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英一
在地鐵始發(fā)站上車的乘客,面對空空的長條座椅,他們會選擇坐在哪里呢?前一兩位乘客,大多會選擇最靠邊的座位。接下來的乘客會坐在座椅正中間。后面的乘客才會一點點把座椅“填滿”。如果座椅空間比較大的話,乘客都會選擇和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坐。只有人比較多的時候,才會擠著坐。
從這種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有一種想確保自己“領(lǐng)地”的心理。每個人都想“保衛(wèi)”自己身體周圍的一定空間,如果有人進入這個空間,我們就會產(chǎn)生壓迫感,渾身不自在。心理學(xué)將這種“領(lǐng)地空間”稱為私人空間。
每個人私人空間的范圍都不同。比如,性格比較外向、開放的人,私人空間比較小,別人在一定程度內(nèi)接近自己,也不會覺得不自在。反之,性格中排他性比較強的人,私人空間的范圍相對較大,如果有人進入他們的私人空間,他們就會不高興。
也許有朋友會產(chǎn)生疑問,在空地鐵里,坐座椅的中間不也能確保私人空間嗎?反正兩邊都是空的。不過,地鐵中會不斷有乘客上車,雖然開始時左右兩邊是空的,但不久后就會被人“占領(lǐng)”。靠邊的座位就不同了,至少可以保證單側(cè)不會有人。因此,靠邊的座位相對讓人安心。
在大都市的地鐵里,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簡直擁擠不堪,大家肯定會進入彼此的私人空間,甚至發(fā)生身體接觸。因此,像始發(fā)站這樣人不多的時候,大家自然會優(yōu)先選擇靠邊的座位,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私人空間被“侵入”。由此可見,優(yōu)先選擇靠邊的座位,是因為大家都不喜歡私人空間被人“侵入”。
(邢余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每天懂一點行為心理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