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龍 整理
集裝袋是運輸包裝中常見的一種,集裝袋都涉及有筒狀的進出料口(以下稱“煙筒”),進出料口上縫有扎口帶??p制扎口帶的傳統(tǒng)做法是“外置法”。現(xiàn)行“外置法”簡單、方便,其針跡顯示為:“帶/布/布”即縫針穿透加工材料的順序,但在進入下道工序即往上蓋或下底上縫制安裝“煙筒”時,已縫制在“煙筒”上的扎口帶會給縫制上蓋或下底帶來很多不便。一是扎口帶隨著“煙筒”縫制安裝位置的移動要經常挪動,避免扎口帶與上蓋或下底縫在一起。二是按工藝要求采用扎口帶“外置法”安裝的上蓋或下底其“煙筒”要再次翻過來,使扎口帶留在“煙筒”內壁上,這樣才能再進入下道工序。如圖3所示如果將扎口帶直接安裝在“煙筒”內壁上也就是“內置法”可免除上述不利情況發(fā)生。
然而,扎口帶內置尚無成型技術,主要因為“煙筒”內放置扎口帶其放置位置肉眼看不到,全憑操作者徒手觸摸并按感覺定位,所以用縫紉機縫制“煙筒”內的扎口帶就顯得十分困難,并且用縫紉機完成“煙筒”內置扎口帶其針跡顯示為:“布/帶/布”,在加工過程中會常會出現(xiàn)“煙筒”變窄、脫針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外觀質量和加工效率。另外操作者放在“煙筒”內的手隨時有受到縫紉機傷害的危險,縫制方法是目前扎口帶“外置法”、“內置法”所采用的加工方式。
本文介紹了一種集裝袋進出料口固帶裝置,用自動熱壓融合的加工方式來完成集裝袋進出料扎口帶固帶過程。
一種集裝袋進出料口固帶裝置,包括:帶有臺面的機體框架、超聲波發(fā)生器、超聲波換能器、電控箱、熱壓組件和動力組件,所述熱壓組件包括,可通過超聲波換能器震動加熱的下模和用于與下模配合將一段扎口帶和筒狀進出料口內壁壓緊的上模,所述動力組件包括,帶有輸出軸的氣缸、位于氣缸上方臺面下方的鉸鏈聯(lián)桿和位于臺面上通過銷軸與鉸鏈聯(lián)桿相連的閘桿,所述上模位于下模的上方并固定連接于閘桿一端部下方。
所述氣缸的輸出軸帶動鉸鏈聯(lián)桿上下做直線運動、鉸鏈聯(lián)桿帶動帶有上模的閘桿以對應的銷軸為軸作相應擺動而使套在上模的扎口帶和集裝袋進出料口內壁夾緊熱壓融合在下模上。
所述集裝袋進出料口固帶裝置還包括一對臺面外置固帶卡,所述臺面外置固帶卡由一對外置鴨嘴夾組成,一對外置鴨嘴夾分別安裝在臺面預留的下模工藝孔邊緣,位于通過下模直徑在臺面上的延長線兩側。
所述集裝袋進出料口固帶裝置還包括內置鴨嘴式固帶卡,所述內置鴨嘴式固帶卡由內置鴨嘴夾和固帶限位檔組成,所述內置鴨嘴夾位于所述上模的側方,固帶限位檔位于上模的上部。
所述銷軸包括端銷軸和間銷軸,所述端銷軸位于閘桿遠離上模的一端,間銷軸位于端銷軸與上模之間。
所述鉸鏈聯(lián)桿與間銷軸相連,帶動閘桿以端銷軸為軸轉動。所述鉸鏈聯(lián)桿與端銷軸相連,帶動閘桿以間銷軸為軸轉動。
所述氣缸、鉸鏈聯(lián)桿、閘桿、上模均為一組。
1. 本技術實現(xiàn)自動熱壓融合代替人工縫制,減少了生產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2. 運用內置法避免扎口帶與上蓋或下底縫在一起并避免“煙筒”二次翻轉,提高生產效率;
3. 生產質量和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不受人工因素影響。
圖1 集裝袋結構示意圖
圖2 現(xiàn)行扎口帶外置縫制法示意圖
圖3 現(xiàn)行扎口帶內置縫制法示意圖
圖4 本技術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5 本技術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 本技術內置固帶工作原理圖
