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朱素芹 張語卉
摘要:赤霉病是我國小麥重要病害之一,禾谷鐮刀菌是其主要致病因子。赤霉病菌在侵染小麥過程中會在籽粒中產(chǎn)生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毒素(DON)。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DON的毒性,HGGT(尿黑酸牻牛兒基牻牛兒基轉(zhuǎn)移酶)是維生素E生物合成的關(guān)鍵限速酶。為了揭示HGGT基因與小麥赤霉病及DON毒素積累的關(guān)系,本研究克隆HGGT基因的全長,并開發(fā)了基因特異標記,在31份小麥品種中進行標記分析,明確了該基因的分布。同時采用雙花滴注法在揚花期對31份小麥品種進行赤霉病接種和抗性鑒定,成熟期利用LC-MS法測定籽粒中DON毒素含量。結(jié)果表明,HGGT基因與赤霉病抗性相關(guān),攜帶HGGT基因的小麥品種病小穗率及籽粒毒素含量顯著(P<0.05)低于不攜帶該基因的品種,說明HGGT基因可以用于改良小麥赤霉病抗性,并降低籽粒毒素含量。
關(guān)鍵詞:小麥;赤霉病;DON毒素;HGGT基因;維生素E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1-0096-04
收稿日期:2020-04-2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1771772)。
作者簡介:吳 迪(1992—),男,江蘇揚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E-mail:956671930@qq.com。
通信作者:李 韜,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小麥赤霉病遺傳和種質(zhì)創(chuàng)新研究。E-mail:taoli@yzu.edu.cn。 ?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引起的一種麥類真菌病害。赤霉病抗性類型主要分為抗侵染、抗擴展、籽??剐院涂苟舅胤e累。小麥赤霉病多發(fā)生在溫暖多雨和氣候濕潤地區(qū)[1],近年來,我國小麥赤霉病發(fā)生區(qū)域由長江流域向黃淮流域不斷北移[2],主要發(fā)生在長江中下游麥區(qū)和東北春麥區(qū)[3]。禾谷鐮刀菌侵染小麥后造成穗部組織褐化壞死,籽粒干癟,導致小麥產(chǎn)量和品質(zhì)下降[4-5],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小麥赤霉病的另一大危害是感病籽粒中積累的毒性次級代謝產(chǎn)物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6-7],人畜中毒后會出現(xiàn)胃部不適,惡心眩暈、頭痛[8],故又稱嘔吐毒素,還會造成神經(jīng)危害,抑制機體免疫反應(yīng)[9]。小麥赤霉病不僅造成糧食減產(chǎn),還在侵染過程中積累毒素,造成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10]。因此赤霉病引起的食品和飼料污染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guān)注。我國衛(wèi)生和標準管理部門規(guī)定,小麥和玉米中DON含量超過1 mg/kg、小麥赤霉病病粒含量超過4%時則禁止食用[11]。
維生素E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劑,可分為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兩大類[12]。小麥中的生育酚主要存在于胚中,生育三烯酚存在于果皮和胚乳中[13]。維生素E的生物合成途徑包括:(1)親水性頭部的合成。(2)HGA的植基化。HGA分別在尿黑酸植基轉(zhuǎn)移酶(HPT)和尿黑酸牻牛兒基牻牛兒基轉(zhuǎn)移酶(HGGT)的催化下生成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前體物[14]。(3)MPBQ(2-甲基-6-植基-苯醌)和MGGBQ(2-甲基-6-牻牛兒牻牛兒基-苯醌)的甲基化。(4)環(huán)化反應(yīng)[15]。HGGT基因定位于質(zhì)體中,主要在小麥胚乳中表達。HGGT是維生素E生物合成的關(guān)鍵酶基因[16],Cahoon等于2003年第一次從大麥和水稻種子中克隆得到HGGT序列[17]。小麥籽粒積累DON毒素后,活性氧(ROS)含量提高,抗氧化能力下降,誘導機體發(fā)生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最終導致機體和細胞的脂質(zhì)過氧化和DNA氧化損傷[18]。