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八杰
變了,變了,感覺變回了年輕的自己,熟悉又陌生。
迎面吹來了火熱的風,就是這樣的感覺。走進名師工作室,回到了勇于追夢的家園,像被泉水洗過一樣的清澈,塵封的記憶在短時間內(nèi)被打開。欣欣然,我睜開了沉睡朦朧的雙眼。
感覺自己變成了一株春天里的小樹,貪婪地吮吸著大地的營養(yǎng)。我開始埋頭研讀一代宗師葉圣陶、蘇霍姆林斯的教學理論,閱讀薛法根、管建剛等教育先鋒的優(yōu)秀課例。說來也奇怪,一頭鉆進去讀,居然不覺得這些理論知識深不可悟,讀到切合自己的心意處,會情不自禁地再回讀幾遍,一直讀到自己的心里去。讀得多了,自然想得也不少,覺得讀出了理論的深度,漸漸的,教學的視野慢慢變開闊了。接下來我蠢蠢欲動,想著改變自己的課堂,試著將學到的點點滴滴運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一來二往,不時也出現(xiàn)些許驚喜。原來我的課堂也可出彩!
我不禁想,像薛法根、于永正、賈志敏等這些名家之所以成績斐然,令人望其項背,也應該是從課堂試起,日漸累積的成果吧!
在一次工作室的交流研討中,領(lǐng)銜人王娟華給我們分享了《高階閱讀能力落地小學語文教學的路徑與策略》一文的學習體會與收獲,引發(fā)了工作室成員的熱烈討論和持續(xù)跟進學習,過去不曾關(guān)注的教學新理念——“高階閱讀”與“高階思維”進入了大家的談論中,在你言我辯中,從理論談到如何實踐,又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總結(jié),一場激情飛揚的探討之后,大家和我一樣收獲滿滿。
第二天遇上了一篇琦君《粽子里的鄉(xiāng)愁》的閱讀理解。最后一題是一道開放性的問答題:“為什么文章不用‘鄉(xiāng)愁而用‘粽子里的鄉(xiāng)愁為題?說說你的理解?!比羰菑那?,學生一時想不出來或答案千篇一律,我肯定著急,一著急就會把自己的答案灌輸給學生,讓他們記下來。這次不一樣了,因為工作室的研討后,心中攢存了一些“貨”,便試著往外搬“貨”了。
依據(jù)“高階思維”閱讀理念,我精心設置問題,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從行文線索、母愛、鄉(xiāng)愁等不同角度思考,留給學生廣泛開放的思維空間。課中,學生、文本與我之間的對話、交流循序漸進,步步上升,就如上臺階一般,終于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思維問答境界。學生們的回答真可謂精彩紛呈。下課鈴響了,學生和我還意猶未盡。
課后我不由思忖:這就是教育專家所言的高階思維落實到我的課堂上了吧。這些并不是深不可測,并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呀。原來的我是多么淺薄無知,曾經(jīng)密封在狹小天地的我是只井底之蛙,還是只冬眠了的青蛙。通過一次次的教學實踐,顛覆了我陳舊的教學觀,井底之蛙已成功跳出井口,有了自己的頓悟:看到別人光芒萬丈的同時,既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慧眼,還要相信自我奮斗的力量。如果不試著去努力,哪里會知道自己會有多么優(yōu)秀呢?
不斷研學,不斷實踐,走進“王娟華名師工作室”僅半個學期,快節(jié)奏的工作讓我似乎忘記了疲倦,也忘記了身體的小恙;雖然步入中年的容顏已經(jīng)回不到青春年華,但許多人見了我之后,都夸我有精氣神了!
往日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徜徉在名師工作室怡人芬芳的懷抱里,愿年輕的明天,能夠每日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