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但無法改變生活的方向。在疫情的威脅下,繁重的學業(yè)中,我們無法忘記這個春天的樣子。教室變得遼闊,在遼闊的空間里,作為班主任和語文老師的我藉著課堂引發(fā)學生散發(fā)人道的芬芳,綻放理性的光彩。
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希望一線教師能高質(zhì)量地完成線上教育教學任務(wù)。無法看到學生反應(yīng)的課堂,不便上交批改的作業(yè),不能及時跟進的反饋等問題,讓我在網(wǎng)課之前憂心忡忡。另外,面對新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手段,如何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關(guān)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等問題也困擾著作為班主任的我。怎么辦?我始終覺得做任何事情之前,思想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我相信,只要師生都做好思想準備,用心對待問題,網(wǎng)絡(luò)課堂定會呈現(xiàn)一片新天地。
網(wǎng)課伊始,我用了意大利詩人馬拉古茲的一首兒童詩 《其實有一百》作為交流的開始: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只手,/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有一百種聆聽的方式驚訝和愛慕的方式。/一百種歡樂,去歌唱 ,去理解,/一百個世界,去探究,去發(fā)明,/一百個世界,去夢想/……
我想聽聽同學們對網(wǎng)課的看法,對開學延期的想法。課堂上學生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學生很高興,覺得很久沒有如此長久的假期,甚是激動;有的學生很擔憂,覺得自己的自覺性不夠在家學習誘惑性太大,有些擔心;有的學生很積極,覺得這是一個考驗自己的機會,頗為自信。但,當我用課件上給大家播放自己收集到武漢的戰(zhàn)“疫”情況,和全國各地的 “疫”情時,學生沉靜了好多,一下子在討論個人學習的 “小范圍”上多了一些 “大情懷”的隱憂。我問學生:假如讓你來指揮這場 “戰(zhàn)疫”,你將怎么辦?
救人,是一件能激發(fā)學生關(guān)懷他人生命熱情的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有很多說法難免想當然,但是這些想法是學生們內(nèi)心真實的吶喊。我讓學生課后搜集相關(guān)材料,分析思考,學會辨別,去偽存真,提出意見,形成文字,以便交流。當學生真心去了解的時候,就會像 《其實有一百》中說的:有百種語言,百只手,百個念頭,百種思考。他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 “真善美”,也不會忽視“假丑惡”。高中學生面對這些,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有自己的理性認識,進而激發(fā)自己對生命的熱愛,也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一個很好的基調(diào)。
