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志標
明崇禎年間(1628—1644),當時社會各階層對青花瓷的需求較大,即便是在外銷的瓷器中亦擁有廣闊市場。盡管此時御窯廠的青花瓷生產(chǎn)近乎停滯,但民窯青花瓷的燒造卻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并以更加豐富的紋飾內(nèi)容、充滿生活氣息的實用種類、瀟灑而不失細致的筆墨意趣,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特別是擅長以人物故事題材入畫,反映歷史故事、戲曲小說等敘事性內(nèi)容,世俗人物開始成為主角的青花瓷。它們較之元、明早中期同類題材的拘謹,在筆觸描繪上明顯放開了手腳,人物身形亦通常拉長變高、瀟灑利落,呈現(xiàn)了異于前朝的嶄新風貌。
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紋凈水碗(圖1)
高15.3、口徑19.3、足徑7.9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唇口,圓腹下斂,高圈足。通體青花紋飾,繪山水人物故事圖。圖畫旁長方形開光內(nèi)青花隸書:“大明國江西道南昌府南昌縣,信士商人蕭炳喜助凈水碗壹付,供奉蕭公順天王御前。崇禎拾貳年仲秋月吉立”五行四十四字。此器青花色調(diào)鮮麗明快,制作精致,為崇禎民窯青花瓷的上品,且有確切紀年款,可以說是崇禎青花瓷斷代的重要標準器。
戲曲作品、傳奇故事和白話小說題材
其實,明早中期的青花瓷器上亦不乏人物故事題材,但其內(nèi)容表現(xiàn)的,多是《三國演義》《西廂記》《拜月記》等傳統(tǒng)歷史故事和元雜劇中的場景,內(nèi)容與種類皆比較單一。而明崇禎青花瓷上出現(xiàn)的人物故事題材,除歷史故事外更多來自流傳廣泛的戲曲小說。此題材大量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與崇禎年間正處于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不無關系。雖然當時的專制體制依然頑固,但資本主義的諸多特征在此時已表現(xiàn)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且當時中國的城市化率更是高達近8%,買賣關系與雇傭關系深刻地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并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改變。表現(xiàn)在文化生活領域,便是戲曲作品、傳奇故事和白話小說的風靡。
同時,明代亦為中國小說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高峰,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部和《金瓶梅》,均誕生在明中期后;而明晚期馮夢龍的《三言二拍》,更是貼近市民階層喜好的通俗小說之杰出典范。故明崇禎人物故事青花瓷上,出現(xiàn)了這一貼近世俗生活、折射社會現(xiàn)象的題材,并表現(xiàn)出當時民眾的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另外明代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明中期以后與科舉官宦相關的題材亦大量出現(xiàn)在青花瓷上。而明晚期社會的動蕩不安,讓普通民眾內(nèi)心急需安定祥和的愿望更加急切,這種世俗的祈求與愿望,亦為明崇禎青花熱衷表現(xiàn)的人物故事題材。
明崇禎青花“文王訪賢”圖蓮子罐(圖2)
高14.4厘米。河北博物院藏。其中心粗兩頭略細,因形似蓮子而得名。器蓋已失,口沿下飾一周暗刻的纏枝花卉,近底部飾一周暗刻的海水紋,罐身主題紋飾是廣為流傳的“文王訪賢”故事。青花色澤青翠艷麗,裝飾畫面開始采用“分水”技法,濃淡相間,層次分明。萱草紋、合歡樹以及人物衣飾上的“米”字形花紋等都具有典型的崇禎時期風格。此罐胎體堅致細密、青花色澤鮮艷青翠,繪畫風格比較精細、工整,應是明崇禎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所描述的“上品細料器”。
明崇禎青花伯夷叔齊故事圖筆筒(圖3)
