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云
摘? 要:《三國演義》中曹操這一人物,形象總是十分立體鮮明,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本文以《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為研究對象,采用對比法、文獻法、歸納法等研究方法,從形象的對比、多面性以及矛盾性三個角度入手,詳細分析了曹操人物形象的特點。
關(guān)鍵詞:曹操形象;多面性;矛盾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1--02
一、對比中顯現(xiàn)卓越
從反抗董卓一事上,曹操的過人之處便得以體現(xiàn)。在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中,作者并沒有開篇就寫曹操,而是先運用了大量篇幅寫董卓的兇殘,而他的兇殘又大多通過反抗董卓的人來體現(xiàn)。其實,在我看來,這些反抗之人,不僅僅凸顯了董卓之兇殘,更是襯托了曹操的特別與多謀:①首先是袁紹。第四回開篇便寫了袁紹公然在宴會上反對董卓廢帝之舉——“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其“敢言”是令人肯定的,但作者筆鋒一轉(zhuǎn),“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懸節(jié)東門,奔冀州去了”,袁紹的能力終究也只是達到“言”而已,他的劍終究沒有刺向董卓,而是跟隨他去了。接下來董卓對袁紹的處置—“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更是反映了袁紹的“反抗”實在太過不堪一擊。②之后是丁管。董卓廢帝之時,丁管“憤怒高叫”,但結(jié)局亦不過是“牽出斬之”。盡管臨死之前仍“罵不絕口,神色不變”,但又能怎樣呢?對董卓權(quán)勢的沖擊力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逞口舌之快致喪失性命,與其說是反抗,不如說是發(fā)泄,本質(zhì)是一種無能。③之后是蔡邕。董卓征用蔡邕,他從“不赴”到“依命而至”,從反抗到屈服,這是他反抗的一種失敗。因為懼怕其勢力而真正地順從,不如因為欲計誅其勢力而虛假地迎合,像曹操那樣。④之后是伍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他的刀最終刺向了董卓,但也刺向了自己,完全沒有謀略,沒有退守的準備,最終亦不過是喪命也。⑤最后是陳宮?!拔曳撬桌?,奈未遇其主耳”,如果不遇曹操,陳宮恐怕還要做一段時間中牟縣縣令了。坐等他人與之同謀,陳宮還是把自己放在了和董卓對抗局面的被動一方,陳宮的等待和曹操伺機而動的等待,價值大不相同。這或許也決定了陳宮最終也只能是一個謀臣而已。襯托之下,曹操還未出場,多智有謀、能屈能伸的形象已然躍然紙上,這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我看來,雖然暗殺行動并沒有取得成功,但“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的謀略,已經(jīng)預(yù)示著曹操之后的勝利。
二、曹操形象的多面性
(一)有謀有斷
曹操是有謀有斷的人。這一點,可以和袁紹作一簡單的對比。通讀全本,會發(fā)現(xiàn)袁紹也是有謀略的,否則也不可能成為曹操曾經(jīng)的強敵。但是袁紹的“有謀”并沒有對他的勢力起到促進作用,因為他“無斷”。雖有眾多謀士,其才能絕不亞于曹操的荀彧、郭嘉,但他關(guān)鍵時刻竟然不知誰說的對。曹操攻打徐州時,如果他能出兵直走許昌,曹操必敗,但他下不了決心。官渡之戰(zhàn)時,許攸勸他偷襲許昌,他不同意,居然說要在正面擊敗曹操,就這樣白白丟到了戰(zhàn)機。謀是一個過程,而斷決定了結(jié)果。他的無斷,使他最終敗給了有斷的曹操。曹操的決斷也很有特點,“操然之”“曹從其言”在書中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但這并不意味著曹操的決斷只是依附于謀士,他的“斷”不是“盲斷”,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精明判斷。在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中,荀彧勸曹操早圖劉備,“操不答”,繼而問郭嘉對此事的看法,郭嘉認為不可,“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可見曹操在面對謀士不同意見時,心中仍有自己的正確的判斷,這和袁紹大不同也。在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中,曹操已得東川之后,司馬懿和劉曄建議曹操進兵攻打益州,曹操卻有自己的決斷,遂按兵不動,亦見曹操的有謀有斷。
(二)知人
曹操是知人的人。他極其善于觀察,尤其是觀察人,這也是他能善用人才的原因。在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徐郡”中,描寫曹操遇董時有這樣的敘述:“曹聞天使至,請入相見。只見那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崩^而董 為曹操獻上了移駕許都的計策。曹操一眼便可看出一個未識之人的特別之處,這實在讓人驚嘆。也正是因為他的識人,才會有不計其數(shù)的多才之人愿意為他效力。曹操總是可以很快速而又清楚地看到不同人才的閃光點。在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中,于禁來投曹操,“操見其人弓馬熟嫻,武藝出眾,命為點軍司馬”,夏侯淳引典韋來見曹操時,曹操說:“吾觀此人容貌魁梧,必有勇力”。在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zhàn)呂布”中,曹操初見許褚時,“操見其人威風(fēng)凜凜,心中暗喜,分付典韋,今日且詐敗”在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都,呂奉先乘夜襲徐郡”中,曹操初見徐晃時,“操出馬觀之,見徐晃威風(fēng)凜凜,暗暗稱奇;便令許褚出馬與徐晃交鋒”。曹操的識人,隨處可見。
三、曹操形象的矛盾性
(一)多疑與不疑
我們總是說,曹操是一個多疑的人,這一點確有體現(xiàn)。還是第四回,曹操因為多疑而誤殺呂伯奢一家便是例證。可是在我看來曹操也有不疑的一面,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guān)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中,關(guān)公“暫請丞相退軍,容我入城見二嫂,告知其事,然后投降”,“操即傳令,退軍三十里”,荀彧反對,恐關(guān)羽有詐,曹操卻說:“云長義士,必不失信”。足見曹操對他認為可信任之人的不疑。他的多疑,是為了生存,他的不疑,是為了強大。
