)局我更愿意理解為老人正視自己對女孩的“感情”,也就是說,在最后的幾年或是十幾年老人做到了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摘去面具,不再去刻意偽裝,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五、結(jié)語
孤獨是我們?nèi)松谋匦拚n,但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更渴望的是親人朋友們的陪伴與關(guān)懷,《苦妓回憶錄》中的愛情更加凸顯了老人孤獨的一生,反映了一個由于一生缺失“愛”的獨居者在晚年對“愛”的渴望與追求。此外,作者借老記者發(fā)出了對衰老的反抗,指出一個人的年齡應該由心理年齡決定而不是他實際所擁有的年齡。
小說出版后各界評論褒貶不一,但筆者認為,作者所構(gòu)思的故事并不荒唐,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往往通過一部作品我們可以考究其背后的社會形態(tài),就像文中所出現(xiàn)的一些情況,如忘年戀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少見。另外,從馬爾克斯以往的作品來看,我們并不應該只讀其表面的意思,作者應該是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社會動蕩,得到了無數(shù)榮譽與贊賞和飽受病痛折磨之后而對人生進行的另一種反思。
有作家評論說:“以最高標準評判,《苦妓回憶錄》算不上是佳作,而以最低標準來看同樣算不上佳作。”[2]但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做數(shù)學題,有著固定的公式、標準的答案,所以同一篇文章,每個讀者,會因為不同的經(jīng)歷與角度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看法。從小說的角度來讀,故事不被多數(shù)讀者接受,但如果從回憶錄或是自傳的角度去看,作者是通過主人公對自己的一生展開回憶,并且展現(xiàn)了一個行將就木的獨居老人對關(guān)懷、陪伴的渴望以及因其一生努力按照別人的要求生活與克制自己所造成的悲劇。
參考文獻:
[1]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苦妓回憶錄[M].軒樂譯,南海出版公司,2018:11、66、10.
[2]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J.M.Coetzee)[J].紐約書評,2006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