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基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州尊經閣出版的《改良繪圖四字書》。
近年流行復刻民初老課本,大概是知識界認為上世紀人才輩出,與他們童年時期所學的知識、所受的教育關系甚大,其實一切讀者都是以所處時代去閱讀,去感受,今日重讀民初課本,也會戴著“有色眼鏡”,并不會像當年的學生那樣全盤接受的。
這里我想談的是最近所獲一本薄薄的小書,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州尊經閣出版的《改良繪圖四字書》,蝸居之中,百無聊賴,在舊書堆中買了這冊小書,居然看得津津有味。
這冊小書出版距今一百多年,保存還算完好,機器印刷,多數文字配有插圖,從內容看,這是給當時的小孩子識字和啟蒙所用,當時給孩子教什么知識和概念,相信是史學家很感興趣的題目。
書分為三部分,第一是幼儀,第二是修身,第三為衛(wèi)生,第四人事,第五勸游。全書用文白兼有的粵語寫成,每句四字,每四句為小段押韻,方便小朋友背誦和記憶。《幼儀》章教小孩應有的禮儀,這章放在首位,可見古人對于禮貌的重視。此章列舉用餐、待客、對待父母的禮貌,除了列舉禮儀外,有一些習慣,今日仍然偶爾可見,如:
人之口水,本系污糟(粵語,即邋遢),勿吐在地,吐在痰壺。有時吐出,以鞋擦之。
以鞋擦痰的習慣,不知沿自何時,今日仍然有一些老人沿用此法,看來在清末這是流行的舉措。
《修身》篇講對待父母老師和待人應有態(tài)度。第五段出現了一幅插圖,圖中男士站成一圈,互相拱手作揖,圖中還出現了一個西裝的外國人,伸手向中國紳士行禮,文字說:
凡有人類,同是天生,天生之人,皆我友朋?;蚴峭馐。蚴峭庋?,若系見面,親愛一樣。
一百多年前,廣東人教育小孩的這種博愛精神,確實值得稱道。《衛(wèi)生》篇側重講當時認為科學衛(wèi)生的生活觀念,中國人對于衛(wèi)生,其概念一直比較模糊,除了文人書房整齊干凈外,“公共衛(wèi)生”一直是模糊的概念,所以清末外國人寫中國見聞,都被眼前所見旅店和飯館等衛(wèi)生情況感到驚訝。這篇中講到的個人衛(wèi)生,也有今日看來頗不可思議之處,例如“凡點燈火,不可太光,燒枯空氣,蒸干腦漿”,看來在清末人的眼中,腦漿是頗為重要的玩意(難怪歐洲來的“艾羅補腦汁”大受歡迎),所以這篇又有教鴉片壞處的一段說:“鴉片上腦,腦漿干縮,既懶謀生,遂壞心術?!背私绦『⒉晃f片,還有勸止飲酒、女生不宜纏足等等。
《人事》一章,教小朋友清末的社會生態(tài),看看當時人怎樣評價時事,第二段說:
多看新聞,方知時事??傄ń?,乃為有志。世人所重,作對吟詩。八股律賦,大卷摺字。此等學問,專為考試。考試之人,不妨學之。
此更可見編者的開明眼光,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永久停止科舉,當時已經廢止科舉一年多??墒巧鐣铣鲇诳瓶嫉膽T性,仍然看重吟詩作對,寫白紙摺字并且買書教育小孩的家長大概也頗有保守之人,所以文中說“不妨學之”。讀書之后是耕種,其后是經商,經商一段也是全書的亮點,如“中國所用,多是洋貨,利歸外國,每年甚多”,又如:“有哥倫布,系做水手。尋出新地,開辟美洲。有克虜伯,系做打鐵,制出大炮,地球無敵。外國工廠,皇家獎勵,貨入中國,中國失利。”
克虜伯是當時中國艷羨的火炮大亨,他可不是做“打鐵”出身,而是制造鋼材機械的家族轉營軍工。聯(lián)想到當時廣州城的炮臺上剛剛裝備了克虜伯訂制的城防大炮,至今仍然屹立在五層樓上,絲毫沒有銹蝕,難怪當時的士人將其作為話題傳誦了。這一段的最后,編者說:
總而言之,士農工商,不拘哪樣,都要學堂。如果有日,學堂大開,看我中國,多多人才!
