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是面向本科層次非中文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課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審美性與實用性”融合的特點,所訓練的聽、說、讀、寫能力是一切學科的基礎,也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需具備的基本素質。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說和寫的能力。基于“任務導學、合作助學、活動促學、網(wǎng)絡拓學”教學模式,探討如何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大學語文》 “導—助—促—拓” 語言表達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010-02
大學語文課程應順應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走改革發(fā)展之路,實現(xiàn)提高學生言語實踐能力和提升其人文素養(yǎng)及審美品位的目標。為此,課題組成員構建并使用了“任務導學、合作助學、活動促學、網(wǎng)絡拓學”教學模式,使課上與課下、線上與線下聯(lián)動,學生在有趣、有用、有活力的語文教學中學會交流、學會表達、學會賞析、學會審美[1]。本文基于此模式探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途徑與方法。
一、任務設計
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說話、演講、做報告)及書面語言(寫文章)的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二者均以語言為基礎媒介??梢猿浞诌\用課堂演講、課外閱讀、寫作訓練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維度地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表達欲,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課堂演講
演講是口才和思維訓練,是一種有效和他人溝通的方式,與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掌握演講技巧,將大大增強溝通能力。羅振宇說:如果你實在找不到一個領域去跨界,那么就去學演講。因為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達能力。
課上為學生提供一個進行說話訓練的機會,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課前充分準備,自由選擇演講內容,進行3—5分鐘的演講,每節(jié)課可安排3—5人演講。演講內容要盡量貼近現(xiàn)實生活,可以分享閱讀、欣賞影視作品及發(fā)展其他興趣愛好的體會和感悟,可以進行時事評論,也可以講述親身經(jīng)歷。演講必須脫稿,制作PPT,且PPT只呈現(xiàn)演講提綱,不能是講稿全文的復制[2]。演講完畢有針對性地討論、質疑、答疑,教師點評。
(二)課外閱讀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fā)育史。讀書之用有三:一為神怡心曠,二為長才益智,三為增趣添雅。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大量的閱讀、深厚的學識能潛移默化地增加語言儲備,積累交流與表達素材。具體可以概括為:課外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能夠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使用的規(guī)范性;能夠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提升學生的寫作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學生通過寫作所產生的社會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寫作的綜合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推薦閱讀書目:路甬祥《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沈致遠《科學是美麗的》、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湯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羅伯特·K·G坦普爾《中國: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的國度》、《論語》、《詩經(jīng)》、司馬遷《史記》、曹雪芹《紅樓夢》、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袁行霈和嚴文明《中華文明史》、黃仁宇《萬歷十五年》、李澤厚《美的歷程》、宗白華《美學散步》、路遙《平凡的世界》、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錢鐘書《寫在人生邊上》、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格林·丹尼爾《考古學一百五十年》、肖恩·柯維《杰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
(三)寫作訓練
大學語文課程中所學習到的謀篇布局能力、遣詞造句能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是專業(yè)寫作課程的基石,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應該是文學創(chuàng)作與應用寫作互相穿插,互為補充[3]。文學創(chuàng)作可以是文學賞析式的小文章,也可以是隨筆散文等文學作品。應用寫作需要教師根據(jù)所講的應用文種精心設計寫作情境,讓學生以簡明的語言和清晰的思路,寫出格式規(guī)范、主旨明確、文字簡練的應用文。
寫作過程鍛煉了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教師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每節(jié)課布置一次練筆,批改并講評,以寫促說。