維生素E是一種強自由基清除劑,能及時清除活性氧,防止脂質(zhì)過氧化的產(chǎn)生[19]。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E能降低DON的毒性作用,在膳食中使用維生素E能緩解DON引起的急性中毒[20],但維生素E對DON的降毒機制尚不清楚。HGGT是生育三烯酚合成的第一個限速關(guān)鍵酶,也是維生素E合成的第一個分支點[21]。本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在31份小麥品種中擴增HGGT基因,接種赤霉菌鑒定病小穗率,并測定籽粒中的毒素含量,解析HGGT基因與小麥赤霉病抗性、病小穗率及毒素含量的關(guān)系。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31份小麥材料為:NIL-7、R75、NIL-8、S98、R22W、臺灣小麥、S22V、蘇麥3號、寧7840、望水白、Clark、黃方柱、海鹽種、N553、S42、CHOKWANG、黃蠶豆、中國春、安農(nóng)8455、Wheaton、寧玉白、Bobwhite、Tokai66、Jagger、白三月黃、科龍199、W7984、菜籽黃、揚麥158、Fielder、NP160。所有材料均于2018年10月種植于揚州大學試驗田,每個品種播種6行,每行15株。
1.2 小麥基因組DNA提取
苗期取31份材料的嫩葉,采用CTAB法[22]提取各材料的基因組DNA。用超微量分光光度計檢測出的DNA濃度均在600 ng/μL左右,D260 nm/D280 nm處于1.7~2.0之間。
1.3 HGGT基因引物設(shè)計及擴增
通過GenBank網(wǎng)站找到HGGT基因的序列信息,利用Primer Premier 5.0軟件設(shè)計HGGT基因的特異擴增引物(由華大基因公司合成)。
以上述提取獲得的小麥基因組DNA為模板,Seq400.6-2F/Seq400.6-R為引物進行PCR擴增,以鑒定HGGT基因在小麥赤霉病不同抗性品種中的分布。PCR反應(yīng)采用50 μL體系: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A模板10 μL,2×Gflex Buffer 25 μL,ddH2O 12 μL,TKs Gflex酶1 μL。PCR反應(yīng)在Thermal Cycler C1000 Touch PCR儀上進行,程序如下:95 ℃預變性2 min;95 ℃變性30 s,55 ℃退火 30 s,72 ℃延伸210 s,37個循環(huán);72 ℃延伸5 min,4 ℃ 保存。取5 μL PCR產(chǎn)物進行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帶型,以確定其基因型。
1.4 PDA培養(yǎng)基的配制
稱取40 g馬鈴薯瓊脂糖(PDA)培養(yǎng)基于1 L燒杯中,加入1 L的ddH2O,用玻璃棒攪拌均勻,置于微波爐中加熱15 min完全溶解至透明狀,雙層紗布過濾至錐形瓶中,高溫高壓滅菌鍋121 ℃滅菌 20 min,待溫度降至55 ℃時,于無菌操作臺下傾注平板,配制25 mL的等量PDA培養(yǎng)基于9 cm直徑的無菌培養(yǎng)皿中,待PDA培養(yǎng)基完全凝固后置于 25 ℃ 培養(yǎng)箱貯藏備用。
1.5 試驗用菌株及其菌液制備
本試驗所用禾谷鐮刀菌菌株為F1312(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陳懷谷研究員提供)。利用滅菌后的接種環(huán)挑取純菌株斜面上的禾谷鐮刀菌邊緣菌體,接種于PDA培養(yǎng)基上,置于25 ℃恒溫培養(yǎng)5~7 d,用滅菌后直徑7 mm的圓形打孔器從經(jīng)過活化的禾谷鐮刀菌菌株P(guān)DA培養(yǎng)基上,取8塊菌塊放入80 mL經(jīng)過滅菌的綠豆湯培養(yǎng)基,然后置于搖床上,在 180 r/min、26 ℃下振搖72~120 h,吸取1 μL孢子液,滴到血球計數(shù)板上,置于顯微鏡下測定孢子濃度,然后稀釋或濃縮到接種需要的濃度(1×105個/mL)。
1.6 赤霉病接種及鑒定
采用雙花滴注法(bilateral florets inoculation method,BFI),在小麥揚花期將制備好的菌液注射到倒5小穗雙側(cè)小花的內(nèi)外穎之間,每行接種10個穗子,記載接種日期,接種后21 d鑒定感病小穗數(shù),計算病小穗率(proportion of symptomatic spikelets,PSS):PSS=感病小穗數(shù)/總小穗數(shù)。
1.7 籽粒中DON含量的測定
1.7.1 實驗儀器 液質(zhì)聯(lián)用儀(TSQ-Vantage,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美國)。
1.7.2 標準液 制備毒素原液DON(FERMENTEK,以色列)用10%乙腈水配制成 100 μg/L 混標。