(二)對人才的好與不好
曹操愛才,世人皆知。每每有文武人才被他收于麾下之時,他總是“大喜”。在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中,曹操追擊袁熙,袁尚于沙漠,郭嘉于路不服水土,曹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遠涉艱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曹操聞郭嘉之死,“操往祭之,大哭”,說:奉孝死,乃天喪吾也!運用郭嘉之遺計取勝之后,再次帶領(lǐng)眾人設(shè)祭于郭嘉靈前。在第五回中,“玄德、關(guān)、張引數(shù)騎跟公孫瓚來,曹操接著”,在劉關(guān)張三人完全不受重視,沒有任何建樹的當時,曹操卻對他們十分敬重,歸其原因,就是因為曹操早已運用他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出——他們是人才。也是因為有曹操,關(guān)羽才擁有了溫酒斬華雄的機會,才能得以受到眾人的承認?,F(xiàn)在想來,或許在那時,曹操與關(guān)羽的“緣分”就開始了,到后來關(guān)羽被曹操俘獲,“操自出轅門相接”“操見關(guān)公所穿綠錦戰(zhàn)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作戰(zhàn)跑一領(lǐng)相贈”“操嘆曰:真義士也”“曹操命使來請關(guān)公赴宴”“操嘆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操曰:將軍真神人也”“送關(guān)羽赤兔馬”,“放關(guān)羽”;又如在第十六回中,曹操淯水一戰(zhàn),痛失典韋,“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好泣典韋也!”還有在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中,曹操打敗袁軍之后,對待作討檄但有文采的陳琳,“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如此多的證例,足見曹操的愛才,甚至可以說是愛才甚命??墒牵@樣一個愛才的人,卻把多才的楊修殺掉了??吹酱饲楣?jié),不禁產(chǎn)生疑問。但略加思索,便會了解其中的緣故。曹操愛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種愛永遠基于人才對他的順服。楊修的恃才放曠激發(fā)了曹操的忌,也造成了他自己最終的命運。
(三)笑與哭
通讀全本,就會發(fā)現(xiàn),曹操總是在笑,戰(zhàn)役勝利時大笑,失敗時也大笑。在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關(guān)云長義釋曹操”中,曹操在敗逃的路途中“揚鞭大笑”;又如在第十二回中,曹操中陳宮之計戰(zhàn)敗,但曹操“仰面大笑”。他為什么成笑敗亦笑呢?經(jīng)過思考,我認為,是因為他的自信以及堅定的志向。即便短暫性地失敗,他也始終相信最終的勝利屬于自己;即便現(xiàn)在輸了,但志向與目標,不曾忘記與消磨。相比于劉備,曹操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哭,我總結(jié)了一下:①父親被害之后,“曹操聞之,哭倒于地”;②典韋戰(zhàn)死,“操親自哭而奠之”;③郭嘉病死,“操往祭之,大哭”;④曹操兵敗走華容,關(guān)羽義釋曹操之后,曹操仰天大慟,“吾哭奉孝耳!”“遂捶胸大哭”;⑤劉備因為與呂布交戰(zhàn)失敗,與關(guān)張、家小失散,來投曹操,劉備與曹操“具說失沛城、散二弟、陷妻小之事”,“操亦為之下淚”。這五次的哭泣,蘊含著奧妙:一為父母親情,二三四皆為人才,那么,五為什么呢?我想,這是曹操的一種“投其所好”的策略。劉備因為自己的困頓處境而感傷,曹操和他采取同樣“哭”的同情方式來拉近與劉備的距離。這是曹操識人的高明之處。
(四)仁與不仁
曹操對百姓的仁與不仁。在人們的普遍印象里,曹操似乎與仁是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他是不仁之人。在第十回中,曹操為報父仇興師,“且說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fā)掘墳?zāi)埂?。這確實不是仁義之舉。但是,曹操也有仁的一面,在第十七回中,曹操出兵討張繡,發(fā)出禁令“方今麥熟之時,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并皆斬首”,以及以此引發(fā)的“割發(fā)代庖”;在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中,曹操倉亭大勝之后,眾謀士勸其攻打冀州,曹操說“現(xiàn)今禾稼在田,恐廢民業(yè),姑待秋成后取之未晚”,在第三十三回中,曹操下令斬殺那些聞令而逃的百姓,之后又發(fā)生轉(zhuǎn)變,“若殺汝等,吾又不忍: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我軍士擒獲”,這些例證從側(cè)面反映了他對百姓的仁?;蛟S這樣的仁是有另目的的,是一種收買人心的手段,亦或是統(tǒng)帥三軍的策略。但,這也是合情理的:統(tǒng)治者的仁,除了個人的品質(zhì),本身亦是一種手段。
四、結(jié)語
曹操的人物形象讓我印象深刻,每每讀完一章回,他的形象就會增加一個側(cè)面。他是一個有魅力的人物,也是一個復(fù)雜的人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是曹操的情懷;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的志向。曹操,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人。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上下冊)(增訂版)[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
[2]邱悅.《三國演義》曹操“奸雄”形象塑造[J].文教資料,2016(12).
[3]吳偉.三國人物形象生成系列學(xué)位論文略述[N].湖北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18(1).
[4]胡寶鑫.青梅煮酒話“奸雄”——《三國演義》中曹操的人物形象[J].現(xiàn)代交際,2017(6).
[5]楊昊霖.《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探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