這是清末有識之士的共識,即科舉必廢,學堂(新式學校)必須要開,其實民智的開啟,遠不止辦學堂,思想不開放,制度不改革,開再多學堂,培養(yǎng)的也是奴才,隨后的晚清社會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全書的亮點,乃是最后一章《勸游》,占全書約四分之一的篇幅,這章的主旨,是告訴小朋友世界之大,要出去走一走。第一段說:
住在鄉(xiāng)下,無見無聞。一游港澳,耳目一新。港澳已好,何況遠游。遠游何處,須遍地球。近日汽船,非常之快,環(huán)游路徑,一一可計。
港澳是廣東人熟悉的城市,也是當時廣東人認識世界的窗口。所以說“耳目一新”,第二段先從最接近的日本接著說,這也是清末大部分中國人接觸西方的榜樣:
試游香港,直去日本。數日可到,路程不遠。日本變法,許多學堂。男女讀書,國所以強。有幼稚園,專教孩子。玩耍物件,皆是開智。盲啞學堂,專教盲啞,雖是廢人,亦有教化。
幼稚園的概念,中國歷史上并沒有,日本幼稚園的歷史,最早也只是光緒二年(1876)開設的“東京女子師范學校幼兒園”,但是明治維新的大環(huán)境使得全國幼兒教育在短時間內普及,書中提到的“玩耍物件”,日語叫“恩物”,即小朋友喜歡的物件,這個詞語至今還在影響中國語言。介紹過日本的教育和風景,又準備經檀香山(夏威夷)到了美國,作者筆下的美國是這樣的:
唐人至多,金山大埠,由此上岸,即有火車。要去鳥約,觀其繁華。花旗皇帝,通國公舉。四年一任,是為民主?;ㄆ熘瘢S衣足食。既無乞兒,又無盜賊。
廣東人熟悉的美國城市有金山大埠(即今日三藩市,又有二埠指薩克拉門托),由此上火車,經過華工參與修建的太平洋鐵路,即可到達紐約,美國的“皇帝”(總統(tǒng))由公舉選出,看得出作者對此是持贊美態(tài)度的,這在專制帝王統(tǒng)治之下尤其難得。游過了美國,又橫跨大西洋,到了英國:
英京倫敦,異常之富。屋背地底,皆有鐵路。英國皇帝,乃是女人。男女平等,西人不分。法國京城,名巴黎士。歐洲繁華,推為第二。同治九年,法為德敗,民氣奮勇,今又強大。
英國地下鐵系統(tǒng),早在同治二年就已經建成,地底的鐵路,在當時無疑非常新鮮。況且皇帝還是女人(維多利亞女王)這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更加不可思議。普法戰(zhàn)爭以法國失敗告終,我們熟悉的《最后一課》就是以此為背景,這里作者用法國民氣奮勇終于又強大,勉勵學生以法國人為自強的榜樣。隨后再介紹德國的學校眾多,到達俄羅斯的北極風光,和彼得大帝改革令俄國強大等。游歷一周后,又介紹了埃及、印度、新加坡等景物,最后一段說:
凡此游歷,皆益智慧。開人眼界,長人志氣。爾等讀書,快通文理。共爾遠游,一日萬里。
這本書的編者,據序言中介紹,是新會學者盧湘父(1868-1970),他是富商盧廉若的侄子,曾經留學日本,思想開明,曾追隨康有為參與變法活動。晚年在港澳兩地致力平民教育。我們不可忽略的是,他編寫的這本小書,當時距離1900年的那場大規(guī)模的八國聯(lián)軍戰(zhàn)爭才幾年,國恥歷歷在目。然而有識之士都看到中國要自強,絕不應播種仇恨與狹隘,只有放開胸襟,走出國門,開闊視野?;乜催@種視角下,薄薄小冊子的意義,似乎又在民初課本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