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寶應圖書館館藏稿本《朱氏詩文世珍》考論

      2020-08-14 08:53:58希,楊
      晉中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寶應朱氏詩文

      程 希,楊 柳

      (1.揚州大學文學院,江蘇揚州225002;2.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杭州321004)

      一、寶應朱氏之文學概況

      寶應朱氏乃明清江淮名門望族,考寶應朱氏有二:一為寶應城朱氏,一為界淘溝朱氏。兩支之中尤以前者為盛,自明代遷寶始祖朱八三而后六百年間,二十余世,風雅不輟,著述宏富,幾于代代有作、人人有集。文徵明曾在《淮海先生墓志銘》中稱贊其為“江淮文獻巨族”[1]249-250,朱士端亦在《吉金樂石山房文集·跋》中有言:“自明初琴鶴征君著《馴鶴亭稿》,以詩書起家,歷今十有七世,五百余年,子姓宗支,凡屬有道有德者,幾于人人有集。”[2]1據(jù)筆者初步考定,明清兩代寶應朱氏著述達75人276種之多,其中明代13人33種,清代61人243種,現(xiàn)存者亦多達31人111種,其中明代5人9種,清代26人102種。其著述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部,對經(jīng)學、文學、史學、諸子學、地理學、金石學、小學、醫(yī)學、農(nóng)學等門類均有涉獵,合義理、考據(jù)、辭章三門學問,放眼整個中國學術史,這樣的盛況也是不多見的。寶應朱氏可謂是明清學術史上學術世家之典范。

      寶應朱氏首先以文學世家的面目閃耀于世,如明代朱應登、朱曰藩父子,清代朱克生、朱經(jīng)叔侄,俱為文壇翹楚、一時之秀。為集中展現(xiàn)寶應朱氏文學成就之繁盛,特繪《明清寶應朱氏文學著述一覽表》(如表1),僅供讀者參考。

      表1 明清寶應朱氏文學著述一覽表

      續(xù)表

      續(xù)表

      據(jù)表1可知,明清兩代寶應朱氏文學著述宏富,其中明代自第3世朱益著《坦翁集》始至第10世朱爾渾著《朱爾渾集》,共歷8世、11人有集共23種,現(xiàn)存者亦有8種;而清代自第11世朱克簡著《石崖遺集》至第19世朱孫訚著《潭溪漁隱詩集》,亦歷8世、37人有集79種,現(xiàn)存者至少有25種。明清兩代相加,16世共48人有集102種,現(xiàn)存至少33種。誠可謂風雅不輟,代代有作、人人有集,且無有中斷,數(shù)量龐大,現(xiàn)存者亦為數(shù)頗豐,足證文徵明及朱士端所言之不誣。

      然而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到寶應朱氏著述散亡之嚴重,102種文學著述中現(xiàn)存僅占三分之一不到,散亡者大半。個中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既有蟲蠹、水災、火災等客觀原因,亦有戰(zhàn)亂、年代久遠、保存不當?shù)戎饔^因素。其實關于寶應朱氏家族著述的保存與傳承問題,朱氏族人亦不乏有識之士,如朱彬編纂有《白田風雅》一書,其中第20卷、第21卷為朱氏家集,選錄朱克簡等26人詩作162首;朱百度編撰有《寶應左右朱氏家集匯稿》,亦選錄朱經(jīng)等20人詩作。此外尚有佚名編《朱氏拾遺詩鈔》,收錄有朱克簡等9人佚詩??梢娭焓献迦艘延幸庾R地整理和保存家族文獻,以使之傳之久遠,惠澤后人。但上述幾種基本上都是清代寶應朱氏詩作選輯,明代則有所忽視。寶應縣圖書館館藏朱效靖編《朱氏詩文世珍》則彌補了這一缺憾,乃朱氏詩文成果之階段性總結。

