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恒
顏梅華,早年以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為主。《新閨怨》《迎春曲》《大和島解放記》《女英雄黃秀英》《信陵君》《橘林喜事》等作品,備受贊譽,被業(yè)界譽為“四小名旦”。
1955年,顏梅華迎來藝術生命的一個轉折。當時,在剛剛建成的中蘇友好大廈(現(xiàn)名上海展覽中心)舉辦了一個蘇聯(lián)造型藝術展,里面有許多反映十月革命和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油畫、版畫及小說插圖作品。“這是我第一次面對來自遙遠國度藝術家的原作,觀摩時即有醍醐灌頂之感,熱血沸騰,情緒亢奮,此景此情至今難忘?!彼@樣描繪當時的情景。
在看到這些作品之后,他思索道:“西方的小說插圖與中國的連環(huán)畫有相像相通之處,但人家對人物的塑造能力和總體把握能力是我們連環(huán)畫不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當時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的思路與方法還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有些僅僅是簡單的圖解而已,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了?!焙髞?,上海又舉辦過蘇聯(lián)巡回畫派展覽和列賓畫展,顏梅華也多次去觀摩,并在美協(xié)的安排下去現(xiàn)場臨摹名作。
同時,顏梅華供職的出版社又請來顏文樑為年輕畫家講色彩與透視。一次,顏文樑叫顏梅華在畫板上按上一枚圖釘,以圖釘焦點拉一根線,凡畫到人物和建筑時,都須將中心與對象拉直,以此來進行透視訓練。經此點撥,他豁然明白了以前無法畫好的原因了。這一時期他又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包括《比目魚》《女英雄黃秀英》《馬頭琴》《白秋練》等。
在這樣不斷地探索與思考中,他的連環(huán)畫水平不斷突破。但是,不甘滿足現(xiàn)狀的他很快就碰到了天花板。他要跳出圈子,轉入中國畫創(chuàng)作。
1959年,為慶祝建國十周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與中國畫院聯(lián)合舉辦一個大型畫展,需要創(chuàng)作一批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作品,由人美社的青年畫家畫人物,畫院的老畫家補背景、補花草,兩代人合作得相當愉快,通過這個活動,顏梅華結識了來楚生、江寒汀、唐云等。不久又由顏文橖陪著,顏梅華專程拜訪了吳湖帆。日后,顏梅華有空就經常跑“梅景書屋”,請教中國畫的要理。吳湖帆說:“學中國畫,書法是基礎,線條是中國畫的靈魂,而書法決定了線條的力度與韻味,字寫不好,畫也不可能有大境界。畫可以三日不畫,書法卻不能一日不課。”吳湖帆還向顏梅華透露一個訣巧:多寫草書。因為“寫草書需要好記性,草書是一氣呵成的,中間不能斷。有些人之所以草書寫不好,就因為記性不好,功力不夠,四五個字一寫,忘記如何接下去了,筆在空中一停留,,一筆不到位,氣息就斷了?!?/p>
還有一次,顏梅華問吳湖帆:“為何您題在畫上的長款總能做到不偏不倚,字距行距保持一致,看上去非常舒服,而詩文也總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吳湖帆笑著說:“這個沒有秘訣,關鍵在于多練。你看船在水中行,搖櫓的船夫—下左—下右,船就沿著一條直線劈波向前。我也是,寫的過程中不斷在觀察字跡的走向,每有偏差馬上糾正,所以字距行距能保持得很好。第二個問題,題畫詩在古代也是基本功,現(xiàn)在古詩少有人作,不少畫家只能在畫上題個窮款,難免露拙,這樣一來,中國繪畫的文化含量豈不大大稀釋?你以后要自己作題畫詩,不能老是錄古人詩?!?/p>
在吳湖帆的指導下,顏梅華就天天苦練書法,特別是草書,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在書法上初學米芾,后學祝枝山、蘇東坡、懷素,尤其心儀黃山谷草書。
顏梅華的中國畫根植于傳統(tǒng),又銳意創(chuàng)新。他的作品既為普通民眾喜愛,也得到文化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就因為他的畫里既透露出晉人小品與明清世俗小說的意趣,又達到中國詩歌的純凈高度與開闊境界,解決了高雅藝術的可欣賞度與人民群眾的可接受度的高度吻合。將古典水墨藝術畫置于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中來表現(xiàn)。
顏梅華創(chuàng)作的人物畫,《蘇東坡密州出獵圖》《鐘馗嫁妹》《舌戰(zhàn)群儒》《竹林七賢》《十八羅漢》長卷等,場面宏闊,氣勢壯大。他特別擅長塑造中國歷代文化名人像,將他們鮮明的性格特征和跌宕命運,濃縮于典型形象中,散發(fā)出強烈的人格力量和感染力。
他擅長京劇人物,60年代初期,他常在觀劇過程中寫生.并向各大報刊提供速寫稿,以補文字報道之不逮之處。他的花鳥、走獸,色彩鮮艷,栩栩如生,與大自然氣息想通,別具靈性。他的山水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風格清新。
(作者單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館)
責任編輯:韓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