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從《參考消息》上察覺到高考招生制度發(fā)生了變化
1977年10月,黨中央決定恢復高考,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決定。對于當年參加高考的570萬名考生來說,這是他們一段驚心動魄的生命歷程。作為570萬名考生中的一員,當我回望1977年的高考,自己之所以能夠大膽決定報名參加考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對我的鼓動與支持。40多年后,重新整理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我在上海崇明躍進農(nóng)場工作時父母給我的21封家信,捧讀這些敲蓋著歲月郵戳的信箋,讓我感動的是,其中有8封居然是專門談及1977年高考的。尤其驚訝的是,早在1977年的3月,母親就從這年3月21日《參考消息》讀到的一則外電報道上,敏銳地察覺到高考招生制度會發(fā)生變化,當即在23日給我寫了一封信:
翔:
春節(jié)探親回崇明怎么一直沒來信?家中甚不放心。
你在那里可好?前幾天報上刊登了崇明與南匯開展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接著其它縣與縣之間又向崇、南學習,掀起競賽熱潮。在我們想象中大概農(nóng)場現(xiàn)在很忙,不知你們情況怎么樣?
今天參考消息上有一條關(guān)于《中國整頓考試制度》說今后大學招生擬采取“兩條腿”做法,既從工農(nóng)兵中選拔,又從高中考選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直接升大學,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嗎?我們認為你把所有業(yè)余時間都化在文學愛好上不值得,應(yīng)該學點真本領(lǐng),數(shù)學基礎(chǔ)一定要打(好),希望你在崇明好好干,不能把美好的學生時代無味(謂)虛度。年輕人要有志氣,要有上進心,不能得過且過,要下苦功夫!
伙食要改善,勞逸要得當,注意身體。平腳褲寄給你,還是你在崇明買,還是有便人帶,考慮后來信。
105—10
信尾的落款105—10,是當時我家的居住處楊浦區(qū)長白二村105號10室。因“文革”中取消高考制度,我中學畢業(yè)沒能參加高考,父母始終為我遺憾。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父母,均具有高中和大專文化程度,他們平時不但自己很注重讀書看報學習,對我們3個子女的學習亦是抓得很緊。因此,當母親從《參考消息》上一則外電報道中得知今后大學招生擬采取“兩條腿”做法,便敏銳地嗅覺到高考制度可能會有變化,當即來信問我“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嗎?”而《人民日報》是在當年的10月21日才正式發(fā)表《高等學校招生工作進行重大改革》通知的。
我知道,母親之所以如此“心急如焚”地把這一僅是參考的“消息”寫信告知我,是在對我敲木魚,讓我對接下來高考制度可能產(chǎn)生變化做好思想準備。母親是一名從事航天事業(yè)的科技工作者,科學救國、科技強國是她的人生信念,因而,對我喜歡文學,經(jīng)常寫寫弄弄,一直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她曾在1977年6月19日給我的一封來信中這樣寫到:“對你來講,關(guān)鍵問題不在于會寫文章,現(xiàn)在大家文化水平都在提高,不稀奇。就拿姚文元來講,前幾年是紅得發(fā)紫的人物,現(xiàn)在怎么樣了?”經(jīng)歷了“文革”風暴后的父母,深知舞文弄墨是十分虛幻的,甩筆桿子的人,弄得不好就會引火燒身、身敗名裂。
1977年10月21日,當全國各大報紙刊登《高等學校招生工作進行重大改革》通知后,母親立即在24日給我來信:
翔:
你好!最近高教部關(guān)于招考事項已在報上刊登,請你閱悉。不知你們這些知青有何反應(yīng)?你本人有什么打算沒有?我室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收集了各屆大學招考的試題,以及今年應(yīng)考的復習提綱,不知你可需要,如有報考的雄心壯志,又有應(yīng)考的充分準備,那末(么)來信,我給你寄來。
已上山下鄉(xiāng)的知青也可報名,不需要二年工令(齡)。裘老師那里應(yīng)去聯(lián)系,多多請教。即使今年沒有打好基礎(chǔ),可以從現(xiàn)在起好好下苦功,待今后招生時去應(yīng)考。過去“四人幫”把求上進的正派青年污為中了讀書做官論的毒,可是這幫人就看不到文盲加流氓會滅種亡國的危險。最后希望你在農(nóng)場搞好本職工作,注意鍛煉身體,素質(zhì)好同樣體質(zhì)也要好。家中一切正常。劉琦學習有進步,阿三有些驕傲。
母親 1977年10月24日
一定是言猶未盡,母親在信的上端,又加上了一段話:你要不要跟董老師聯(lián)系一下,談?wù)劗敵跚髮W受挫的情景,或者把自己的志愿向校黨支部反應(yīng)(映)。從報上得到恢復高考的消息后,母親便在第一時間寫信向我下達動員令,并準備把應(yīng)考的復習提綱郵寄給我。信中提到的裘老師、董老師是我在安圖中學就讀時,先后擔任過我們75屆(1)班班主任的裘婉兒、董盤芬兩位老師。裘老師是教數(shù)學的,董老師是教語文的。因母親經(jīng)常參加安圖中學的家長會,故和裘老師、董老師十分熟悉。信中提到的“求學受挫”,是指畢業(yè)分配時,母親曾經(jīng)向?qū)W校懇求:“劉翔在學校里讀書很賣力的,最后一個學期還被評為‘三好學生?,F(xiàn)在高考取消了,能否分配他到技校繼續(xù)讀書?”但學校負責畢業(yè)分配的領(lǐng)導斬釘截鐵地告訴母親:根據(jù)“長子務(wù)農(nóng)”的畢業(yè)分配政策,劉翔別無選擇,去農(nóng)場務(wù)農(nóng),是他唯一的出路?,F(xiàn)在我離開安圖中學,分配到躍進農(nóng)場已經(jīng)1年多了,可母親依然還在為我當初的分配而“耿耿于懷”,因此,也就有了加在此信上端的一段話。
在母親鼓勵下,我毅然決定報名
雖說中學時期我讀書還算認真,但就憑我75屆中學畢業(yè)生的這點文化基礎(chǔ),還是絕對缺乏報考膽量的。可最終在父母的鼓動下,我毅然決定報名參加了高考。然而,要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語文、數(shù)學、政治、歷史、地理五門課程的復習,對我這個每天都在忙于燒“大鍋飯”的人來說,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給父母的信中,訴說了自己的苦惱,表示對這次高考只能是試一試,不抱錄取的希望,一顆紅心,兩種準備。收到我的去信,父親當即在11月2日回信給我:
劉翔:
來信收到,你抓緊復習功課,準備考大學,像你這樣每天抽出幾小時復習功課,條件還是有的,現(xiàn)在離考期還有一個多月。在復習功課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我們同意你的想法,這是(次)就是考不取也是給自己有一個鍛煉的機會,為自己今后學習打下基礎(chǔ)。復習功課時要認真對待,考試后是否錄取,不要抱決(絕)對希望。如果不取也就算了,切記不要泄氣。一顆紅心,二種準備。這次考生特別多,據(jù)說要百中取一,所以你不要抱很大希望?,F(xiàn)在寄上77屆黃浦區(qū)統(tǒng)一測題,供復習。在政治方面望你把黨的十一大有關(guān)文件要多看看。見信后,還有什么要求,只要我們能做到的,全力以赴。劉定、劉琦近來學習抓得還是比較緊的,劉琦功課比以前大有進步,劉定既擔負學習任務(wù),又擔負家務(wù)勞動,他們近來還是可以的。放心。
父 劉征文 11月2日
寫好此信,父親發(fā)覺把絕對寫成了決對,于是便在信紙的下端訂正了這個錯別字,還特意畫上一個圓圈。言教不如身教。從這么一個小細節(jié)可以看出,父親正是以自己的認真,來教育我必須做到如其在信中所說的“復習功課時要認真對待”。作為單位里的黨支部書記,父親以他的政治敏銳性提醒我“在政治方面望你把黨的十一大有關(guān)文件要多看看”。
11月7日,母親再次來信。