      二、《朱氏詩文世珍》之版本概況

      《朱氏詩文世珍》一書,清道光二年(1822)朱效靖所編,稿本,不分卷,現(xiàn)藏江蘇省寶應縣圖書館古籍室。全書共152頁,每頁9行,間有雙行小字夾注及編者眉批。封面不題書名,無字,前有朱效靖及朱士端《題識》兩篇。前者篇后鈐有“效靖”及“正言”朱文方印兩方。全書用楷書抄就,惟朱士端《題識》則用行書。是書保存完好,字跡清晰,距今已有近200年歷史。是書為《江蘇藝文志·揚州卷》所著錄,惟于效靖之生平事跡則語焉不詳。查寶應縣圖書館古籍室所藏《朱氏支譜》,“朱效靖(1790—1855),字孚臣,號厚庵,附生,封征仕郎、直隸州州判,候選教諭,娶王氏”[3]128,乃揚州學派著名學者朱彬之堂侄、朱士端之弟。

      關于此書之編纂始末,朱效靖《題識》有云:“庚辰夏,與兄旁捜遠采,挑燈傳寫,題其名曰《朱氏詩文拾遺》,誠巨觀也。壬午春,兄應禮部試,欲將曾王父詩付梓,因即全本攜至都中。是年效靖假館于族父郁甫先生家,授徒之暇,更錄一帙,復題其名曰《朱氏詩文世珍》。蓋取世世珍藏之意也。道光元黓敦牂余月裔孫效靖謹識”[4]1。據(jù)此可知,先有朱士端與弟朱效靖于嘉慶庚辰年(1820)夏輯錄《朱氏詩文拾遺》一書,該書當卷帙浩繁,乃朱氏詩文之集中匯編,為數(shù)必十分可觀。至道光壬午年(1822)朱士端應會試,打算將曾祖父朱之璣之詩(程按:該詩集當為《棗花書屋詩集》,收入朱士端所編《春雨樓叢書》)刊刻,且將《朱氏詩文拾遺》一書攜至京城,是年朱效靖于族父朱彬處授徒講學,課余時間選錄其中的精華部分,編輯并抄錄成書,更名曰《朱氏詩文世珍》。從書名亦可看出,朱效靖對朱氏歷代先祖所作詩文之珍視,可謂愛若拱璧,視為傳家珍寶,令后世子孫代代傳誦。又,編纂此書時效靖假館于族父朱彬處,則朱彬自然知曉此事,是書之完編或有朱彬之參與亦大有可能。文末之“道光元黓敦牂余月”,元黓者,乃天干中“壬”之別稱;“敦牂”者,太歲在午之年也;“余月”即閏月,此《題識》當寫于道光壬午(1822)閏三月。

      除朱效靖《題識》外,此書另有朱士端于同治五年(1866)所撰《題識》,茲錄之如下:

      “士端于先世詩文捜輯多年,成一帙曰《朱氏詩文拾遺》。前年將抄本存從弟小亭處,鄙意到其刊淮海公詩,所費無多。奈今歲值水荒,田園湮沒,十去其九,僅存靠運河堤一線。未及舉行,正擬向小亭處索回。士端年老無事,將家中所藏書籍簽簽搭剳,以便審閱。適得余弟效靖手錄一本,更名曰《朱氏詩文世珍》。不勝喜幸。又復感懷吾弟為人謹慎不茍,以諸生終,當必報其后人,此書并當寶貴云。同治五年士端題識。時年八十有一?!保?]2

      于此可知《朱氏詩文拾遺》一書于同治三年(1864)存放于士端從弟朱士恭(字恪齋,號小亭,著有《聽彝堂集訓》)處,至同治五年(1866)歲值水災,手稿十去其九,所存無多,幸得弟效靖于道光二年(1822)抄錄一帙,成《朱氏詩文世珍》一書,于天災中逃過一劫,才不致朱氏先賢諸詩文著述盡失,實可謂不幸中之大幸。又知該《題跋》撰于同治五年(1866),是年士端已81歲高齡(按:士端生于1786年,卒年今不可考,然據(jù)此可知1866年仍健在)。

