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愛嫵
最是一年春色好,人間無處不嘗鮮。
小時候的春天,是美的,美在花朵兒,美在有滋有味的野果。那時候的味覺,隨著季節(jié)而變換。尤其是春天,在碧草如茵的田野上,在小河淌水的溝壑邊,常常會有野果的異香,鉆進我們的鼻孔,滲入我們的舌尖,妖嬈了我們寡淡的味蕾,豐盈了我們饑餓的童年。
春回大地,萬物復(fù)蘇,山里的各種野果相繼而出。其中,有一種野果叫三月萢(每個地方的叫法不一樣),類似刺萢,最受我們喜愛。它喜歡潮濕向陽的環(huán)境,多生長在田埂邊,地塹上,或者灌木叢中。植株比刺萢要矮很多,枝條上有許多小刺,清明前后開花,花朵較小,純白色。果實由許多個小核果組成,有點像蛇萢,但沒有蛇萢那樣聚合實在,顯得松散一些,和草莓的形狀有點相似。成熟的果實晶瑩剔透,紅得沁心,像一個個小小的紅燈籠,點綴在翠綠的枝葉間,吃起來可口清甜,是我們童年最美的味道。
那時窮,我們饑不擇食,一年四季在山上找吃的。一到春天,三月萢最先長出來,我們這群孩子就開始盼望著、忙碌著。每次,我們走在上學(xué)路上,一邊嘰嘰喳喳,一邊左顧右盼,目光從不會錯過路邊任何一棵三月萢。時刻關(guān)注它們開花,結(jié)果,看著果實漸漸長大,由青轉(zhuǎn)黃,變紅。那些花兒、果兒都長在我們的眼里、心里。只是那些萢兒,很少能等到紅透,還在半紅半黃、半生半熟之間,就被我們吃進肚子里了。那酸酸甜甜的滋味,雖然沒有成熟后那么香甜,但總能滿足我們對美食的渴望。
有時候,我們一路走著聊著,忽然發(fā)現(xiàn)路邊灌木叢里隱藏著一顆紅萢兒,幾個眼疾手快的同伴不約而同地撲上去。搶到的人沾沾自喜連忙塞到嘴里吃了。沒搶到的人憤憤不平,耿耿于懷。這個時候,總免不了一場爭論,這個說,是我先望到的;那個說,先下手為強,怪哪個呢?……我們站在旁邊看熱鬧,七嘴八舌,最后不了了之,一哄而散,依然回到從前的樣子。
我生性柔弱,媽媽總叫我要禮讓別人,所以和同伴們一起找野果,我很少能摘到。但是,每到春天,我總愛跟著媽媽去菜園。因為,菜地邊長有很多三月萢,好像專門為我種的。每次來,嬌嫩的果實都紅得耀眼。我高興地手舞足蹈,一驚一乍,小心翼翼采摘下,來不及清洗,用手將萢兒掰開,用嘴把里面和外面吹一下,就直接吃了。有時,吃不完,就用一根長長的狗尾巴草,將萢兒一顆顆穿起來,像一串紅紅的瑪瑙。然后,提到媽媽面前炫耀,并把最大的那顆給媽媽。記憶里,媽媽從來沒有吃過,倒是那片三月萢越長越旺盛,直到我長大以后還有。
我曾疑問,這不會是媽媽有意種下的吧?為我沒有水果的童年,為我這張饞嘴。好在,那時的春天,從來沒有辜負過我,把美食,把媽媽的愛統(tǒng)統(tǒng)給予了我。
春天的故鄉(xiāng),總是那么溫馨和熱鬧;故鄉(xiāng)的童年,總是那么貧瘠而快樂。那漫山遍野的野果招展著,除了三月萢,還有刺萢、樓豆、四月籽、茅針、青杏、桑葚……好像每一種果子我們都曾嘗試過,酸甜苦澀,五味雜陳,填寫了我們的童年。我們尋找著、歡呼著、無憂無慮,那沒心沒肺的開懷大笑,在暖暖的陽光下盈盈流動,漫過村莊、田野,注滿整個故鄉(xiāng)的春天。
那是童年的味道,故鄉(xiāng)的味道,也是時光的味道。
不知什么時候,野果丟失了,一同丟失的,還有我們的老家和媽媽對我的愛。取而代之的是超市里琳瑯滿目的水果,一年四季,要啥有啥,應(yīng)有盡有。童年春天的野果,成了我們終生難以忘懷的記憶。身居鬧市,故鄉(xiāng)成了一種精神的圖騰,母愛成了我刻骨銘心的思念。
又是一年芳草綠,和煦的春風一夜之間吹醒了山山嶺嶺的野菜。不知何時,春天的美食漸漸由野果轉(zhuǎn)變成了野菜。
“野菜初出珍又珍,送與安靜病酒人?!蹦切┎L的野菜,如荊芥、薺菜、水芹菜、白花菜、黃花菜、蒲公英等等,都被人們鐘愛,成為餐桌上的珍品。這倒不是為了充饑,而是人們從它們身上獲取了綠色和原生態(tài),懂得了健康和養(yǎng)生,是對生活的另一種熱愛和追求。
春天里,最早出來的野菜是薺菜,俗名叫地菜,是人們最喜歡的一種野菜。菜地邊、田野里,都有生長。它的葉子長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向四周鋪開,緊貼地面生長,內(nèi)斂而安靜。鮮嫩的時候,只要用小鐵鏟在根部一挑,用手撿起來就采得了。成熟后,從中心抽出細長的枝干,枝干頂端開一團白色的小花,素潔而樸實。
《詩經(jīng)》曰:“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可見薺菜在三千年前,就已是如此地鮮美宜人,質(zhì)樸可愛。每年,立春前后就有人開始采摘,用來做餃子餡、做包面等等,不僅是因為它味道鮮美,風味十足,吃到嘴里,滿嘴清香,有種春天的味道,是餐桌上最早的春色。而且,它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富含蛋白質(zhì)、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
《本草綱目》說它有利脾和中,養(yǎng)肝明目,補五臟的功效。我國北方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南方民間不僅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有一個風俗,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家家戶戶清早去扯薺菜,洗干凈,用來煮雞蛋,并且雞蛋要單數(shù),說是可以治頭痛,驅(qū)邪防蟲。
春風十里,薺麥青青。一棵薺菜,從《詩經(jīng)》里走來,步步蓮花。如今,我們沿著它的足跡再走進《詩經(jīng)》,才發(fā)現(xiàn)萬物有靈,回歸自然,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這是一個春天的季節(jié),這是一個時代的春天。
桃紅柳綠,野菜飄香,春天給予我們太多太多的美好。走進大自然的懷抱,一派欣欣然的樣子,滿眼都是希望,到處都是一種生命的力量。
我們告別了找野果充饑的日子,擁有了一個物欲橫流的四季。在時代的春天里,我們滿眼繁華,吃過山珍海味,嘗遍魚肉佳肴。但我們依然對綠色充滿著向往,對大自然有著無限的熱愛。
曾經(jīng),那些春暖花開,那些舌尖上的味道,已經(jīng)在漫長的歲月里和故鄉(xiāng)、童年、母愛、堅韌等復(fù)雜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才下眉梢,又上心頭。我多么希望,時光能慢下來,把春天留住,把春天舌尖上的美食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