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一直納悶兒:西紅柿為什么歸于蔬菜而非水果?要知道,大英百科全書可是支持我的:“水果(Fruit),植物學(xué)角度認為是植物成熟后的子房,無論其外觀是多肉或是干燥的,內(nèi)部含有種子。”由是觀之,西紅柿和杏、桃、蘋果可相提并論。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1893年,有英國商人從西印度群島向美國運了一批西紅柿。按美國當時法律,水果免交進口稅,但進口蔬菜須繳10%的關(guān)稅。于是,紐約港的關(guān)稅官和商人各執(zhí)一詞,后法官們一致判決:“正像黃瓜、大豆和豌豆一樣,西紅柿是一種蔓生的……蔬菜?!边@就是西紅柿屬于蔬菜而非水果的由來。
其實,老百姓很容易想通這個理:多用來烹飪食用、而非作為生食甜點的,就是蔬菜。因此,西紅柿家族的另一成員—小西紅柿(圣女果),就因多被生吃而被視作水果。
今年前4個月,泰國榴梿對中國出口額同比上漲了78%。我們中國一個國家就干掉了泰國總出口榴蓮的72%。這還不算,14億國人一年就能干掉全球約73%的柿子、68%的梨、67%的西瓜、58%的桃和李子、50%的獼猴桃、49%的蘋果。
我們這么能吃,市場上也匯聚了大量非本土的水果。追根溯源,且不說非洲來的西瓜、中亞來的甜瓜、西亞來的無花果、美洲來的臍橙、巴西來的菠蘿,就連西紅柿、蘋果、葡萄、核桃甚至胡蘿卜,也是遠道而來的。
漢代的張騫出國一趟,就帶回來了葡萄、核桃、石榴等一堆好吃的。西紅柿則是在明朝傳入中國的,《群芳譜》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p>
蘋果原產(chǎn)于歐洲中部、東南部,以及西亞、西域。但新疆的土著蘋果和歐洲蘋果簡直不是一路貨:味道不好吃不說,還像嚼木頭渣子。在古代文獻里,老祖先把新疆的這種果子稱為“柰”,似乎有點因啃木頭而無奈表示的意思。
真正的蘋果在西方航海時代來到了中國。1871年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夫婦重返煙臺時,帶來了西洋蘋果等果樹品種,并在煙臺毓璜頂東南山麓建園栽植,也為后來國內(nèi)的本土蘋果與外來品種的成功聯(lián)姻奠定了基礎(chǔ)。
蘋果“征服”世界用了200多年,獼猴桃成為“世界水果”用了100年,而榴蓮在我國推而廣之只用了20年。為什么會這樣?還是亞當·斯密說得好:如果市場運行良好,追求自我利益的人們會提高整個社會的利益,這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引導(dǎo)他們。
我國本土水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后勁也不小。不必說溫帶水果的桃李杏梅,單提在大興安嶺生長的篤斯越橘和紅豆越橘,就是網(wǎng)紅與小資水果藍莓的“表親”;而在我國南方廣泛分布的懸鉤子家族的諸多成員,更是擁有足以匹敵樹莓的絕妙滋味。近年來接連涌現(xiàn)的優(yōu)質(zhì)水果品種,如金艷、金桃、紅陽等獼猴桃品種,無論從甜度還是外觀上,都蓋過換了個馬甲的、國外的“奇異果”。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ㄩ_花落,果生實熟。千嬌百媚的花朵,曼妙神秘的馨香,婀娜秀美的姿態(tài),千奇百怪的果實,或質(zhì)樸或優(yōu)雅,或粗獷或玲瓏,不正宛如性情外貌各異但充滿智慧和靈性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