      三、《朱氏詩文世珍》之內(nèi)容

      是書大致以時代先后為序編次。朱氏先祖之詩文集已刊刻者從簡處理,僅錄存提要、時人評語或序跋等;未刊刻者則從詳處理,不憚繁難,一一抄錄,以詩文存人。

      正文開篇首錄《四庫全書總目》所收《凌谿集》《山帶閣集》《燕堂詩鈔》提要,可見效靖對三書作者朱應登、朱曰藩、朱經(jīng)之推崇。此外還抄錄了史傳中寶應朱氏先祖之傳記資料,如《明史·文苑傳》所載朱應登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與顧璘、陳沂、王韋等號“金陵四大家”之事;《江南通志·學宮》所載朱爾遠順治十四年(1657)募修寶應縣儒學事;《佩文齋書畫譜·書家傳》所載朱曰藩“素工筆札,門外持縑素求詞翰者纚纚不絕”,見出時人對曰藩書法推崇備至,此外還言及曰藩書法之宗尚及風貌:“頗臨晉法書,絕喜祝希哲而以己意出之。婉秀瀟灑,絕有姿態(tài),而結法失之疏”,道出其遠師晉人、近效祝枝山而能化而用之、自成婉秀瀟灑之面貌,然亦不諱言其短處在于結體疏闊。

      以上乃資料匯編性質(zhì),因多屬文壇名家,詩文集已多刊刻傳世,故未收錄諸人詩文作品。而對于“有集而未刻”或“已刻而版不存者”[4]2,編者則不憚煩難,一一忠實錄存之。

      如書中收錄有朱士端為朱瓘《馴鶴亭稿》一書所作案語,言其“版已無存,詩亦未見”,可知朱瓘此書遲至1820年《朱氏詩文拾遺》一書編撰時已佚。《馴鶴亭稿》此書雖已不存,但從案語中亦約略可見該書作者朱訥之風神,朱訥不僅擅詩文且工書畫,作有《琴鶴遺音》畫軸,朱士端稱其“畫亦清絕,非名筆不能辦”[4]10。

      此外該書依次錄存了朱訥、朱應辰、朱曰蕙、朱應禎、朱應祥、朱方中、朱肆夏、朱納夏、朱克生、朱克簡、朱經(jīng)、朱之璣、朱宣、朱纘等14人詩文多篇。為方便讀者參考,亦繪制《〈朱氏詩文世珍〉收錄詩文一覽表》(如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朱氏詩文世珍》一書共收錄朱氏族人14人195篇詩文,其中所收既有詩、詞,又有文,總量雖有限但涵蓋面頗廣。其中既有文壇名家如朱經(jīng)、朱克生、朱之璣等人之詩文,又有大量雖為《江蘇藝文志·揚州卷》等目錄學著作所載但難以寓目之詩文,如朱應辰《逍遙館漫鈔》、朱肆夏《晏村公遺詩》、朱納夏《平津公遺詩》等。另外《朱氏詩文世珍》亦盡可能地錄存所收著作之序跋及時賢評語,某些著作效靖還自作跋語,對于我們了解其人其作頗具參考價值。除此之外,《朱氏詩文世珍》一書對選錄數(shù)量較多的詩文集如朱訥《朱江陵詩集》、朱方中《鏡心樓集》等又親自編制目錄,以方便讀者查閱。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朱應禎、朱應祥兩位女詩人的詩作亦有選錄,足見朱氏一門文學風氣之濃厚,婦孺皆可言詩。

      表2 《朱氏詩文世珍》收錄詩文一覽表

      除錄存朱氏族人詩文作品外,《朱氏詩文世珍》還收錄了大量與朱氏先賢有關的交游往來、詩文倡和、園林名勝、逸聞軼事、碑銘墓志等寶貴資料。比如收錄有陶成、張稷、鄭紹文、冀綺、周安等5人6首贈朱訥之詩,鄭本、范韶、李夢陽等3人3首贈朱應登之詩,薛應旂、盛時泰、王世貞、徐獻忠、吳敏道、文徵明、文彭等7人9首贈朱曰藩之詩,陳鈺贈朱克生詩1首等,對于我們研究寶應朱氏先賢之生平交游頗有助益。

      再如,朱曰藩等人曾撰《人日草堂詩》并寄贈楊慎以表崇敬,《朱氏詩文世珍》則完整地記錄下該事:前有曰藩撰《人日草堂詩引》表明緣由,言先有楊慎寄畫像一幅與曰藩。曰藩甚珍寶之,“揭于寓齋,日夕虔奉”。嘉靖己未(1559)人日,曰藩與金大輿、何良俊、文伯仁、黃姬水、郭第、盛時泰、顧應祥等人相聚南京曰藩寓所,面對楊慎畫像,如行侍側之禮,以得見楊慎畫像為幸。后以“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xiāng)”之句為八鬮,每人各選賦一題并文伯仁作《人日草堂圖》寄之楊慎。然據(jù)篇末朱效靖按語則知“己未先生年七十二,以是年六月卒于永昌,詩畫郵致之時,先生已不及見矣”。但諸人論交之真、敬長之慤、樂善之誠卻感人至深,傳誦至今,為文壇佳話、藝苑美談。