高21.9、口徑18.4、底徑16.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直身,平底,青花山水人物展現(xiàn)了山水掩映下的城墻外,兩名平民打扮的人物,正向由武士和侍女簇擁的帝王裝束的騎馬者拱手致意。該筆筒描繪的是歷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拱手者為伯夷和叔齊,帝王裝束者為周武王。
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圖缸(圖4)
高16.6、口徑21.2、足徑10.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平沿無釉,沿中心下凹,有旋紋。平底內(nèi)凹,底心凹下較深。底外沿內(nèi)削,底有旋紋。器外口沿下內(nèi)收。外壁繪青花山水人物圖。在湖光山色的景致映襯下,一名農(nóng)夫手牽一頭水牛,面對一位朝廷官員,官員身后有執(zhí)旗幡和扇、牽馬、捧物的三名侍從。此缸描繪的是“丙吉問?!钡墓适隆?/p>
明崇禎青花錢塘夢故事圖盤(圖5)
高6、口徑33、底徑19.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盤敞口,弧腹,圈足,盤形體較大。通體施透明釉,釉色泛顯青白,釉層略厚而顯粗松,口沿部分釉有脫落現(xiàn)象。盤以釉下青花裝飾,表現(xiàn)的是“蘇小小和司馬才仲”愛情的神奇?zhèn)髡f。畫面中有一帶月洞門和回廊的卷棚頂建筑,四周古樹參天,山石奇峻,前面湖泊蕩漾,后有欄板圍繞。屋內(nèi)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椅上,正伏案酣睡,案幾上放有燭臺、花插、冊頁和酒杯。畫面的右側一青年女子正手持響板而歌,并書“春風酒一壺,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無,試聽錢塘夢”。
明崇禎青花人物紋缸(圖6)
高14.5、口徑19、足徑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漸收斂,平底,底心略凹。內(nèi)施白釉。外壁繪青花人物紋。山石掩映的軍帳前旌旗招展,大將呂布頭戴束發(fā)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圍站立幾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呂布對面李肅手捧珍寶,獻給呂布,其身后的幾名隨從也各持寶物。周圍繪有旗幟、軍帳、城池、山水、草木等。此缸描繪的是《三國演義》中的“饋寶說呂布”故事。
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題材
明崇禎人物故事題材青花瓷上,還有祈求官爵升遷和吉祥平安內(nèi)容。如畫面中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放有官帽的托盤獻給主人,意寓“加官”;有的繪兩人分別捧一官帽、爵杯獻與主人,意寓“加冠進爵”。亦有繪一人物雙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獻給主人,意寓“平生三級”。還有的繪浴象圖,繪一人物捧一花瓶(意寓平安)獻給騎在象(意寓吉祥)背上的主人,意寓“平安吉祥”。
明崇禎青花浴象圖八方罐(圖7)
通高38厘米。河北博物院藏。此類罐形為崇禎新創(chuàng)器型之一。直口、豐肩、腹下斂至底略外撇,器身為八棱形,平砂底無釉,配蓋。外口沿的邊飾為城垛紋,肩部一周為碩大的覆蓮瓣,蓮瓣內(nèi)以青花為地留出空白折枝花朵,脛部為變形蓮瓣紋,器身主題紋飾為“浴象圖”:一只身體肥碩的大象,周圍幾個胡人或在祈禱,或在進行浴象的準備工作,配以山石、花木、祥云。形態(tài)生動自然,極富生活氣息。
同時,青花瓷是人物故事的背景都繪有太陽或月亮。畫面中的主人往往手指太陽,意寓指日高升。這種畫法一直影響到清代順治、康熙。
明崇禎景德鎮(zhèn)窯青花羅漢紋爐(圖8)
高7、口徑10.7、底徑8.8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該器物直口、平沿、鼓腹、圈足??谘叵虏堪悼處罟催B菊花紋一圈。腹下部至圈足處暗刻帶狀水波紋一圈。腹部為主題紋飾,繪太陽、羅漢、山石。外底中部書雙直行楷書款“大明崇禎年制”。足跟外墻削釉一刀,底足有粘砂。白釉稍泛青;青花發(fā)色明麗而淡雅。紋飾以突出主題為主,淡化了輔助邊飾。
明崇禎景德鎮(zhèn)窯青花人物紋象腿瓶(圖9)