1.7.3 樣品前處理 前處理方法參照靳夢瞳等的方法[23]。利用磨樣機將麥粒磨碎,稱取2 g樣品于50 mL離心管中,加入10 mL乙腈/水溶液,振蕩后超聲30 min,離心5 min后吸2 mL上清于新的 10 mL 離心管,加入150 mg無水硫酸鎂,振蕩吸上清至新的10 mL離心管。加入1 mL正己烷脫脂,離心去除正己烷層,氮氣吹干剩余上清液,最后乙腈/水溶液定容至1 mL。渦旋過0.22 μm尼龍濾膜后,進樣LC-MS分析。
1.7.4 色譜及質(zhì)譜條件 色譜及質(zhì)譜條件參照靳夢瞳等的方法[23],略有改進。主要參數(shù)如下:
色譜條件:色譜柱選用ACQUITY UPLC HSS T3(2.1×100 mm,1.8 μm),柱溫40 ℃,樣品溫度 5 ℃。流速0.3 mL/min,進樣體積為5 μL。采用流動相A(甲醇)和流動相B(乙酸銨)組成的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洗脫程序:0 min 20% A-80% B,1 min 20% A-80% B、5.5 min 90% A-10% B,65 min 90% A-10% B、7 min 20% A-80% B。
質(zhì)譜條件:選擇反應(yīng)監(jiān)測模式(MRM)檢測。曲線脫溶劑管(CDL)溫度250 ℃,霧化氣體和干燥氣體均為氮氣,流速分別為3.0、15 L/min。碰撞氣為高純氬氣,碰撞誘導解離壓力為230 kPa。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HGGT基因的擴增
本研究通過BAC克?。ǖ卿浱枺篕U641029)獲得HGGT基因,HGGT基因序列包含2個外顯子和1個內(nèi)含子。其編碼區(qū)包含273個堿基,編碼80個氨基酸。轉(zhuǎn)錄起始位點位于402 532 nt,第1外顯子分布在401 715~401 828 nt,共114個堿基,第2外顯子分布在400 820~400 975 nt,共156個堿基,PolyA信號位點位于400 620 nt(圖1)。
為了鑒定HGGT基因在小麥赤霉病不同抗性品種中的分布,根據(jù)HGGT基因的序列設(shè)計特異性引物,進行了PCR擴增。通過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產(chǎn)物的帶型,結(jié)果如圖2所示:17份攜帶HGGT基因的品種都能擴增2 000 bp目的條帶,其余14份品種中沒有擴增條帶。
2.2 不同小麥材料赤霉病病小穗率及籽粒DON含量
測定不同小麥材料的病小穗率及籽粒中的DON含量,結(jié)果(表1)表明,攜帶HGGT基因的17份材料高抗赤霉病,不攜帶HGGT基因的14份材料高感赤霉病。
2.3 2種基因型下的病小穗率及籽粒DON含量的差異
方差分析結(jié)果表明,攜帶HGGT基因與不攜帶HGGT基因的品種之間病小穗率存在差異,P=000<0.05;攜帶HGGT基因與不攜帶HGGT基因的品種之間的籽粒DON存在差異,P=0.00<0.05(表2)。說明攜帶HGGT基因與不攜帶HGGT基因的品種之間的病小穗率和籽粒毒素含量均存在差異。
3 討論與結(jié)論
本試驗根據(jù)HGGT基因序列,設(shè)計特異性標記,在31份不同赤霉病抗性小麥品種中利用基因擴增技術(shù)擴增目的基因,確定HGGT在不同赤霉病抗性品種中的分布。在揚花期進行赤霉病接種抗性鑒定,后續(xù)測定籽粒中積累的DON毒素含量,結(jié)果表明,HGGT基因只在高抗赤霉病品種中擴增出,在感病品種中未擴增出目的條帶,且攜帶HGGT基因的小麥品種病小穗率及籽粒毒素含量較低,與不攜帶HGGT基因的小麥品種病小穗率及籽粒毒素含量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也從側(cè)面說明了籽粒中DON毒素積累的前提是赤霉菌在穗部侵染。說明HGGT基因與赤霉病擴展抗性有關(guān),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原菌在穗部的擴展并降低籽粒中積累的DON毒素含量,可以用于改良小麥赤霉病抗性。HGGT基因是維生素E生物合成途徑的一個關(guān)鍵酶基因,我們推測維生素E對赤霉病的降毒效應(yīng),很有可能是受HGGT基因調(diào)控的作用,后續(xù)將進一步研究HGGT基因相關(guān)的功能以及HGGT基因?qū)Τ嗝?/p>
病的抗性機制。赤霉菌在揚花期和抽穗期都會侵染小麥,會在籽粒中積累DON毒素。本研究結(jié)果證明了攜帶HGGT基因的小麥品種病小穗率及籽粒毒素積累量較低,說明HGGT基因具有赤霉病抗性作用,豐富了HGGT基因功能的認識,為小麥赤霉病病小穗率及DON毒素防控提供新的方向,對解析擴展抗性的機制和DON毒素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馬躍亭. 小麥籽粒DON含量影響因素相關(guān)性分析及氨基酸對赤霉菌產(chǎn)毒的影響[D]. 鎮(zhèn)江:江蘇科技大學,2019:1-57.