疫情當前,社會有恐慌,學生有焦灼,何時返校,不得而知。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能做的就是認真而有效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我們組內(nèi)老師一起商定教學內(nèi)容,最后決定主抓兩塊: “閱讀與思考”和 “關(guān)注與寫作”,先從 《唐詩宋詞選讀》學起。如此安排,一是因為教學進度;二是想與同學們一起用詩詞抵抗心中的恐懼。整個過程中穿插一些有深度思考的寫作。我們一起學習李璟和李煜, “多少淚珠無限恨” “夢里不知身是客”,感受他們以文雅的詞風來表現(xiàn)深廣的憂患意識;我們一起學習晏殊和歐陽修, “燕子來時新社” “庭院深深深幾許”,感受他們以婉約的風格寫就溫潤秀潔與理旨深遠;我們一起學習蘇軾,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十年生死兩茫?!保惺芷湟詸M放杰出的情感寫出的雄壯超脫與沉摯深永;我們一起學習姜夔, “波心蕩冷月無聲”,感受其以 “沉著幽微”的詩句寫出的城市記憶與災(zāi)難文學……
特殊時期,隔離在家,人難免會感到孤獨、煩躁,甚至還有些恐慌。閱讀給我們以心靈慰藉與精神力量,它能幫助我們排遣孤獨,抑制煩躁,克服恐慌。疫情期間是引導(dǎo)學生靜靜地閱讀,深深思考的好時機。為幫助同學們在特殊時期進行閱讀學習,我編制了 “災(zāi)難當前”專題群文閱讀,設(shè)置 “探究思考”,以任務(wù)驅(qū)動深度閱讀;配置“拓展鏈接”,以材料延展閱讀視野。我前后共編制了 “災(zāi)難當下,我們要……” “人類,在與災(zāi)難抗爭中進步” “名家災(zāi)疫經(jīng)典詩文”“《紅樓夢》中的災(zāi)疫描寫” “‘冠狀病毒’怎么回事” “影視中的災(zāi)疫經(jīng)典” “戰(zhàn) ‘疫’中,言語的力量” “疫情當前,古代思想家有話說”七個專題閱讀講義供學生深度閱讀與思考。這些文章給我們以理性反思的力量,讓我們認識到人的脆弱與強大。
在詩詞的學習與專題閱讀中,我試圖引導(dǎo)學生:不管什么樣的日子,我們都能努力把它過成詩。我們希望學生能把這些作為源泉,流向自己生命的深處,慢慢圓融自己的心智,進而達成語文生命的美學使命。
與學生一起學習詩詞與閱讀專題之余,我還安排相關(guān)的寫作。寫作主要內(nèi)容是針對我們學習的詩詞和時下的社會情境。我與學生一起試圖打破時空的阻隔,走到詩(詞)人面前,聆聽其心音,豐富自己的情思;我與學生一起立足當下,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維。最后形成文字,見證成長的證據(jù)。限于篇幅,略舉兩例。
比如鑒賞秦觀的 《踏莎行》有學生寫到:
我覺得秦觀這首詞的妙處,在于他將心中愁、恨散落在虛幻的意向里,而不是通常的借景抒情。心中的情是和假象的形象相結(jié)合的。開頭三句中的 “月”和 “斜陽暮”并不沖突,只不過是他先大致描寫了一下內(nèi)心的迷??~緲的心界,然后轉(zhuǎn)到現(xiàn)實中五感皆是愁苦的景色。這樣象征性的句子比普通的那些詩詞更具有代入感。亦情亦景,亦真亦幻,失和迷的沖突間就讓人置于其中了。
秦觀這首詞里, “失” “迷”“斷” “無” “閉” “鎖”一步一步推向最后那個 “砌”,重重一筆,無聲中給人肩頭心上被巨石所壓之感。我覺得秦觀的愁苦就是這樣,他不像后主 “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詩意磅礴蘊含無盡哲理,不像柳永“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的綿綿婉轉(zhuǎn)有人情味,他的愁苦分明有千斤重,但是他不會說自己愁在哪,不會說具體的愁法,只是描摹一下自己現(xiàn)在的心情。這樣的愁苦是悄無聲息的。盡管悲歌也不得痛快,是不能直言的。
他的苦是隱在內(nèi)心深處的,是隱在 “霧失樓臺,月津迷度”里的。
李清照曾經(jīng)說過秦觀不知道怎么用典故,這我就不認同了。新文化里一再強調(diào)要 “去典故”,但是你能斷言我們?nèi)粘Uf話里沒有用典嗎? “流水”從孔子的 “逝者如斯夫”開始就一直將時間流逝這層含義隱藏到了這個景象里,外國文學里就沒有這層意思,在他們那邊流水象征著生命的律動,像藍色的瑪瑙河那樣。你能說我們的現(xiàn)代文化已經(jīng)與用典斷根決裂了嗎?秦觀在這首詞里用的典,都是極其常見、為我們熟知的,像 “桃花源” “杜鵑” “梅花尺素” “湘江”。吉劭居老師就這樣點評: “如果寫詞都要讓人翻字典查典故,那就沒意思了。”