高43.6、口徑13.5、底徑13.4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此器長直身、束頸、平砂廣底。肩部和足沿分別為帶狀暗刻花紋一周。瓶身畫面由院墻、山石、樹木、秋草、芭蕉,以及太陽、江水、括號云、人物等組成。人物共畫有四男四女。在院門口,女主角身后站立兩名手捧嫁妝的婢女;而面前跪著一名婢女和一名男仆;芭蕉樹下立著三名兵丁正在守車等候。女主角和跪地婢女、男仆的衣裙以青花繪出碎花。畫面內(nèi)容反映的應是某將軍或官員迎娶美人的情節(jié)。
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筆筒(圖10)
高17.2、口徑10.4、足徑10.1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筆筒細長,直身,平底,底微有內(nèi)凹,底部露胎,有放射狀跳刀痕。內(nèi)外器白中閃青的釉色和器外上下花朵紋、水波紋暗花邊飾。筆筒外壁畫面上方繪有太陽,還有戴朝冠身穿朝服的官員兩人;正面官員的身后,有一名持節(jié)的隨從。這種持節(jié)一般是代表朝廷出使時才用,故該畫面反映的可能是某個朝廷使節(jié)出訪的歷史故事。
明崇禎人物故事青花瓷的顯著特點
崇禎人物故事青花瓷最顯著的特點,即是在筆筒、蓮子罐、筒瓶等琢器的近口沿或肩部一周和近足際一周裝飾釉下暗刻花紋,有的僅為簡單的旋紋。而筒瓶、蓮子罐等器物的口沿一周多裝飾倒垂的蕉葉紋或倒垂的花枝,也有的為倒垂的城垛紋。筒觚等器物則多于中腹以下繪一周倒垂的蕉葉紋。同時,此類器物的畫面中幾乎無一例外地畫有萱草和合歡樹,并在筆筒、筒瓶、蓮子罐、凈水碗、香爐等琢器的器身所繪畫面中,往往繪有左右回繞盤旋的云紋,有的在器身一周留出一段繪以左右飄蕩的括號狀云,極富時代特征,這種括號狀云一直延續(xù)至順治。
崇禎青花人物暗花蓮子罐(圖11)
高17.6、口徑7.8、底徑6.3厘米。寧波博物館藏。圓蓋,短頸,鼓腹,圈足。蓋邊沿、肩、脛部暗劃花草紋,頸部飾青花枝葉紋一周,蓋腹部飾青花人物故事圖。白釉底,無款。
明崇禎景德鎮(zhèn)窯青花人物筆筒(圖12)
高20.5、口徑19.4、底徑18.4厘米。廈門市博物館藏。平沿、直壁、筆筒中間微內(nèi)收,平底、中央部位微凸起;施卵青釉,口沿及底面露胎,胎骨細白,堅致沉重;外壁青花描繪貴婦及侍從三組九人庭園漫步觀景圖。全畫構圖疏密有致,筆墨精工,青花鮮麗明快;筆筒口沿下及近底處飾一周纏枝菊花和江水海崖暗刻花紋。
明崇禎青花布袋和尚圖尊(圖13)
高20.8、口徑17.4、足徑11.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器敞口,腹部略鼓,下有圈足。外口下和近足處均有暗花纏枝花卉紋一周。器物造型與筆筒稍稍接近,但整體有區(qū)別,口沿略微呈喇叭形,微收腰,下部內(nèi)收,整體為一器型變化后的尊。器外青花畫面應為布袋和尚,周圍有童子六人,或拉念珠,或爬在他肩上撓耳,或將他的衣服打成結來拉動他,十分可愛。
明崇禎青花郊游出行圖瓶(圖14)
通高47、口徑15、底徑16.5厘米。首都博物館藏。侈口、短頸、溜肩、筒腹、砂底、器底有凹臍,口沿鑲有銅扣??谘叵嘛椀勾沟慕度~紋,腹部繪郊游圖,主人乘馬揚鞭,身后簇擁家丁數(shù)名,或打傘,或舉旗,周圍襯以祥云、山石、樹木,花草,畫面生動逼真。
而且受繪畫的影響,此類青瓷器往往于畫面空白處以隸書題寫干支紀年、作者字號和摹繪的印記,個別還題寫詩句,開創(chuàng)了瓷器裝飾藝術中詩、書、畫、印相結合的先河。
明崇禎十六年(1643)青花題記十八羅漢圖筆筒(圖15)
高19.2、口徑20.9、足徑20.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器外滿繪青花人物圖,題材應為“十八羅漢渡海”故事。其以淡青料畫出波浪紋作為整個畫面的襯飾,使畫面上所有人物置身于滔滔波浪中。筆筒有著不同衣著打扮的十八羅漢,分別乘坐麒麟、海獸、龍、牛、魚、蟹、蝦渡涉于茫茫大海。另有一人手執(zhí)朝笏,似為海神或土地神,身邊還有二小鬼手捧珊瑚和蓮花盤,一起恭送羅漢過海。筆筒兩側均有題記。一側為古詩一首,為漢代仲長統(tǒng)《樂至詩》,其文為:“飛鳥遺跡,蟬蛻亡殼。垂露成幃,張霄成幄沆瀣當餐,九陽代燭。至人能變,達士拔俗。”落款為“癸未夏日述古律書為爾濟詞丈清政”。
另外,明崇禎青花瓷上的畫法,更注重通過勾、點、寫的途徑來達到“影”的效果,并“不求形似求生韻”,營造一種視覺感受的“影像”,以“影像”間的親疏、遠近、上下關系來體現(xiàn)意趣。這種深藏的布局意趣,在崇禎人物故事題材青花瓷中亦得到極好表現(xiàn)。