以上三個任務是要求每位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完成的個人任務:參加一次課堂演講;至少完成五本書的閱讀,做不少于兩萬字的讀書筆記;寫隨筆或賞析文章不少于10篇,完成《大學語文》應用寫作部分的寫作任務。
二、活動安排
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大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積極嘗試,是培養(yǎng)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實踐平臺。學生通過策劃、組織、參加、評估活動,進而提升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增長知識、鍛煉才干,從而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及生活。
(一)朗誦比賽
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期間組織或參加一次誦讀比賽,要求團隊成員全部參賽,可以是個人賽,可以是團體賽,比賽成績按相應規(guī)則計入團隊總分,參賽時統(tǒng)一服裝、制作PPT、有背景音樂,未能參加比賽的團隊將作品錄成視頻上交。
(二)人物訪談
要求學生以團隊協(xié)作形式完成一次人物訪談,人物可以是企業(yè)勞模,學校優(yōu)秀教師或優(yōu)秀學生干部,也可以是老干部、老紅軍,還可以是自家有故事的老人。團隊成員合理分工,訪前有提綱,訪中有主持人、記錄人、攝像人等,訪談記錄規(guī)范完整,訪后有心得、有感悟,制作PPT進行交流匯報。
(三)情景劇表演
要求學生以團隊為單位或團隊間合作完成一次情景劇表演,可以是課本劇的情景再現(xiàn),也可以是原創(chuàng)作品的精彩演繹,鼓勵公開演出。未能公開參演的,可以錄成視頻分享,要求表演時根據(jù)人物形象需要著裝、化裝,準備道具,布置舞臺背景,適當穿插背景音樂,倡導表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
三、團隊組建
學習團隊是由組長和成員組成的一個語文學習共同體,有共同學習目標,愿意共同承擔學習任務,共享榮辱,經(jīng)過長期的學習、磨合、調整和創(chuàng)新,形成主動、高效、合作且有創(chuàng)意的團體,協(xié)商解決問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學習團隊以目標為導向,以協(xié)作為基礎,團隊成員在語文能力上形成互補。
(一)團隊組建
結合授課班級學生實際,合理組建學習團隊。自然班(40—50人)授課,按3—5人組建團隊;專業(yè)合班(80—120)授課,按(6—8)人組建團隊。原則上自愿組合,基本要求是表達能力較強且語文高考成績較高的同學每組至少一個,小組成員要考慮男女比例均衡,組長由選舉產生,團隊要有名稱、有愿景、有口號,由團隊成員共同協(xié)商決定。
(二)團隊PK
團隊PK會產生“鯰魚效應”,激活語文學習活力,增強學習動力,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挖掘學生潛力,燃起自身希望。良性的競爭會有效地增強團隊凝聚力,從而形成相互激勵、互相促進的團隊氛圍。
1.PK原則
(1)人人參與的原則。團隊內所有人都要參與,特別是組長更要帶頭參與。
(2)個人PK與團隊PK相結合。除個人間PK外,更要注重團隊PK。團隊的榮譽感更能激發(fā)每個人的潛力,會讓PK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3)PK承諾和兌現(xiàn)要有儀式感。莊重的儀式更容易激發(fā)參與者的榮譽感、生成動力,讓參與PK的每個人都對PK有敬畏之心。
2.PK的方法和步驟
(1)確定PK對象。PK對象即PK的參與雙方。PK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也可以是團隊與團隊之間。PK對象要盡量具有可比性。
(2)選擇PK標的。PK標的必須為單一的、明確的、可量化的指標,以便于考核。所選取的指標一般為促進語文能力提升的指標。可選擇的PK項目也多種多樣,從文學經(jīng)典、應用寫作、口語交際到邏輯思維訓練等都可以。
(3)制定獎懲辦法。通常指要確定“籌碼”,可以是加分,也可以是物質獎勵,但一定要有吸引力,能激起雙方的榮譽感和競爭意識。
(4)公開兌現(xiàn)。利用課堂時間舉行兌現(xiàn)儀式。由教師公布PK結果及加分情況,由科代表引導,負者向勝者三鞠躬。
團隊PK分數(shù)實行累積制,學期末將團隊最終得分進行排序,從而評出優(yōu)秀團隊。
四、資源拓展
課本、文本是語文學習的主要依托,但是隨著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翻轉課堂等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推廣,創(chuàng)建語文學習大課堂的途徑和方式越來越多,課本、文本之外,可以在一些優(yōu)質的影視劇及語言類綜藝節(jié)目中選擇學習資源,可以在中國大學MOOC、學習強國平臺、高教社極簡通識平臺中選取內容??梢允墙處熗扑],也可以是學生推薦,從而形成向書本學、向網(wǎng)絡學、向老師學、向同學學的良好學習氛圍。
五、結語
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周密安排學生活動,合理組建學習團隊,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共同指向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學做結合,交流與表達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理解與感悟、審美與鑒賞的水平也會日益提升。
參考文獻:
[1]姜云霞.應用型高等教育中《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新探索[J].語文建設,2014(5).
[2]姜云霞,蔣春艷.應用型本科語文課“任務導學、活動助學”教學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1).
[3]王柬.“有趣”與“有用”:解開大學語文困局的兩把鑰匙[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4(5).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