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例談初中歷史唯物史觀素養(yǎng)培養(yǎng)

      2020-07-14 18:11:26李傳金
      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0年2期
      關鍵詞:唯物史觀歷史教材

      李傳金

      【摘 要】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真理。唯物史觀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歷史教學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才能促使學生正確理解歷史,正確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寫也是以唯物史觀為統(tǒng)領的。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突出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12-0156-02

      一、唯物史觀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統(tǒng)編版教材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學科,具有嚴密的思想性,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讓學生正確理解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增加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國家意識和全球觀念,放眼于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

      統(tǒng)編版歷史教材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結合歷史學科特有的德育教育功能,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2]。

      (二)適應中高考的形勢變化——從2018年南京市的一道中考題說起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稻作和粟作農業(yè)分別在我國南北方逐漸推廣,原始農業(yè)由最初的刀耕火種,發(fā)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進行耕種,也能儲備糧食了,聚落也有了很大發(fā)展。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二:在殷墟郭家莊160號商代埋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中禮器40件……禮器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28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還有220件青銅兵器和900多枚銅鏃……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

      ——中學學科網(wǎng)

      材料三:《呂氏春秋》指出:“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遲也?!薄肮鳌笔侵概`集體耕作,“分地”則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奴隸制開始沒落,封建制開始形成,兩種制定的鮮明對比。

      ——《中國古代史》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列舉農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的表現(xiàn)。

      (2)概括歸納材料二提供的有關信息?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春秋時期耕作方式有何變化?據(jù)材料三,這一變化有何歷史作用?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這一時期社會形態(tài)的演進過程。

      這道題既兼顧了選拔人才的要求,又體現(xiàn)出歷史學科的人文性。這道題以歷史主干知識為支撐,選取了樸實的情境素材,創(chuàng)設了適度的新情境,有利于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初步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考查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特別是唯物史觀素養(yǎng),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對于解答這道題,如果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較高,他們應該知道春秋時期耕作方式的變化實為生產關系的變化,是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的。本題涉及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演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走向封建社會,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演變。

      二、初中生唯物史觀的培養(yǎng)對初中歷史教師的要求

      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冊《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用教材教學,聚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整體把握歷史發(fā)展脈絡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核心素養(yǎng)落實的場所。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離不開課堂這一主陣地,因此教師應在課堂的高效率上下功夫,要多學多看課程標準,多通讀教材,把握教材內容,尋求教研組成員的通力協(xié)作配合,精心備課。教師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學,要多“行走”,多感悟,在理論和實踐中不斷豐富自我。首先明確本課涉及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

      (1)教會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辯證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

      (2)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水平就要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必然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3)改革要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才能取得成功,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4)英雄人物對歷史的發(fā)展有強大的推動力,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二)指導學生與教材文本“對話”,把教材當成學材,引導學生閱讀,培育學科素養(yǎng)

      教材的編寫是非常嚴謹?shù)?,凝結了專家們的心血和學識,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優(yōu)質資源,具有權威性。教師每節(jié)課前要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緊緊圍繞教學內容,結合學情,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情境中;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與教材文本展開“對話”,使學生在“對話”中獲取歷史信息,了解那個時代的人和事;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認知特點講授唯物史觀的觀點。

      (三)將唯物史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實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設置情境,設置自主探究或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

      第一目:戰(zhàn)國七雄。筆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欄目,如人物掃描、相關史事、材料研讀、問題思考等設計探究問題:如果你是戰(zhàn)國時期的人,請談談你對當時大規(guī)模不斷發(fā)生的戰(zhàn)爭最主要的感受是什么?你最渴望的是什么?怎樣評價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

      引導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談感受、談渴望,學會用唯物史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現(xiàn)象的方法,明白戰(zhàn)爭的危害:戰(zhàn)爭影響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痛苦不堪,渴望早日結束戰(zhàn)爭,實現(xiàn)社會和平。同時戰(zhàn)爭也有積極作用:促進政治改革、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第二目:商鞅變法。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將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探究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習主動性。讓學習小組閱讀教材內容并搜集相關資料回答問題:①結合課本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明了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②商鞅變法成功的啟示。學生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學習心得,明白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促使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力量得以增強,他們必然要變革生產關系,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fā)展趨勢,推動整個社會前進的步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生產關系作出相應的調整,來適應并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改革只有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才能取得成功,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第三目: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引導學生理解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區(qū)分群眾史觀和英雄人物推動歷史的英雄史觀。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的發(fā)展史首先是生產發(fā)展的歷史,因此,作為生產活動主體的人民群眾,自然是人類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精神財富。沒有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英雄人物的偉大設想和抱負就難以實現(xiàn)。歷史教師要滲透群眾史觀和英雄史觀,指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使學生既明白英雄人物的價值,也明白人民群眾對歷史的創(chuàng)造價值。筆者向學生說明李冰是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英雄,在歷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千百年來受到人民的敬仰。但歸根結底,廣大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都江堰是勞動人民智慧汗水的結晶和見證,沒有廣大勞動人民的付出,李冰的宏偉藍圖永遠只能在他心中,永遠實現(xiàn)不了。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總之,基于唯物史觀的初中歷史教學,教師要更新觀念,提升自己的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與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單一,教師應在改進教法和指導學法上下功夫,刻苦學習各種理論知識,豐富學科知識,提高業(yè)務能力。這樣才能勝任新時代的教育教學,為國家培養(yǎng)有用之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初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胡振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教學為例[J].文教資料,2019(13).

      猜你喜歡
      唯物史觀歷史教材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花莲县| 湘潭县| 赤壁市| 五家渠市| 商丘市| 项城市| 凤翔县| 石棉县| 乐业县| 栾川县| 桦甸市| 包头市| 宜昌市| 陈巴尔虎旗| 镇安县| 湖南省| 盐源县| 洛阳市| 井研县| 江门市| 左贡县| 荆门市| 阳城县| 白玉县| 卓资县| 宿州市| 桑日县| 石屏县| 巍山| 陇西县| 澄江县| 赤峰市| 宜黄县| 晋江市| 泗水县| 巴彦淖尔市| 南川市| 奉化市| 沧源| 辛集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