面對疫情,學生為武漢,寫下一首歌:
空氣中的年味有一點淡
房間里的光線有一點暗
風暴中心的城市
有風吹來凜冽的寒
白晝的天空少了一點藍
漆黑的夜幕下月色闌珊
風暴之外的人們
合手祈禱著平安
但是我知道
前方一定有光
所以我會勇敢而堅強
眾志成城 從此不再迷茫
因為我知道
前方一定有光
所以我會炙熱而堅強
奮力奔跑 搏擊狂風巨浪
長街上的街燈有一點暖
漆黑的夜幕又見星河璀璨
攜手并肩走
風暴中的人們從不孤單
深冬里的空氣有一點冷
陽光卻灼灼透過了云層
無私的援助
不論何時都心存感恩
但是我知道
前方一定有光
所以我會炙熱而堅強
奮力奔跑 搏擊狂風巨浪
正是我知道
前方總會有光
所以我會勇敢而堅強
眾志成城 從此不再迷茫
我相信
冬天總會過去
因為我知道
春天終將來臨
所以逆光前行
不畏身畔風雨驚心
我知道
一定有光
我會勇敢堅強
奮力奔跑
炙熱滾燙
疫情期間,幾十個家庭組成的虛擬教室,學生寫出這些文字,讓我們發(fā)現(xiàn)教室上方有燦爛的星空,四壁消失,遼闊的世界出現(xiàn)在面前。教室變得遼闊,也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學生認真參與寫作后,在課上我們選取呈現(xiàn),同學之間交流時,又可以彼此啟發(fā),對同一主題有開放而深入的理解與表達。
在開學前夕,網(wǎng)課即將告一段落,我試著從教育和教學兩方面,搜尋記憶光點,照亮開學行程。首先,我召開一次家長和學生同時在線的會議,在會上我跟家長與學生說道: “神獸歸來,指日可期,某地櫻花晚開,大概只為等你?!遍_心之余不能忘記以下幾點:居家準備開學,如實填寫申報;做好返校準備,加強中途防護;攜手科學防護,共護校園凈土。我們形成一致認識:要想更好地感受校園里明媚的陽光、自由而清新的空氣,就必須共同為開學作充分的準備。
另外,我和家長及全體同學決定,從書卷中抬起頭,戴好口罩,步出家門,獨自尋 “春”, “發(fā)現(xiàn)真、定格善、留住美”。任性一把,把錯過的春天,統(tǒng)統(tǒng)還給我們。我和同學們一起讀詩人杜涯的長詩《星云》: “……生命絢爛在樹上,美在一滴雨里,美在清晨的露水和谷物的成長中……”
作業(yè)中 “照片”與 “文字”成為大家在疫情中的 “春之表達”。選取部分作業(yè)如下:
醒來
粉色的衣裳
喚醒來一聲驚雷
她想吵醒沉睡
看見清風燕兒青蔥
吹散了霧靄
雨濕了衣裳不怕
她還是個小孩
不會長大啊
重逢
我把春天塞進口袋
歸途中,又遇一樹清甜
我問黃昏中的玉蘭花
“我們,是重逢了吧?”
我也沒有必要回首
與期待重逢
于是
于是
這樣安靜的夜晚里
在轉(zhuǎn)角處撞上
恰到好處的春天
望見
那一瞬
乍破了天光與破曉
我在幢幢的花影中
望見了時光。
將來
風吹來
光的種子都飛向
我的眼睛
冬天的沉寂終于
壓彎了世界的枝椏
散落下
一陣春天
尋美之旅中的靈光一現(xiàn),有著少年美好的俏皮與情思。也許文字不夠精致,但這是少年們最敏銳的直覺。在交流中,學生實現(xiàn)心靈互訪。我們有理由相信,多年以后,面對世界,學生們會想起2020年這個特殊的冬春——這個并不遙遠的尋美之旅。
德國思想者瓦爾特·本雅明在論述卡夫卡的小說時,有個很好的比喻。他說,展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如蓓蕾展開為花朵,一種是像孩子把折疊的紙船展開為一張白紙。這次疫情一度使我們處于封閉之中,使整個社會處于停擺狀態(tài)。遼闊的教室,讓我們有了一個更加遼闊的心境,不管在哪里,光能照進來,風能吹進來。疫情過后,我相信我們不會像折疊的紙船展開為白紙,只是簡單地恢復(fù)原樣;而是如蓓蕾展開為花朵,在疫情中成長,在疫情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