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榮
傳統(tǒng)“作—證—算”,重在思維,多思少算
例1(2019年高考全國I 理科卷)如圖,直四棱柱的底面是菱形,E,M,N分別是BC,BB1,A1D的中點.
(1)證明:MN∥平面C1DE;
(2)求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
上期我們已經(jīng)對例1 作了分析,本期繼續(xù)對第(2)問探索.
圖1
【思路剖析】(綜合幾何法,利用三垂線定理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進(jìn)行計算)
過點A作AH⊥A1D,垂足為H,連結(jié)MH.
因為底面是菱形,∠BAD=60°,所以△BCD為等邊三角形,
因為E是BC的中點,所以DE⊥BC,所以DE⊥DA.
又AD,D1D?平面ADD1A1,AD∩D1D=D,
所以DE⊥平面ADD1A1,所以DE⊥AH.
又DE,A1D?平面A1DEM,DE∩A1D=D,所以AH⊥平面A1DEM.
所以AH⊥A1M,又AM⊥A1M,AH∩AM=A,所以A1M⊥平面AMH,所以MH⊥A1M,所以∠AMH為二面角A-MA1-N的平面角.
在Rt△A1AD中,因為AH⊥A1D,所以AH·A1D=AA1·AD,求得.
所以二面角A-MA1-N的正弦值為.
敲黑板
這里采用傳統(tǒng)“作—證—算”的綜合幾何法求解,“作”后要進(jìn)行嚴(yán)謹(jǐn)?shù)摹白C”.此法運算量明顯小于向量坐標(biāo)法.
例2(2018年高考全國I 文科卷第18題)如圖,在平行四邊形ABCM中,AB AC==3,∠ACM=°90,以AC為折痕將△ACM折起,使點M到達(dá)點D的位置,且AB⊥DA.
(1)證明:平面ACD⊥平面ABC;
(2)Q為線段AD上一點,P為線段BC上一點,且,求三棱錐Q-ABP的體積.
圖2
【思路剖析】
本題是以折疊為背景的幾何問題,研究此類問題,我們要理清圖形變換前后在數(shù)量關(guān)系和位置關(guān)系上的不變性:
顯性變換:以AC為折痕將△ACM折起,使點M到達(dá)點D的位置數(shù)量關(guān)系的不變性DC CM=,AD AM=位置關(guān)系的不變性CA CM⊥,CA CD⊥,CA AB⊥隱性 △ ≌△CAMCAD可求得AD BC==3 2,BD=3 3,可證得CD BC⊥可結(jié)合AB DA⊥ 證得AB⊥平面CAD,CD⊥平面ABC
第一問思路:證平面ACD⊥平面ABC的大方向是證線面垂直.通常的方法有:
思路①通過證明AB⊥平面ACD來證平面ACD⊥平面ABC;
思路②通過證明CD⊥平面ABC來證平面ACD⊥平面ABC.
第二問思路:
思路①直接作圖法,分別求出底面積和高,利用體積公式計算;
思路②利用體積轉(zhuǎn)換法,將求不規(guī)則幾何體的體積轉(zhuǎn)化為求規(guī)則幾何體的體積.
【規(guī)范解答】
(1)證法一(通過證明AB⊥平面ACD來證平面ACD⊥平面ABC):
因為四邊形ABCM是平行四邊形,CM⊥AC,所以AB⊥AC.
又BA⊥AD,AC,AD?平面ACD,AC∩AD=D,所以AB⊥平面ACD.
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證法二(通過證明CD⊥平面ABC來證平面ACD⊥平面ABC):
連結(jié)BD.
在Rt△ACD中,DC=AC=3,所以.
在Rt△ABC中,AB=AC=3,所以.
在Rt△ABD中,,AB=3,所以.
在△BCD中,,所以.所以CD⊥BC.
又CD⊥AC,AC,BC?平面ABC,AC∩BC=C,所以CD⊥平面ABC.
又CD?平面ACD,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解法1(直接作圖法)
過點Q作QE⊥AC,垂足為E,則QE∥CD.
解法2(體積轉(zhuǎn)換法)
設(shè)三棱錐Q-ABP的高為h,因為,所以故.
圖3
【歸納提升】
(1)研究線面位置關(guān)系問題,同學(xué)們要熟練掌握以下關(guān)系:
(2)求體積問題時,同學(xué)們要善于利用體積之比,將求不規(guī)則幾何體的體積轉(zhuǎn)化為求規(guī)則幾何體的體積,即將一個高和底面積不易求的幾何體,轉(zhuǎn)化為高和底面積都容易計算的幾何體.善于轉(zhuǎn)化,可使問題越變越簡單.
解決立體幾何證明和計算問題,需要同學(xué)們根據(jù)自己的學(xué)習(xí)基礎(chǔ),靈活地選用綜合幾何法和向量坐標(biāo)法.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需要遵循“解而優(yōu)則選”的原則,多思少算,達(dá)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試牛刀”見第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