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叔
在雨傘發(fā)明以前,下雨時人們就用一大塊木板或者大樹葉什么的,頂在頭上避雨。
后來,人們發(fā)明了車子。坐車的人也需要避雨,人們就在車上裝一根木頭柱子,柱子上頂著一個圓形蓋子,既可以遮陽,也可以擋雨。這就是車蓋?;实鄢俗能囎由系能嚿w又叫作華蓋。普通的車蓋是用草編的,華蓋則是用竹子編成骨架后,在上面繃一層綢布做成的。這些車蓋或華蓋都很大,有點(diǎn)兒像現(xiàn)在沙灘上的太陽傘,傘面很大,傘柱又粗又結(jié)實(shí)。
如果把車蓋拆下來,拿在手里,不是也能擋雨嗎?于是,人們就把車蓋做成了活動的,平時裝在車上,下雨的時候拿下來。這車蓋又大又結(jié)實(shí),打仗的時候還能當(dāng)盾牌用,可是下雨的時候,這么大的傘拿在手里,非常不方便。聰明的古人就把車蓋做得小一些,傘柄也做得細(xì)一些,方便拿在手里。這就是最早的雨傘了,那時候并不叫傘,而叫簦。
后來,人們又想,下雨時傘拿在手里,干農(nóng)活的時候多不方便啊,能不能把簦做得小一些,再把傘柄去掉,像個帽子一樣頂在頭上呢?人們就發(fā)明了笠。
戴上斗笠,身體還是會淋雨,能不能也給身體擋擋雨呢?聰明的古人又用草編成斗篷的樣子披在身上,這樣就可以防雨了。這就是古代的雨衣,又叫“蓑衣”。一首詞牌為《漁歌子》的詞寫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边@里就提到了“笠”和“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