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阿奎那將神學與法律思想結(jié)合,創(chuàng)建了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定法四種類型的法律,他關于理性和本性的思考滲透在法律思想的構(gòu)建中,也正是因為對于世俗生活和人類本性的關注使他研究的古典自然法學有別于早期基督教的法律哲學,他的法律思想更加體系化和世俗化。
【關鍵詞】 阿奎那 法律思想 自然法
早期基督教法律哲學中宗教和法律雖有一定的融合,但尚未形成體系的思考,此時的法律思想更關注上帝的至高無上和權(quán)威,對世俗和人本身的關注處于摸索階段。奧古斯丁認為,人們生活在神圣的、純潔的、正義的狀態(tài)之中;人人自由且平等地生活著,奴隸制或其他統(tǒng)治形式之于他們無法知悉。[1]托馬斯·阿奎那創(chuàng)造性將亞里士多德哲學和宗教經(jīng)義順暢結(jié)合起來,此外,阿奎那也關注著世俗世界的秩序和生活,并對神性、人性和理性提出了新的見解,其有關宗教與法律的思想最終構(gòu)建了一個新的宏大的思想體系。
一、法律的四種類型
阿奎那將神學和理性的結(jié)合為自然法提供了新的理論根據(jù),自然法開始由具有啟示意義的法變?yōu)槔硇灾笇У姆ā2]阿奎那對理性的關注和分析與早期基督教哲學是不同的,正如克魯姆·赫爾姆所言:“托馬斯主義法律理論的核心是,法律被視為一種理性的現(xiàn)象?!盵3]
(一)永恒法
永恒法代表著上帝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它行使著整個宇宙最高的善和最不可質(zhì)疑的正義。這種永恒法帶有強烈的宗教信仰色彩,具體的內(nèi)容和載體人們無從得知,但這又是時代局限的必然的結(jié)果,將永恒法視為一切法律之來源至少在體系上是能夠自圓其說的。阿奎那在建立神、人關系的時候,并不希望讓上帝占據(jù)人的整個生活而只是想讓人類生活得到上帝引領。所以,他關注的不是上帝,而是人類自身的幸福。[4]
(二)自然法
凡人通過造物主給予的理性才能認識永恒法的部分內(nèi)容,阿奎那將這種理性的參與叫做為自然法。人的組成因素非常復雜,卻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秩序和系統(tǒng)的,人因此才成為一個“整體的人”。[5]人正是因為理性才能分辨善惡,才能洞見永恒法的一般規(guī)則。
關于自然法與良善生活的必然關系,阿奎那完全遵循了希臘形而上學的傳統(tǒng)。阿奎那認為理性先于意志,人的存在、真理和善是和諧統(tǒng)一的。[6]根據(jù)阿奎那的觀點,自然法是由人之物理和心理的特性組成的,自然法中包含著上帝指引人之向善趨善的理性命令。因此,反理性的、反社會的和犯罪行為都被解釋為對人之正常本性的偏離,是非理性的,也是即將被泯滅的。
(三)神法
阿奎那認為神法就是通過《圣經(jīng)》等經(jīng)書記載并啟示給人類的法律,從一定程度上說神法補充和解釋自然法,但兩者在根本意義上是相互獨立的。阿奎那這種分立觀念反映了人們既可以保持政治思想的自由,也可以保持世俗生活需要的純潔性,不受宗教過度壓制。這種政治與宗教相分離的傳統(tǒng)通過宗教改革又轉(zhuǎn)化為西方近代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相分離的觀念。[7]
(四)人定法
阿奎那認為人定法是治理社會的人制定的并頒布的法律,關注公共利益。根據(jù)阿奎那的觀點,對于專橫的、壓制的、瀆神的法律,必須對行使一種抵抗權(quán)利的確當性與擾亂公共治安及破壞秩序引起的麻煩進行權(quán)衡,因此對于此種暴君頒布的法律若與神法相背離,那么人們可以選擇不服從。
二、理性與自然法
阿奎那認為,人具有趨善避惡的本能,這是上帝賦予人類的理性能力的反饋。對善意和正義的追求是一種意識的自動化,又可從自我的本性和社會的本性看待:自我上人具有親善向善的本性,那些非理性的、殘忍的、專橫的規(guī)則和行為都是上帝給予的理性所不容許的,也勢必要被取締或者推翻而得以回歸正常的狀態(tài);社會上人是生活在世俗社會中的群居動物,自古便有報團取暖的本性,不僅是在工具或者物理上的相互支撐,也有心理的互相蘊藉。
在阿奎那看來,人不可能在自然狀態(tài)下孤獨地生存,而運用理性和社會屬性和其他人協(xié)作,也即人們需要國家來管理社會。因此,“國家”對人們來說是自然的,是人本性理性選擇的產(chǎn)物,而不是單純由自然賦予的東西。[8]概而論之,阿奎那并沒有將自然法狹隘等同于道德,而是根據(jù)人的理性選擇需要的自然法,這是一種不同于宗教神學的思想。
三、結(jié)語
阿奎那將基督教經(jīng)義與哲學和法律思想的融合堪稱偉大,其創(chuàng)建的宏大的思想體系至今仍對法律思想和政治現(xiàn)實具有借鑒意義。阿奎那不同于早期基督教學者,他的理性命令理論將法律思想的關注給予了世俗和人性本身,其理論中對理性和和自然法的思考頗具啟迪意義。
【參考文獻】
[1] 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 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6.
[2] J·M .凱利.西方法律思想簡史[M].王笑紅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34.
[3] McCoubrey H,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ist Legal Theory,London:Croom Helm Ltd,1987:48.
[4] 汪太賢.西方中世紀的神學法治理念[J].現(xiàn)代法學.2001(2):49.
[5] 劉素民.阿奎那的自然法作為本性之律的人學內(nèi)蘊[J].哲學研究.2006(6):82.
[6] 柯嵐.“自然”與“自然法”概念的古今之異——關于自然法學術史的一個初步反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5):26.
[7] 申建林.論阿奎那宗教自然法的理論轉(zhuǎn)向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98.
[8] 呂世倫,程波.轉(zhuǎn)向“人法”的橋梁——托馬斯·阿奎那法律思想的合理成份[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3):90.
作者簡介:宋浩,男,1999.06,漢,湖北孝感,本科,中國計量大學,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