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1922年5月,孫中山為推翻北洋軍閥政府的統(tǒng)治,下令北伐。此時,身為內(nèi)政總長兼陸軍總長的陳炯明,大權(quán)在握,野心膨脹,與湖南、江西、云南等軍閥暗中勾結(jié),欲抗衡孫中山,破壞北伐。
陳炯明一方面與北洋軍閥密電勾結(jié),計議南北夾擊北伐軍;一方面在廣州積極策劃叛亂。其時,北伐軍遠離粵境,海軍自然成了他叛變的主要障礙,因而他對海軍進行秘密游說,加緊拉攏,以協(xié)同叛亂。
此時的陳策(1893-1949,今海南文昌人,國民黨海軍中將,抗戰(zhàn)勝利后曾任廣州市市長),身任廣東江防司令,負有衛(wèi)護廣東革命政府,對珠江流域各縣巡防之責。在這之前,陳策為使廣東海防力量忠于孫中山,曾發(fā)動海軍起義,并以武力改造北洋艦隊。他從海軍同學中保薦丁培龍、馮肇憲、招桂章、林若時、袁良驊等人,分任北洋艦隊永翔、永豐、楚豫、福安、舞風等艦艦長。當陳策偵悉陳炯明企圖策反海軍參與叛亂時,立即召集部分隸屬北洋艦隊的擁孫艦長緊急商議,研討對策,并決定將情況報呈孫中山。
會后,陳策星夜兼程,趕赴韶關(guān)北伐大本營,向?qū)O中山面報警訊,力主孫中山迅即回師廣州,以消滅陳炯明勢力,然后再圖北伐。時因?qū)O中山專志北伐,大本營對陳策報警不以為然,有的國民黨元老甚至認為:陳策所作報告,言過其實,不可聽信,勸阻孫中山不可操之過急。陳策力主北伐軍回師廣州未遂,遂返穗以實情相告,各擁孫艦長焦慮萬分。
由于陳炯明有異謀的消息不斷傳到大本營,6月1日,孫中山?jīng)Q定坐鎮(zhèn)廣州,安定人心,以期化險為夷,使北伐能順利發(fā)展,遂率少數(shù)侍從由韶關(guān)返回廣州。為確保孫中山安全返回總統(tǒng)府,陳策聞訊旋即派遣小型兵艦前往黃沙,迎接孫中山直達天字碼頭,護其順利抵達總統(tǒng)府。
11日至14日,陳炯明部活動頻繁,曾多次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并在白云山一帶宣布戒嚴,形勢驟然惡化。陳策嚴密注視陳炯明部動向,獲悉情報后,多次敦請孫中山暫離總統(tǒng)府。但孫中山對陳炯明膽敢公開叛變之事仍未置信,不為陳策的敦勸所動。
15日,粵軍總指揮葉舉接受陳炯明密令,于白云山召開軍事會議,具體部署武裝叛亂。同日清晨,陳策緊急召集各擁孫艦長會議,研究應變措施,最終確定陳策在江防艦隊寶璧艦上指揮,各艦嚴加警戒。隨后,陳策疾赴總統(tǒng)府粵秀樓,報以局勢危急,恭請孫中山蒞臨艦隊,以便在陳軍叛變時下令討伐。孫中山此時仍未能下定決斷。陳策心急如焚,速返艦隊,命令各軍艦升火起錨,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以隨時應變。
是日下午5時,孫中山仍不虞有變。是晚后半夜即6月16日凌晨,叛軍包圍了總統(tǒng)府,孫中山生命危在旦夕。陳策在東堤襟江樓聞訊,急從二樓躍下,不顧腳足扭傷,火速奔返艦隊,指揮寶璧艦駛近長堤天字碼頭附近,準備接應孫中山。時總統(tǒng)府參軍林樹巍、秘書林直勉知情險惡,力勸孫中山撤離險區(qū)。在他倆扶持下,孫中山才離開粵秀樓,途中曾遭叛軍兩度盤查,但終于平安到達長堤天字碼頭,乘坐小艇登上了早已升火起錨等候的寶璧艦。
陳策迎接孫中山登上寶璧艦后,旋即利用艦上的無線電,向各軍拍發(fā)孫中山草擬的討陳電文,號召各軍奮起討伐陳逆,戡亂平難。不久,總統(tǒng)府參軍林樹巍通報,海軍司令溫樹德至寶璧艦晉見孫中山。溫以寶璧艦實力欠足為由,迎接孫中山移乘其座駕永翔艦。
