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翔
近日,一樁知名律師為富商辯護的案件引發(fā)公眾廣泛質(zhì)疑,即便一些法律專業(yè)的學生也非常困惑:律師本來就應該盡力為當事人提供辯護,這不是法治的本意嗎?這難道有錯嗎?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人們對法治的基本共識。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制定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的良好法律。簡而言之,就是普遍遵守和良法而治。因此,法律本身是要追求良善的,每一個法律工作者都有義務去促進而非消解法的良善。
問題在于,這個世界上存在良善嗎?良善是一種客觀事實,還是人的主觀假設?如果是后者,那么是否追求良善完全就取決于個人的見解,最終良善一詞不過成為掩蓋罪惡的遮羞布。
古希臘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塔戈拉(Protagoras)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如果此處的“人”理解為“人類”,當然表達了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但如果把“人”理解為“個人”,那表達的就是唯我論的觀點。正是這種唯我論導致了真理的主觀化和相對化。
當前人們一般將律師制度追溯至古希臘,當時的律師深受智者學派的影響,強調(diào)辯論的技巧甚于正義本身。
柏拉圖就曾經(jīng)尖銳地批評當時的辯護人,認為他們顛倒黑白、偷換概念、巧言令色。
在柏拉圖看來,律師必須聽命于客戶的要求,按客戶的意圖辦事,無異于客戶的奴隸,他說:“律師總是忙忙碌碌,似乎總有什么力量不斷驅(qū)趕著他……他是一個奴隸。在他的主人面前,與他同是奴隸的伙伴們爭論不休?!Y(jié)果律師們變得敏銳而狡黠;他學會了對主人曲意逢迎、見機行事;他的心胸狹窄,自從他開始欺騙和報復以后,他就變得反常而且扭曲了?!?/p>
據(jù)說,普羅塔戈拉本人也傳授辯論技巧,有一天他招收了一名叫做歐提勒士(Euathlus)的學生,普羅塔戈拉和學生簽訂了合同,教他如何在法庭中取得勝訴。合同約定:入學時先交一半學費,畢業(yè)后第一次出庭勝訴時再交付另一半學費。但是,歐提勒士學成后一直不肯出庭替人打官司,普羅塔戈拉決定起訴他。普羅塔戈拉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歐提勒士在此案中勝訴,他就應按合同約定交付學費;如果歐提勒士敗訴就必須按法院判決付學費。總之,無論勝訴還是敗訴,歐提勒士都要付另一半學費。
但歐提勒士從老師那學會了全部技巧,他的答辯是:如果他勝訴,那法庭自然會判他不用交學費;如果他敗訴,那根據(jù)合同約定也就無需繳納學費。
顯然,這種辯論技巧完全不考慮法律要追求的良善。
事實上,正是因為將良善主觀化和相對化,律師也就不可避免地淪為當事人的工具,以追求法庭上的勝訴為唯一目的。
有個在美國法學院廣為人知的段子:一名法學院學生聽了一個案子的判決結(jié)果后,禁不住大喊:“這是不公正的!”教授卻冷言應道:“你若想研究公正,就去念神學院吧!”
當前有很多律師以專業(yè)化的思維擱置正義與良善,在他們看來,律師職業(yè)的宗旨就是服務當事人的最大利益,至于公平、正義、良善這些光鮮的大詞只是騙人的鬼話。
這類律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也就可想而知。事實上,在許多文學作品中,律師的形象都比較糟糕。比如英國的《格列佛游記》,在這部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中,作者認為當時英國的律師壞得無以復加?!斑@個團體從小學習詭辯,巧舌如簧,只要主顧的錢給得多,就算顛倒黑白也在所不惜?!薄奥蓭熞恢睘轵_子辯護,早已不習慣追求正義?!薄斑@個團體有一套特殊的行話,正常人根本理解不了,所有的法律條文多是用這套黑話寫成的,他們還時不時來個修訂、做個增補,以便徹底混淆視聽、顛倒黑白?!?/p>
然而,專業(yè)化的思維不是放棄追求良善和正義的借口。今天,有很多職業(yè)人士都認為自己為專業(yè)人士,但在歷史上夠得上專業(yè)的只有三種工作:法律、醫(yī)療和圣職(ministry)。
“專業(yè)”(profession)一詞源自拉丁語“表白信仰”(toprofess),意為“宣誓”或者“公開宣告”,其原意是做出宗教性宣誓,而“profession”一詞的原意是一個人在加入某個宗教團體時所立的誓言。隨著法律和醫(yī)學行業(yè)逐漸脫去宗教團體性質(zhì),中世紀末期岀現(xiàn)了不做宗教性宣誓的執(zhí)業(yè)醫(yī)生和律師,他們需要莊嚴宣告愿意為其所選擇的行業(yè)之理想獻身。正如《律師的天職——信仰和法律工作》一書中提出的:“那些即將成為律師的人必須當眾宣告,愿意用其所精通的法律技能去推進正義?!?/p>
這也是為什么律師任職時有一個宣誓程序,在誓言中,每一個律師都承諾自己忠于憲法、忠于祖國、忠于人民,維護當事人合法權(quán)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請注意,律師維護的不是當事人的“所有”權(quán)益,而是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通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律師是在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
