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本勤,卜娜娜,何新華
(合肥市濱湖醫(yī)院影像中心 安徽 合肥 230601)
CT 血管造影技術是一類在CT 增強診斷技術基礎上所發(fā)展形成的一類影像學診斷技術,對于血管性疾病具有顯著臨床診斷優(yōu)勢,在實際血管成像診斷操作中需在經(jīng)高壓注射器經(jīng)血管注射造影劑后創(chuàng)造成像條件,而檢查操作及造影劑的應用,則使得CT 血管造影存在一定不良風險,可影響造影診斷安全性,應對此特性開展相應護理[1]。因此,為分析整體護理在高壓注射器行CT 血管造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及影響,特設研究,研究內容闡述如下。
選取2019 年7 月—2020 年4 月期間于本院高壓注射器行CT 血管造影患者共96 例設為研究對象,開展對比性護理研究。將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盲選結果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組均為48 例。
對照組,男25 例,女23 例,年齡區(qū)間38 ~75 歲,平均年齡(56.54±4.15)歲,其中心臟血管造影18 例、肝臟血管造影19 例、血管造影11 例;研究組,男24 例,女24 例,年齡區(qū)間36 ~75 歲,平均年齡(55.52±4.09)歲,其中心臟血管造影18 例、肝臟血管造影20 例、血管造影10例?;颊呋€資料對比結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結果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均在知情基礎上接受護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排除合并造影劑過敏反應者;排除合并CT 血管造影禁忌癥者。
造影期間予以對照組基礎護理,即在確認患者CT 血管造影日期后,告知其檢查前相應準備及注意事項,造影檢查期間需配合操作意識開展護理,檢查結束后應要求患者留觀30min 無不良反應后離開科室。
予以研究組整體護理:(1)造影檢查前:造影檢查實施前需在基礎事項告知同時,實施心理輔導及健康教育措施,應該明確各項基礎事項后,借助高壓注射器模具對CT血管造影診斷操作過程進行詳細介紹,幫助患者在了解操作安全性后可積極配合診斷實施;(2)造影準備:在造影準備期間需告知檢查前4h 內需禁食禁飲,其后進行造影劑過敏測試,其后依據(jù)患者血管條件選取非血管分叉、靜脈竇或關節(jié)處的粗、直靜脈血管為穿刺部位,進行穿刺。在造影開始前應完成高壓注射器及造影劑準備,并指導患者擺放相應體位及呼吸屏氣方法;(3)造影后:造影結束后需對患者留觀期間穿刺部位皮膚及消化系統(tǒng)等不良反應體征進行觀測,在發(fā)現(xiàn)異常后需及時采取治療措施,予以控制。留觀結束離院前需告知患者大量飲水,促進造影劑代謝[2-3]。
對比兩組造影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造影成像質量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觀察指標各類型數(shù)據(jù)資料組間差異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組間對比結果P<0.05且差異顯著時,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研究組造影后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造影成像質量優(yōu)良率明顯較高,P<0.05。見表1。
表1 心理狀態(tài)評分、造影成像優(yōu)良率對比
護理后,研究組造影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對比(n,%)
隨著血管CT 造影在各類臟器血管性疾病診斷、部分占位性腫瘤疾病治療中應用頻率的不斷提升,其已呈現(xiàn)現(xiàn)階段臨床主要診療手段之一,但受其診斷操作特殊性影響,則仍存在一定不良事件風險需予以有效規(guī)避。
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研究組造影后焦慮、抑郁評分及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造影成像質量優(yōu)良率明顯較高,P<0.05。分析原因:整體護理在高壓注射器行CT 血管造影中的應用,首先可通過造影檢查前對患者有效健康教育及心理引導護理措施的開展,為檢查提供心理準備基礎;其次,通過造影檢查前各項準備措施的完善,為造影檢查積極提供良好準備內容,確保檢查的順利實施;最后,則可在檢查結束留觀期間積極借助各類治療預防措施,以實現(xiàn)對患者檢查后各類造影劑不良反應風險的有效預防,確保患者可得到安全診療[4]。
綜上所述,高壓注射器行CT血管造影中應用整體護理,可在有效提升造影成像質量同時,維護患者情緒穩(wěn)定性及造影安全性,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