本來,永翔艦與永豐艦同為北洋艦隊的炮艦,實力相當。從寶璧艦轉(zhuǎn)至永豐艦,路途最近。但溫樹德卻將孫中山接往永翔艦,舍近求遠,居心叵測。溫在陳炯明叛變前后,取中立態(tài)度,且暗中與叛軍接觸,進行談判。孫中山留駐永翔艦,勢必為溫所挾持,成為溫與叛軍進行談判交易的政治籌碼。
16日晨,陳策在永豐艦上召開緊急會議。永翔艦艦長丁培龍、楚豫艦艦長招桂章、永豐艦艦長馮肇憲及永豐艦軍官到會,大家一致認為孫中山不宜留駐永翔艦,為安全起見,應立即轉(zhuǎn)移至永豐艦。會上,他們研究了具體行動方案,認為公開將孫中山迎至永豐艦,必將遭到溫樹德的阻攔,決定由陳策發(fā)動永豐艦官兵請求反擊叛變,以此為由,請孫中山到永豐艦議事。
孫中山登上永豐艦后,陳策詳述內(nèi)情,陳說利害,懇請孫中山切勿返歸永翔艦,在座的永翔艦艦長丁培龍亦附聲應和,表示忠心。孫中山遂接受陳策等人的安排,對溫樹德提高了戒心。自此,孫中山一直駐在永豐艦上,從6月16日至8月9日,歷時55天。
陳炯明公開叛變后,孫中山在廣州所能依靠的軍事力量主要有:江防司令陳策統(tǒng)轄的江防艦隊30艘,多屬內(nèi)河艦,分布在珠江流域各縣巡防,對廣州攻擊的力量較弱;海軍司令溫樹德所轄的北洋艦隊(指南下護法艦隊)II艘,實力較為強大;廣州衛(wèi)戍司令魏邦平所率粵軍第三師,是可以使用的陸上重要軍事力量;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孫祥夫所率的海軍陸戰(zhàn)部隊,是衛(wèi)護海上艦隊的軍事力量。這四支海陸軍事力量的將領(lǐng)中,以江防司令陳策對孫中山最為忠誠,其他將領(lǐng)則各懷二心。廣州衛(wèi)戍司令魏邦平,對制止和反擊陳炯明叛變采取消極態(tài)度。16日凌晨3時30分,叛軍圍攻炮轟總統(tǒng)府時,魏邦平既不加入叛軍,也不出擊平亂,只作壁上觀,以求自保。
17日晨,陳策以海軍全體官兵名義,通電討伐陳炯明,隨后遵照孫中山的部署,乘其座駕寶璧艦,率領(lǐng)江防艦隊的廣庚、廣玉、廣亨、廣貞等艦,協(xié)同溫樹德所率的北洋艦隊永翔、永豐、楚豫、福安、豫章等艦,從黃埔向廣州白鵝潭進發(fā),駛至大沙頭、白云山、沙河、觀音山、五層樓等處叛軍據(jù)點時,艦隊以密集的炮火發(fā)起攻擊,叛軍倉皇逃竄,死傷數(shù)百人。
但是,魏邦平仍違背孫中山的命令,所率部隊寂然不動,沒有策應海軍作戰(zhàn)。海軍單方面作戰(zhàn),雖給叛軍以沉重打擊,但無法解決戰(zhàn)斗,收復廣州,預定的作戰(zhàn)目的未能達到。鑒于這種情況,孫中山只好令各艦退出廣州河區(qū),駐泊黃埔,堅守待援。并電令北伐軍迅速回師靖亂。
繼魏邦平之后,背離孫中山的是海軍司令溫樹德。炮轟總統(tǒng)府后,陳炯明一面以“國會恢復,護法告終”為詞,發(fā)出請孫中山下野的通電;一面加緊收買溫樹德所部海軍,為溫提供海軍軍餉。當17日陳策率領(lǐng)江防艦隊配合北洋艦隊,按照孫中山部署進行戰(zhàn)斗時,唯獨溫樹德所駐的北洋炮艦永翔艦一炮未發(fā)。
海軍移駐黃埔后,北洋海軍內(nèi)部兩派涇渭分明:受陳策影響的永豐、楚豫、豫章、福安、舞風5艦,擁護孫中山,堅定不移;溫樹德控制下的永翔、海圻、海琛、肇和、飛鷹、同安等6艦,則準備投靠叛軍。溫私下與叛軍虎門要塞司令吳禮和、海軍舊部何子奇、劉大同等不斷接觸,談判棄孫靠陳條件。
6月20日,溫率永翔、同安兩艦,擅離黃埔,與陳部商談停戰(zhàn)。30日,溫公然對北洋艦隊下戒嚴令,對孫中山進行威脅。7月3日至5日,溫先后兩次率海圻、海琛、肇和、飛鷹4艦艦長及隨從到永豐艦,企圖驅(qū)逐孫中山,逼其離開艦隊。海軍兩派斗爭開始激化。