劉翔:
你好,最近你們一定很辛苦,要注意身體。照片收到來信,最好把有關(guān)報考概情談?wù)劇R活w紅心,二個(種)準備這態(tài)度很好。我想,只要扎實認真,也許能有希望。今天報上已登出各高校招生科目,你一定很關(guān)心這方面消息,在此我不多談了。你準備報考文科,聽你父親說,標點符號也要考,比如一篇文章要你注上標號,說出主語、賓語、謂語,什么詞……要把顛倒不成句的詞組織成通達有序的文章??傊f難也不難,講易也不易,到那時要沉著對待,頭腦要冷靜??搭}答問。天氣冷了,你棉襖沒有,我很不放心,買件球衣還是買件現(xiàn)成的棉襖,望來信。在食堂不冷,假使出去投考沒有棉襖怎么行呀。你慎重考慮。如崇明有棉襖買我將錢和布票寄給你,免得我買好再寄了。
祝你健康
母親
此信中母親說的“照片收到來信”,是指我讓父母郵寄給我的參加高考的報名照。信中,母親不僅對我繼續(xù)強化“一顆紅心,兩種準備”的思想教育,為我減壓。同時,如何應(yīng)對高考的點撥,則更為具體化了。
三天后的11月10日,父親又來信:
劉翔:
這幾天你復習功課一定很緊(張)吧,我去信已跟你說了,要認真對待,但也要一顆紅心,二種準備。今來信告訴你,我搞到一份復習提綱,內(nèi)容分:政治常識、歷史、哲學、語文、中國歷史分古代近代,地理分自然,中國,世界三部分。人家只限借二天,現(xiàn)在準備復寫。我想,現(xiàn)在離考期很近,你是否能請假,回來專門復習,或者我們另外再寫信給你,就說你母親身體不好,望你回來,你看這樣行不行,想征求你的意見,究竟怎樣,速來信。
父 劉征文 11月10日
收到此信,距1977年12月11日高考考期僅剩下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了。我白天工作,晚上看書,復習迎考進入了白熱化狀態(tài)。為了讓我能有一個較好的復習環(huán)境,父母便來信問我是否以母親身體不好為借口,向領(lǐng)導請假回家復習。為不增添父母的負擔,我拒絕了,只是要求他們能想方設(shè)法幫我多搞點復習資料。當時,各類高考復習資料非常緊俏,父母好不容易借到復習資料后,又必須限時歸還。那個年代沒有復印機,這些高考復習資料全靠父母用一張藍色復寫紙,一個字一個字抄錄復寫后,再郵寄給我。緊接著,11月14日,父親再次來信。
劉翔:
今天早晨已將復習提綱寄出了,收到后,還有什么要求望來信。此提綱是復旦附中搞的,比較全面,用完不要丟失。吳金芳大概在20號左右回崇明,還要什么東西來信,讓她帶去。
父 劉征文 11月14日
高考結(jié)束,我如釋重負
1977年,當黨中央、國務(wù)院宣布恢復高考后,有關(guān)高考的參考書籍十分緊張,上海出版的一套《數(shù)理化自學叢書》洛陽紙貴,父母跑遍各個新華書店也沒買到。幸好當年父親作為上海機床廠派出的工宣隊員,在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工作,所以還能利用在該校工作的便利,搞到一些復習資料。吳金芳是我在食堂工作的同事,只要誰回市區(qū)探親,大家都會互相幫助帶點日常生活用品。
這以后,隨著高考進入倒計時,為了不打擾我靜心復習迎考,我和父母也就暫時中斷了彼此通信。直到12月12日下午3點半,高考結(jié)束后,我當天晚上就寫信給父母匯報高考考試的情況。12月25日,母親回信:劉翔:
12號你寄出的信收到,我們很高興。這次報考的人數(shù)甚多,不能抱很大希望,你接到通知或不取都該來信。
上??忌闆r無法了解,有的說大多數(shù)(考題)只能做一半,其中有時間關(guān)系的,也有對試題生疏的,總之不怎么容易?,F(xiàn)在你在農(nóng)場具體怎樣安排自己的業(yè)余時間,一定要樹立持久的學習信心,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
七室的老二在12月22號到崇明了,據(jù)說是躍進農(nóng)場某個機耕連,其它情況跟你在滬時一樣。你們農(nóng)場有什么變化,來信談?wù)?,免念!上海聽說今年崇明有一萬人上調(diào),此消息不知可否正確?又聽說崇明要大發(fā)展,要建個大型化工廠,造船廠,看來崇明是有前途的,我看不要多年崇明一定會大變樣。你要珍惜青春好好干!
此祝健康!