首先,律師當然可以為“壞人”辯護,辯護必須防止冤枉無辜,人類無法輕易區(qū)分誰有罪無罪,如果只有明顯無辜的人才能得到刑事辯護,那么必將有大量無辜的人受冤枉。為罪行重大之人辯護,正是為了防止無辜之人枉受追究。
人類司法制度具有不完美性,即便是最好的人類道德和司法制度,也有可能誤傷無辜。所以,司法機關必須虛心接受律師的詰問質(zhì)疑,否則必然導致司法擅權(quán)專斷、腐敗無能。
其次,律師必須在法律范圍內(nèi)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quán)益,律師與其說是在捍衛(wèi)當事人的利益,不如說是在通過捍衛(wèi)當事人的利益維護法律的尊嚴。律師與司法機關屬于法律職業(yè),在普通法系中,律師甚至屬于法庭公職人員。
任何一個法律人都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辯護律師與司法機關的目標是一致的,他們都是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當每份判決都能經(jīng)得起律師最苛刻的挑刺,這份判決的公正性才可能得到最大的保障。辯護不僅是為保護無辜公民,也是為確保司法的公正。但是,辯護權(quán)必須受到法律的限制,律師應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為當事人謀取合法利益。
顯然,律師不應該違背法律規(guī)定為當事人爭取最大利益。在王振華猥褻兒童一案中,因涉及未成年人和涉及隱私,所以任何在庭外泄露案件內(nèi)容,特別是被害人被傷害或被猥褻具體過程的情況,非常不妥當,明顯違背律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定。
“兩高兩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關于依法懲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見》也明確指出:辦理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對于涉及未成年被害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未成年被告人的身份信息及可能推斷出其身份信息的資料和涉及性侵害的細節(jié)等內(nèi)容,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律師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予以保密。
另外,在王振華猥褻兒童一案中,以被害人的性品格證據(jù)為被告人開脫也是明顯錯誤的。據(jù)被害人律師介紹,王振華的律師認為這名女孩處女膜破裂屬于“陳舊性破裂”。他們認為女孩之前有過性行為,與王振華無關。
上述辯解非常不合適,是對被害人的二次傷害。198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辦理強奸案件中是否可以檢查處女膜問題的批復》明確指出:“處女膜的狀況不能作為認定或否定強奸罪行的依據(jù),檢查的結(jié)果常常是弊多利少?!?/p>
1984年司法解釋進一步指出:“在認定是否違背婦女意志時,不能以被害婦女作風好壞來劃分。強行與作風不好的婦女發(fā)生性行為的,也應定強奸罪?!?/p>
作為知名律師,不可能不知道被害人的品格證據(jù)與性侵犯罪毫無關系,以此來為被告人脫罪是對被害人的污名化,也是對未成年人的嚴重傷害。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告訴人們,正義不僅本身值得追求,其結(jié)果也往往合乎欲求。一種正當?shù)募妓嚥粌H有其獨特追求,同時也能帶來附隨的好處。正如醫(yī)生要追求醫(yī)術(shù)高明妙手回春,而這種追求同時也能帶來良好的聲譽與可觀的收入,這沒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醫(yī)生只是追名逐利,為了名利可以放棄醫(yī)療職業(yè)本身的追求,那么醫(yī)生也就不再是醫(yī)生,他放棄了醫(yī)術(shù)這種特定的技藝。
同樣,律師的辯護也是一種獨特的技藝,他應該在每個個案中追尋正義,如果律師只是為了追逐當事人的最大利益,實現(xiàn)名利的最大化,那么律師的辯護也就不再是一種正當?shù)募妓嚒?/p>
如果律師不再相信法律要去追求公平和正義,那么他遲早也會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感到厭倦。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科羅曼(Anthony Kronman)說:法律專業(yè)的危機“本質(zhì)上是道德危機。它是律師日漸懷疑職業(yè)生活能夠滿足其人生價值的結(jié)果。律師在物質(zhì)上的富有掩蓋了他們心靈上的貧困,而后者正是從根本上擊垮律師職業(yè)自豪感的心靈危機”。
(編輯: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