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問:詞人辛棄疾既然“夜行黃沙道中”,怎么可能聞到稻花香,聽取蛙聲呢?
答:這“黃沙”并非走在沙漠里,而是“黃沙嶺”,詞人只是把“嶺”字省略掉了?!包S沙嶺”在江西上饒西部的帶湖,辛棄疾曾兩次罷官,隱居在這里長達二十年。
問:“清風半夜鳴蟬”,夜里的蟬也會鳴叫嗎?
答:會叫。朱自清曾在《荷塘月色》里寫道:“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北蝗速|(zhì)疑。朱自清請教了昆蟲專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自己又在夜里親自到荷花池畔傾聽,果然聽到了蟬鳴聲。
問:“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誰在“說”?誰在“聽”?
答:當然是農(nóng)人呀!盛夏天氣炎熱,種田人在外面納涼,談?wù)撝S收,收成好壞是他們最關(guān)心的事。至于“蛙聲”,聽者除了農(nóng)人,也包括詞人自己。
問:“茅店”“社林”“溪頭”各指什么?
答:“茅店”指茅屋旅店,詞人夜行,又下起了零星小雨,急于去避雨投宿。“社林”為土地廟。“溪頭”就是溪流上的一座小橋。
問:下片讀起來,似乎不太順,是什么原因呢?
答:因為倒裝句多,與現(xiàn)在的語言習慣有所不同,才會有這種感覺。假如調(diào)整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路轉(zhuǎn)溪頭忽見,舊時社林邊(的)茅店”,這樣就好理解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