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德,楊雪瑩,張譯如,譚振霞,李慧玲,鄔 劍
(1.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2.佳木斯大學研究生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3;3.鶴崗市中心血站,黑龍江 鶴崗154100;4.佳木斯市婦幼保健院檢驗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4)
近年來,革蘭陰性菌耐藥已成為抗感染中最嚴峻的問題[1]。血液科患者細菌感染的情況也日益增多,血液科患者細菌感染以革蘭陰性菌為主[2]。隨著抗生素使用的增加,尤其是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使用的增加,臨床上出現(xiàn)了許多耐藥菌,甚至出現(xiàn)CRE等特殊耐藥菌[3]。本文對血液科的細菌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分析,為臨床靶向用藥提供依據(jù)。
收集近五年我院血液科臨床分離的革蘭陰性菌,剔除重復(fù)菌株后共篩選出122株。質(zhì)控菌株:大腸埃希菌 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 ATCC 700603和銅綠假單胞菌 ATCC27853。
M-H瓊脂、細菌鑒定培養(yǎng)基(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藥敏紙片(OXOID公司),E-test條(法國梅里埃公司)。
應(yīng)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儀器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采用紙片擴散法(K-B)或者E-test條進行藥敏復(fù)核,藥敏結(jié)果參照CLSI2018年版標準判斷。
采用 WHONET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血液科常見的標本類型主要為血液、痰液、尿液及膿汁等,構(gòu)成比見圖 1。
圖1 血液科標本來源構(gòu)成比
血液科分離的革蘭陰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陰溝腸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見圖2和圖3。
圖2 血液科腸桿菌的抗菌藥物耐藥率
圖3 血液科主要非發(fā)酵菌的抗生素耐藥率
本次實驗共收集了血液科臨床分離的革蘭陰性菌122株,主要為腸桿菌(66.40%,81株),非發(fā)酵菌(15.57%,19株)以及其他革蘭陰性菌(18.03%,22株)。血液科患者感染的細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和銅綠假單胞菌為主。血液科患者感染的發(fā)生與年齡、病程、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關(guān)[4]。
我院血液科分離菌株的標本來源主要是血液48.36%,其次為痰液42.62%,尿液4.10%和膿汁2.46%等。由此可見血液科患者易發(fā)生血流感染和呼吸道感染。不同血液學疾病之間抗生素使用有差異[5]。細菌藥敏結(jié)果顯示:腸桿菌科細菌對復(fù)方新諾明耐藥率較高,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90.48%,其次是大腸埃希菌77.42%,陰溝腸桿菌75.00%。腸桿菌對頭孢曲松的耐藥率也相對較高,檢出的革蘭陰性菌對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和陰溝腸桿菌,對阿米卡星100%敏感,這與林伯熹、蘇曉曼等人的研究相似[6,7]。這可能與臨床對阿米卡星的使用頻率偏低有關(guān)。檢出碳青霉烯耐藥革蘭陰性菌,以CRKP為主。耐碳青霉烯的腸桿菌科細菌在包括伊朗在內(nèi)的世界范圍內(nèi)都引起極大關(guān)注[8]。
積極了解血液科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對于提高治愈率或延長血液科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義[9]。因此在平時工作中嚴格消毒器械,保證醫(yī)務(wù)人員及護理人員的手衛(wèi)生,從而預(yù)防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10]。對于血液科的患者而言,細菌感染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通過分析血液科常見病原菌的耐藥情況,可以正確指導(dǎo)臨床用藥,改善患者的預(y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