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象腿瓶(圖16)
高26.2、口徑6.4、足徑7.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器外肩部和近足處暗花邊飾為花葉紋和水波紋。畫面的青花人物圖上,山側水邊有人物四名,其中一人為官員,身邊有侍衛(wèi)二人執(zhí)依仗用兵器站立。官員手捧卷,恭對迎面站立雙手作揖者,后者身后還有一頭水牛。此人的模樣是農(nóng)夫。從畫面看,似為朝廷官員奉皇命宣召有才能的人入朝為官,寓意深藏。
崇禎青花五老圖罐(圖17)
高23.5、口徑12.6厘米。北京藝術博物館藏。腹部繪五個老人,間以山石、樹木、鹿等,其布局意趣盎然。
版畫題材
戲曲人物題材在青花瓷上的大量出現(xiàn),還帶動了與之密切相關的版畫行業(yè)。明清時期是中國版畫發(fā)展的高峰時期,明代版畫不僅用于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還用于畫譜及酒牌等,受眾廣泛。而崇禎青花瓷上的戲曲人物題材,有的即以當時的版畫樣稿為基礎描繪而來。同時青花瓷上的繪畫內(nèi)容、意境和筆法,與當時的文人水墨畫風格一致,著意表現(xiàn)文人士大夫階層在政治上失意后寄情山水田園的隱逸思想。而青花山水、人物故事題材上的留白,表現(xiàn)了民窯瓷畫對文人大寫意繪畫的理解。
崇禎青花山水人物圖筆筒(圖18)
高21.1、口徑18.6l、足徑17.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平口直身,平底,筒身比一般同時期和清初筆筒為高,中部稍內(nèi)收,有一種束腰之感。這種形體的筆筒是明末的特殊風格。其外壁青花山水人物主題為文人休閑圖,竹林樹陰邊,四雅士圍著石桌,一人手持茶杯,余三人或站立,或側坐傾聽。筆筒背面,二文士正在悠閑地觀賞山水景致,一人策杖,一人側目相視。一童子身背畫卷隨侍。四雅士左側童子在忙著吹火煮茶,熱氣騰騰的開水從壺嘴中沖出,水蒸氣直沖云霄,在曠野中飄揚。明崇禎時期,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上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風格表現(xiàn),除了水氣,連夢中的景象也會用這種類似水氣畫面來表達,這是當時景德鎮(zhèn)瓷器上特有的做法。它是以當時的中國畫和版畫題材為藍本。
明崇禎青花人物圖筆筒(圖19)
高19.9、口徑19.5、足徑18.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外壁繪青花山水人物圖,圖中有三名文人,正圍著一口大缸,其中年長者執(zhí)一瓢,從神態(tài)看,似在品嘗酒味。右側柳樹下有童子二人,一背書,一托方盤伺候。一頭梅花鹿在旁悠閑自得。作品畫面山水交融,空曠靈秀,云霧繚繞,景致幽雅,是中國傳統(tǒng)所描繪的理想的文人消閑景象。與此圖較為接近的飲酒場面的版畫有不少,如明萬歷刊刻的《酣酣齋酒牌》就描繪了很多。明崇禎瓷器上出現(xiàn)這樣的題材,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心態(tài)。
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圖筆筒(圖20)
高16.6、口徑8.7、足徑8.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器外青花畫面為山水人物圖,主題為一仕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山水交融,喜鵲停枝,雙雁南飛。仕女起舞題材,在明清中國畫、版畫中可以找到不少實例。如《三國演義》中的貂蟬就有這樣單獨表演舞蹈的畫面。此筆筒畫有明月和北斗七星,畫面上的仕女有可能是貂蟬。
縱觀以上20件明崇禎時期的青花瓷,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中大量出現(xiàn)的貼近世俗審美觀念的人物故事題材,既受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又與明晚期的繪畫、版畫等藝術形式相聯(lián)系。這些社會與藝術之間的關聯(lián)性,于崇禎人物故事題材青花瓷器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