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在下 信仰在上
2020年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除了冰雪探測雷達、北斗系統(tǒng)外,天頂儀、重力儀、峰頂覘標、用于三角交會測量的超長距離測距儀等均為國產(chǎn)儀器;我國最新的測繪基準體系建設成果也應用于此次測量。
此次珠峰測量首次將重力測量推至珠峰峰頂,刷新了由中國保持的重力測量海拔紀錄;首次在珠峰地區(qū)開展大規(guī)模航空重力測量,填補該地區(qū)重力網(wǎng)建設空白;首次在媒體信號傳輸中應用5G技術(shù),5G信號登上世界之巔……
此時,距離1960年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已是整整60年。
1960年3月,中國和尼泊爾在進行邊界談判時,中方提議將邊境線劃在珠峰頂峰。但尼方認為,珠峰完全在尼泊爾境內(nèi),與中國無關(guān)。甚至中方建議給這座山起一個統(tǒng)一的名字都遭到拒絕,理由是:“你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怎么能說是你們的?”
為了國家的榮譽和領土權(quán)益,1960年,中國登山隊在人員、技術(shù)和裝備都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在珠峰北坡第二臺階處,用血肉之軀搭成梯子,拼死登頂。但因為缺乏有效的影像資料而受到國際社會的質(zhì)疑。
1975年,勇敢的攀登者們再次攀上北坡,在第二臺階處搭建了“中國梯”,為世界登頂珠峰打開了通道。
此后,中國人攀登的腳步從未停歇?!白鎳辽?、團結(jié)無私、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攀登精神,在世界之巔多次閃耀。
素材解讀
一個民族,總要有望向遠方的探險精神,總要有敢于做夢的先行者。這是攀登者的使命,也是攀登者的告白。每一次攀登,都伴隨著犧牲。但風雪不止,英雄斗志不息。攀登者們不斷進取、眾志成城、不畏前行的攀登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勇敢的中國人。攀登精神,世代傳承,永不磨滅,這是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也是不忘初心的信念。
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生在北平,長在上海,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考古專業(yè)。25歲那年,她前往大漠深處,與莫高窟結(jié)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為什么來敦煌?”樊錦詩回答說:“愛上了莫高窟,把研究、保護石窟當成一份終生的事業(yè)?!鄙鲜兰o60年代的敦煌,條件還十分艱苦,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喝宕泉河水,辦公室沒有電燈,宿舍里也沒有電燈,一到晚上,宿舍里點著煤油燈,莫高窟更是一片漆黑……她說,“我來的時候,研究所的隊伍已經(jīng)擴大至40余人。常書鴻和段文杰這些老一輩敦煌人在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下都能堅持下來,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p>
敦煌莫高窟自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呻S著游客的逐年增多,狹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不讓看不行,看壞了也不行?!狈\詩陷入保護與開發(fā)的矛盾中。檔案數(shù)字化,這給了樊錦詩一個啟發(fā),她想,能不能讓游客在洞窟外面看?于是,她和同事們花了近20年時間,完成“數(shù)字敦煌資源庫”,該資源庫免費向全球開放。
此外,她還推動立法和制訂莫高窟總體保護規(guī)劃,按百年大計、千年大計來規(guī)范對敦煌的保護。
2019年,樊錦詩被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勛章和最美奮斗者稱號。八十多歲的樊錦詩一直在為敦煌忙碌著……
素材解讀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這是屬于莫高窟人獨有的精神特質(zhì),是“莫高精神”,同樣也是樊錦詩一生的寫照。幾十年的光陰,她沒有獻給愛情,沒有獻給家庭,卻獻給了大漠,獻給了祖國。她用花樣年華的勇氣,堅守著一生的摯愛,讓飛揚青春的智慧,保全了璀璨的文明。
心憂天下 憂國憂民
孔子生活的春秋中期,恰處于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間節(jié)點。當時的社會,王道不興久矣,諸侯崇尚武力,藐視王權(quán)。為恢復周禮,振興王道,警醒世人,孔子自年輕時即著力打破官學世守的傳統(tǒng),開壇授學,有教無類,潛心培養(yǎng)更多傳道之士。待學有所得后,孔子積極入仕,力圖通過政治手段革除弊政,移風易俗。他在擔任中都宰、司徒、大司寇時,推崇仁政,宣揚禮制,墮三都,除君患,力圖實現(xiàn)“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王道之治。在因此得罪當朝權(quán)貴,被迫離職后,孔子毅然遠離故土,周游列國,食不求飽,居不求安,全力尋求復周禮、興王道的理想樂土。晚年垂暮之際,在屢遭命運捉弄、弘志難抒的情況下,孔子又以文載道,全力整理“六經(jīng)”,從而給后人留下一筆豐富的文化資源。
孔子之外,為挽救當時的亂世局面,其他有識之士也紛紛著書立說,獻計獻策,如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清靜無為,法家的嚴刑峻法等。各家開出的治世良方雖千差萬別,且彼此多有紛爭,但都百慮一致。諸理論先驅(qū),不但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對國家和世人的責任意識和人格擔當,而且以著書立說的形式,給后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素材解讀
縱觀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經(jīng)歷磨難最集中、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當屬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諸國爭霸,戰(zhàn)爭頻仍,上自士大夫,下至普通民眾,都時刻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和山河破碎的煎熬。然而,就是在這磨難屢至的千古亂世中,卻產(chǎn)生了一批英雄和思想先驅(qū),他們用自己愈挫愈勇的品質(zhì)和舍生忘我的精神追求,為中華民族貢獻出寶貴的精神財富。
薪火傳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