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皮膚白皙,身材偏瘦,經常在雨林里風餐露宿;保守估計,今年32歲的他已經吃過600多種水果,其中光榴蓮就有100多種,他就是號稱“全中國吃過水果最多”的“水果獵人”楊曉洋。
楊曉洋,1988年出生于河南安陽,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對植物有著特殊的情感。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羊時,楊曉洋經常觀察野花野草的生長,“就是默默看著它,我就感覺在和它們交流?!备呖贾螅瑮顣匝笸ㄟ^自主招生考試,被新加坡一所大學錄取。一出機場,他就被新加坡美麗的熱帶風光和鮮亮誘人的熱帶水果迷住了。
楊曉洋讀的是精密制造工程專業(yè),平時課業(yè)緊張,但只要有空他就會去逛超市、水果攤和植物園,每遇到一種新認識的水果都要拍照留存。除此之外,他還泡在校園圖書館中,津津有味地“啃”熱帶植物方面的書籍;利用假期走遍了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自然保護區(qū),用單反相機記錄看到的新奇植物;前往新加坡植物園、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求教,更系統地學習植物分類學知識。大學4年,楊曉洋拍攝了近20萬張植物的照片,能初步鑒定出來的物種多達8000多種。同時,他在網絡上創(chuàng)建了“植物達人”團隊以及“書生植物分類群”,將自己看到的奇妙植物與更多的人分享,在植物分類愛好者與學者中引起強烈反響。
2013年,大學畢業(yè)的楊曉洋進入新加坡一家精密制造企業(yè)。同年,受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燒芭開荒的影響,當地雨林遭到焚燒的同時,新加坡也遭遇了嚴重的煙霾。這件事對楊曉洋的觸動很大,“一個物種滅絕了,單憑人類的科學技術難以復刻出它原本的樣子,我覺得非??上?。所以我希望人們能有意識地去保護這些物種,不讓這些瀕危的植物滅絕?!鼻》甏藭r,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向他拋來了“橄欖枝”,于是,他辭去精密儀器工程師的高薪工作,投入到專業(yè)的植物引種保育中去。
2014年,楊曉洋入職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后不久,同事送給他一本名為《水果獵人》的書,從這本書中楊曉洋得知,原來歐洲國家早就有“水果獵人”這種職業(yè)存在,他們在全世界獵食奇珍異果,有的是為王室成員和商界巨擘尋覓新奇美味;有的是為了把熱帶雨林中的罕見果實移種到自己的國家去,讓它走上更多人的餐桌……這本書讓楊曉洋大開眼界,他決定成為其中的一員,開啟“水果獵人”之旅。
“水果獵人”這個職業(yè)聽起來很酷炫,但背后的艱辛實在非常人可耐。東南亞熱帶雨林常年高溫多雨,植物種類豐富,楊曉洋是這片雨林的???,每年都會往返很多次?!坝袝r為了尋找一種果子要飛好幾趟,在雨林里跋涉幾個小時,好不容易找到了,卻發(fā)現果子沒熟,或者已經被其他人或者動物摘走了,就會特別沮喪?!睏顣匝笳f,“但也有很多時候會意外地發(fā)現其他水果,甚至比我想找的果子更吸引我,所以每次旅途都是充滿未知的探險。”
2015年,楊曉洋到蘇門答臘島第一大城市棉蘭出差。一進當地的水果市場他就兩眼放光,滿臉喜色地到處“搜刮”一遍,一個個去品嘗,其間還要對新奇水果做筆記,不肯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比如翅果竹芋,它外面有一層像果膠一樣的果肉,其甜度是蔗糖的3000倍,楊曉洋當時只吃了一小口,2小時之后再喝礦泉水,都像是在喝新鮮的甘蔗汁一樣。
在楊曉洋尋覓的奇珍異果中,他對香波果的印象最為深刻。傳說人只要吃了香波果,渾身都會變得很香,連汗液都有股淡淡的紫羅蘭花香,楊曉洋好奇不已,為此專門去了爪哇島。見到香波果的時候,楊曉洋驚呆了:它黃澄澄的樣子特別迷人,看起來有點像芒果,又有點像菠蘿。吃完之后整個人感覺輕飄飄的,有一種愜意與說不清楚的愉悅感。繼而,他發(fā)現自己整個人都散發(fā)出一股香味,從嘴巴到汗液,甚至連睡覺的枕頭似乎都帶著紫羅蘭的香氣。
品嘗稀有水果會帶來驚喜,也可能帶來“災難”,楊曉洋就因此遭遇過一次嚴重的過敏。2016年,他跟隨世界番荔枝科小組去野外尋找瓜馥木,找到后專家們開始品嘗,楊曉洋見狀也吃了一個,不到10分鐘,他的身體就出現了不良反應,說不出話來,嗓子像是被刺扎了一樣難受。在大家?guī)椭?,楊曉洋瘋狂往肚子里灌水,最后總算被救了過來。后來他才知道,只有小部分人因體質原因才對瓜馥木敏感。
隨著保鮮和運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西瓜、蘋果、香蕉、菠蘿等水果,但是殊不知,這只是滄海一粟,大自然中其實有成百上千種可以直接食用的原生水果。作為“水果獵人”,楊曉洋除了負責保育植物的基因和種子,使其可延續(xù)性發(fā)展之外,還從世界各地的森林、溪谷引進中國沒有的新奇水果,拓展大眾的果盤,不斷帶給人們味蕾的驚喜。
2018年,楊曉洋將自己找到的500多種水果進行整理,并篩選出其中最新奇美味的37種,配上照片和自己的獵尋經歷,出版了《東南亞水果獵人》一書,該書以他對水果“獵尋”的認知過程為主線,將這些水果不為人知的部分展現出來。在書中,楊曉洋特意設置了一個小檔案,介紹每一個水果的學名、科屬、中文名、主要特征、產地等信息。他希望這本書能打破人與植物間的無形壁壘,將這些奇妙的水果和信息保存下來。
與此同時,楊曉洋還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搭建的網絡平臺——中國自然標本館,負責東南亞物種中文命名的工作,并已為超過2000種植物命名。此外,他還頻繁在國內做演講,參加科普活動,參與拍攝以各種有趣水果為主角的紀錄片《水果傳》,并用紀錄片和短視頻等方式,試圖喚起更多人對植物的關注。
編輯 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