母 蘇誠 1977. 12.25
應(yīng)該是從1978年開始,上海實施郵政編碼了,母親便在信的末端補充了一句“以后回信寫上郵政號碼200093”??纪暝嚕胰玑屩刎?。父母一如既往地鼓勵我“一定要樹立持久的學習信心”。也許是為防止我一旦高考落榜情緒受挫,母親不但在信中傳遞了“上海聽說今年崇明有一萬人上調(diào)”的利好消息,還展示了崇明即將迎來大發(fā)展的宏偉藍圖。
這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開始通過廣播教授英語了。我心血來潮,準備跟著廣播自學英語,便寫信給父母,請他們幫忙購買廣播英語課本,并把已接到高考體檢通知告知了他們。1978年1月13日,母親回信:劉翔:
關(guān)于廣播英語接到你第一封信時劉定就到長白、控江、平?jīng)鰰耆ベI,一直沒有候到。星期四我也出去看了,這書暫時可能買不到,現(xiàn)在我托人想辦法,如辦到立即會郵來,不用著急。今天我手抄了幾頁,你先學起來,26個字母你要學懂,要會背會默,劉定是學英語的,春節(jié)回來可以叫劉定幫你補上。
體檢情況不知怎樣?據(jù)說要在2月5號才能發(fā)出錄取通知,你不管是取或否總要等通知后才能考慮回滬(這是我的猜想)。今年鄉(xiāng)下肉也比較緊張,所以一點年貨沒有,你那邊假使能買到一點的話,就買一點?;貋頃r可以先來信,讓你爸爸到吳淞碼頭接,或到崇明去一次都可以,你看怎么樣?
外公特別喜歡吃肉,沒肉吃就沒勁了。年紀這樣大了,也叫人同情。肉票不敢多給他們,家中也沒啥菜吃。你見信后也不要當作大事,好買就買一點,沒有就算,要注意影響,一點東西都沒有也不會怪你的。自己在外身體保重!
祝你
健康進步!
母親 78 .1 .13
信的結(jié)尾處,母親又補充了兩句:“劉琦、定學習均好,琦比以前大有進步?!?/p>
八封家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讓年輕人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了信心,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熱潮。一本廣播英語課本,剛到書店就會被搶購一空。母親和弟弟劉定為了替我購買到這本課本,想方設(shè)法,四處奔波,在一時難以買到的情況下,母親只得向他人借來課本,手抄了幾頁后寄給我。因我在安圖中學就讀時,學的是俄語,母親便在信中囑咐“26個字母你要學懂,要會背會默,劉定是學英語的,春節(jié)回來可以叫劉定幫你補上”。
上世紀70年代的上海和全國一樣,吃穿用等日常生活用品均需憑票供應(yīng),豬肉更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奢侈品”。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我們家除了憑票購買的那點豬肉外,逢年過節(jié),父親老家的親戚來上海時,也會捎帶點豬肉過來?!巴夤貏e喜歡吃肉,也叫人同情。肉票不敢多給他們,家中也沒啥菜吃?!蹦赣H信中敘述的當年我們家庭生活狀況,其實也是那個年代老百姓家庭生活的一個縮影。
幸運的是我在農(nóng)場農(nóng)機連食堂工作,每當我們食堂工作人員回市區(qū)探親時,食堂主任總會“利用職權(quán)”,悄悄地特批點農(nóng)副產(chǎn)品,于是,也就有了母親信中所說的“今年鄉(xiāng)下肉也比較緊張,所以一點年貨沒有,你那邊假使能買到一點的話,就買一點?!碑斎?,母親肯定是懂得這種利用我在食堂工作的便利,購買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事情,也只能是“見機行事”潛規(guī)則。為避免造成不好影響,影響我的前途,母親又叮囑道:“你見信后也不要當作大事,好買就買一點,沒有就算,要注意影響,一點東西都沒有也不會怪你的?!?/p>
燕寄鴻書,魚傳尺素。高考結(jié)束后,我因離錄取分數(shù)線幾分之差,被調(diào)劑錄取到上海市商業(yè)學校。但父母卻高興地對我說:“這次高考錄取率包括大中專在內(nèi)僅為百分之四點七,你能成為27萬名錄取者中的一員,就是成功者?!比缃?,母親雖已經(jīng)遠離我而去,但每次展讀她和父親在40多年前為了鼓勵和幫助我參加1977年高考,頻頻寫給我的這些信件,仿佛母親就在自己身邊娓娓細語。在手寫書信早已式微的當下,手捧著那一張張形狀各異的信紙,依然能觸摸到母親留在紙上的那一縷縷溫潤如玉的暖意和永不消失的母愛。穿越時光隧道的這8封見證父母與我1977高考往事的家信,折射出了時代轉(zhuǎn)折中一對父母和一個兒子之間的歷史側(cè)影。
(作者為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原上海公安書刊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