圖7 鉸鏈聯(lián)桿的另一連接方式的內置固帶工作原理圖
圖8a 本技術外置固帶操作示意圖
圖8b 本技術內置固帶操作示意圖
圖9 本技術圖4的A處放大圖
圖10 本技術圖4的A處俯視放大圖
如圖4-6所示,一種集裝袋進出料口固帶裝置,包括:帶有臺面11的機體框架、超聲波發(fā)生器 61、超聲波換能器 60、電控箱 70、熱壓組件和動力組件,所述熱壓組件包括,可通過超聲波換能器 60震動加熱的下模 22和用于與下模 22配合將一段扎口帶50和集裝袋進出料口51內、外壁壓緊的上模21,所述動力組件包括,帶有輸出軸的氣缸31、位于氣缸31上方臺面11下方的鉸鏈聯(lián)桿32和位于臺面上通過間銷軸34與鉸鏈聯(lián)桿32相連的閘桿33,所述上模21位于下模22的上方并固定連接于閘桿33的一端,
所述氣缸31的輸出軸帶動鉸鏈聯(lián)桿32上下運動、鉸鏈聯(lián)桿32與間銷軸34相連,帶動帶有上模21的閘桿33以端銷軸12為軸相應擺動。
采用“外置法”固帶操作時,上模21將觸碰到集裝袋進出料口51內壁,夾緊熱壓融合后集裝袋進出料口51外壁與一段扎口帶50融合在下模22上。
采用“內置法”固帶操作時,套在上模 21的扎口帶50和集裝袋進出料口51內壁夾緊熱壓融合在下模22上。
所述集裝袋進出料口固帶裝置還包括一對臺面外置固帶卡,所述臺面外置固帶卡由一對外置鴨嘴夾43組成,一對外置鴨嘴夾43分別安裝在臺面預留的下模工藝孔邊緣,位于通過下模直徑在臺面上的延長線兩側。
所述集裝袋進出料口固帶裝置還包括內置鴨嘴固帶卡,所述內置鴨嘴固帶卡由內置鴨嘴夾41和固帶限位檔42組成,所述內置鴨嘴夾41位于所述上模21的側方,固帶限位檔位42于上模21的上部。所述集裝袋進出料口內置固帶裝置還包括端銷軸12,所述端銷軸12位于閘桿33遠離上模21的一端。
所述超聲波換能器60與臺面11上的下模22相連。所述氣缸 31、鉸鏈聯(lián)桿 32、閘桿 33、上模21均為一組。
如圖 6,為內置固帶的工作原理圖,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氣缸31的輸出軸上下作直線運動,帶動鉸鏈聯(lián)桿32和閘桿33轉動,根據(jù)閘刀杠桿原理,鉸鏈聯(lián)桿32與間銷軸相連,閘桿以端銷軸為支點的轉動軸為軸轉動,閘桿33驅動上模21上下擺動,上模21向下方運動的過程中先是將已套在上模的一段扎口帶50和“煙筒”內壁51貼合在一起,隨后夾緊加熱融合在下模22上,下模22為超聲波加熱臺柱并與上方的上模21相對應。
如圖8a為外置固帶操作示意圖,操作者手持扎口帶50,將扎口的兩段分別嵌入外置固帶卡43并拉緊,而后由動力組件將上模21逐步推向下模22,“煙筒”51外壁和扎口帶50被上模21與下模22夾緊并熱壓融合在一起。
如圖8b為內置固帶操作示意圖,操作者將扎口帶50套在上模21上,扎口帶的一邊緊靠固帶限位檔42,而后拉緊扎口帶并將對折的扎口帶嵌入鴨嘴夾41。將“煙筒”51套入閘桿帶有鴨嘴夾的上模端的指定位置后,由動力組件將上模 21逐步推向下模22,扎口帶50和“煙筒”51內壁被上模21與下模22夾緊并熱壓融合在一起。
如圖7,為鉸鏈聯(lián)桿32的另一種優(yōu)選連接方式,為內置固帶的工作原理圖,鉸鏈聯(lián)桿32與端銷軸相連,閘桿以間銷軸為軸轉動,同樣可實現(xiàn)圖6所示的目的,本技術首選圖6方式。
本技術專利信息:
申請?zhí)枺篊N201920788209.7
申請日:2019.05.29
介紹(公告)號:CN210211576U
介紹(公告)日:2020.03.31
IPC分類號:B31B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