在溫第二次登上永豐艦時,陳策率各擁孫艦長和軍官,分立孫中山兩旁,陳策則守衛(wèi)在孫中山身旁,以壯擁孫聲威。當溫揚言其“決意中立,并已預備儀式,歡送孫中山先生”時,氣氛驟然緊張,陳策手握左輪槍柄,欲拔出處治溫樹德,為孫中山示意制止。在陳策率領(lǐng)的海軍軍官的擁護下,孫中山怒斥溫樹德的怯懦背叛行為。溫樹德在眾怒之下,無計可施,只得率其隨從艦長,悻悻而退。當時,永豐艦長馮肇憲、舞風艦長袁良驊、楚豫艦長招桂章等人一致表示,離溫擁孫,討伐陳炯明,義無反顧。孫中山遂命陳策統(tǒng)一指揮海軍,堅持討陳靖亂。
7月8日,溫樹德為陳炯明20萬巨款所賄買,公開叛離孫中山,率領(lǐng)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艦附敵。為擺脫被動挨打局面,陳策率領(lǐng)江防艦隊寶璧、廣玉、廣貞、廣庚、廣亨和北洋艦隊的永豐、楚豫、豫章、舞風等9艦,以火力壓住陸上炮攻,一齊駛離黃埔,寄泊新造河面,掩護陸上擁孫部隊撤退。
至此,由于魏邦平、溫樹德、孫祥夫的相繼叛離,廣州局勢漸趨險惡。
7月9日晚,孫中山在永豐艦上召集各艦長和陸上部隊指揮人員會議,決定率艦進駐白鵝潭,以利于北伐回師討逆和分化陳炯明部,并派陸上部隊進攻江門。但駛進白鵝潭必經(jīng)險要區(qū)域——車歪炮臺。因此,決定由陳策指揮永豐、楚豫、豫章、舞風、寶璧、廣玉等6艦,沖入省河,向白鵝潭進發(fā),擁孫陸上部隊則由陳策部署江防艦隊其他6艦載送出發(fā),攻取江門,建立根據(jù)地。
7月10日凌晨7時,陳策部到達白鵝潭入口峽道的三山、石壁河面。河面左方是叛軍車歪炮臺,右方是阿南懲戒場炮兵陣地,形成左右夾擊、兩面封鎖江面的嚴重態(tài)勢。陳策臨陣指揮果敢,率領(lǐng)各艦以永豐艦為首,用強大火力,向叛軍陣地還擊,頓時炮火連天,烽煙蔽日。由于各艦炮火密集,威力猛烈,命中叛軍炮位多處,使叛軍炮火受到壓制,漸漸稀疏。陳策審時度勢,及時指揮艦隊全速疾進,魚貫沖越車歪炮臺和懲戒場的江面峽道。上午11時,艦隊駛?cè)氚座Z潭,在芳村下錨,按預定計劃完成了轉(zhuǎn)移任務。
是役戰(zhàn)斗劇烈,雙方均以大炮互轟,配以重機關(guān)槍對擊,火力空前猛烈,但是艦隊傷亡很少,僅永豐艦死2人,重傷1人,輕傷10余人。陳策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轉(zhuǎn)移任務的完成,大受海軍將士的贊佩,也受到孫中山的獎掖。
白擁孫艦隊進駐白鵝潭后,為確保孫中山的安全,陳策一方面部署各艦加崗增哨,嚴加警備;一方面安排江防艦隊安北艦和雷乾艦前來協(xié)防。同時,陳策還雇傭兩艘商輪,分派衛(wèi)士隊和大本營辦公人員,巡邏北至沙面、南至白鶴洞的河面。叛軍曾派員潛放水雷,妄圖炸毀永豐艦,殺害孫中山,但終未得逞。
8月9日,孫中山得悉北伐回師失利,知待援無望,固守省河已無必要,決定離粵赴港轉(zhuǎn)滬,另圖討陳良策。是日午后,陳策與各艦長護衛(wèi)孫中山乘小電船,登上英領(lǐng)事提供護送的摩軒號炮艇,啟程赴港轉(zhuǎn)滬。
陳策在孫中山安全移駐永豐艦后,在魏邦平、溫樹德、孫祥夫相繼背離孫中山,廣州局勢漸趨險惡的困境下,臨危受命,擔負起指揮海軍討伐陳炯明的軍事重任。陳策團結(jié)海軍將官,為衛(wèi)護孫中山和討伐陳炯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對陳策的忠誠和智勇,做出了“忠誠國父知”的評價。
(責任編輯:亞聞)
(郵箱:2003x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