[2]范三紅,胡小平. 小麥赤霉菌毒素合成機制及檢測技術(shù)研究進展[J]. 麥類作物學報,2018,38(3):348-357.
[3]程順和,郭文善,王龍俊,等. 中國南方小麥[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2:281-282.
[4]Dexter J E,Clear R M,Preston K R. Fusarium head blight:effect on the milling and baking of some Canadian wheats[J]. Cereal Chemistry,1996,73(6):695-701.
[5]Dexter J E,Marchylo B A,Clear R M,et al. Effect of Fusarium head blight on semolina milling and pasta-making quality of durum wheat[J]. Cereal Chemistry,1997,74(5):519-525.
[6]Jiang C,Zhang C K,Wu C L,et al. Tri6 and Tri10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regulation of deoxynivalenol(DON) production by cAMPsignalling in Fusarium graminearum[J].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16,18(11):3689-3701.
[7]Li T,Bai G,Wu S,et a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a Chinese wheat landrace Haiyanzhong[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1,122(8):1497-1502.
[8]徐存寬,黃 偉,孫寶勝. 嘔吐毒素在小麥正常粒和赤霉病粒中的分布情況研究[J]. 糧食與油脂,2019,32(1):84-86.
[9]Woloshuk C P,Won-Bo S. Aflatoxins,fumonisins,and trichothecenes:a convergence of knowledge[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013,37(1):94-109.
[10]劉易科,佟漢文,朱展望,等. 小麥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進展[J]. 麥類作物學報,2016,36(1):51-57.
[11]張愛民,陽文龍,李 欣,等. 小麥抗赤霉病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 遺傳,2018,40(10):858-873.
[12]柴玉瓊. 利用維生素E生物合成相關(guān)基因調(diào)控大麥生育酚含量及其組成[D]. 杭州:浙江大學,2015:1-80.
[13]張玉紅,陳建澍,曾章慧,等. 大麥籽粒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的合成與分布特性[J]. 植物生理學報,2015(4):181-185.
[14]Rohmer M. Mevalonate-independent 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 pathway for isoprenoid biosynthesis.Elucidation and distribution[J].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03,75(2/3):375-387.
[15]Babura S R,Abdullah S N A,Khaza A H. Advances in genetic improvement for tocotrienol production:a review[J]. 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Vitaminology,2017,63(4):215-221.
[16]Yang W,Cahoon R E,Hunter S C,et al. Vitamin E biosynthesis: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nocot homogentisate geranylgeranyl transferase[J]. The Plant Journal,2011,65(2):206-217.
[17]Cahoon E B,Hall S E,RippK G,et al. Metabolic redesign of vitamin E biosynthesis in plants for tocotrienol production and increased antioxidant content[J]. Nature Biotechnology,2003,21(9):1082-1087.
[18]王 旭,黃德玉,吳慶華,等. 真菌毒素引起的氧化應(yīng)激及其毒理學意義[J]. 生態(tài)毒理學報,2015,10(6):62-70.
[19]楊 巍. 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對人外周血淋巴細胞的遺傳毒性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1-144.
[20]Rizzo A F,Atroshi F,Ahotupa M,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antioxidants against free radical-mediated lipid peroxidation induced by DON or T-2 toxin[J]. ZentralblVeterinarmed A,1994,41(1-10):81-90.
[21]FarreG,Sudhakar D,Naqvi S,et al. Transgenic rice grains expressing a heterologous β-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 shift tocopherol synthesis from the γ to the α-isoform without increasing absolute tocopherol levels[J]. Transgenic Research,2012,21(5):1093-1097.
[22]施 璇. 小麥類過敏反應(yīng)突變體抗病性研究及氮依賴性類過敏反應(yīng)基因的定位[D]. 揚州:揚州大學,2018:1-72.
[23]靳夢曈,王建華,林善海,等. 室溫下麥粒中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及其隱蔽型(D3G)毒素累積分析[J]. 食品工業(yè)科技,2015,36(17):132-136.雷嬌嬌,田 力,袁 偉,等. 貴陽花溪久安茶樹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的分離鑒定及生物學特性[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20,48(11):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