      又如,劉中柱曾撰有《寶應名勝紀略》一書,《朱氏詩文世珍》亦將其中關涉朱氏先賢之篇章依次摘錄,計有《凌谿碑》(表贊許宗魯之尊師重道,亦表明朱應登督學關中時對當?shù)匚慕淌聵I(yè)影響之重大深遠)、《鏡心樓》(朱曰藩所筑,中有水樂亭、荷花蕩等景)、《窣堵坡詩刻》(朱曰藩曾揭橥闡揚之)、《涇上園》(朱訥、朱應登、朱曰藩祖孫三人所筑,中有香醉山、白云池、朱干草堂、山帶閣等景)、《東北諸園》(述及朱克簡所筑之環(huán)溪,中有琴臺、曲橋、木蘭堂、芙蓉館等景)等5篇,從中不難見出寶應朱氏人文景觀之盛況,朱曰藩之《山帶閣集》、朱方中之《鏡心樓集》、朱納夏之《白云池集》、朱約之《環(huán)溪集》等均以之為題,寶應朱氏文人輩出,實得山水風景之助。此外,《朱氏詩文世珍》還非常注重收錄時賢著述對朱氏先祖的記載,如收錄之喬億《劍溪文略》一書中《即貞元道人三絕》一文即載有明嘉靖中貞元道人于朱曰藩城西別墅(即水樂亭)留下詩書畫三絕之墨寶一幅,曰藩本人即精于書畫,于此可見藝壇高手之惺惺相惜。它如王士禎《居易錄》中關涉朱應登者,朱彝尊《明詩綜》關涉朱應登、曰藩父子者,王世貞《弇州史料》關涉朱應登者,雖片言只語亦不放過,均予以忠實載錄。

      最后,《朱氏詩文世珍》還收錄了崔銑、李夢陽、羅洪先、顧璘等撰朱訥、朱應登、朱曰藩等人之碑銘墓志,或限于篇幅,或因已為其他常見書所載,故未錄原文,然其指示門徑、方便查考之功亦不可忽視。

      四、《朱氏詩文世珍》之價值

      (一)階段性總結了寶應朱氏族人的文學成就

      《朱氏詩文世珍》一書收錄明清寶應朱氏詩文14人195篇,其涵蓋人數(shù)占寶應朱氏有詩文傳世或存目者48人的十分之三,刨除與朱效靖同輩或晚于朱效靖者15人,其涵蓋面則更廣,足占42%有余??梢娭煨Ь妇幾氪藭钪匾哪康脑谟谝栽娢拇嫒耍罕硐热酥赖挛恼?,以期世世珍藏、代代傳揚。相比族叔朱彬編纂《白田風雅》收錄清初至清中葉寶應詩人316家詩作1 300余首來講,朱效靖所編此書雖收錄作者和詩文數(shù)量遠不如前者眾多,但亦有超出《白田風雅》一書范圍之外者,如其收錄作者時代則上溯至明代中葉,所收錄內(nèi)容也不僅僅是詩歌,而是詩文、序跋、時評、傳記資料等一并網(wǎng)羅,其意在專門保存朱氏一族詩文之用心可謂殫精竭慮、唯恐有失。同時《朱氏詩文世珍》一書當受朱彬《白田風雅》一書之影響?!栋滋镲L雅》成書于道光元年(1821),較《朱氏詩文世珍》編纂成書的道光二年(1822)早一年。《白田風雅》卷二十和卷二十一專門辟出兩卷收錄朱氏族人詩作,計有26人162首。兩書所選詩人卻僅有6人重合,分別為朱克生、朱克簡、朱經(jīng)、朱之璣、朱宣、朱纘。比勘兩書所選具體詩文篇章,可以發(fā)現(xiàn)重復者極少,或為朱效靖有意規(guī)避朱彬亦選錄者,以期保存更多族人詩文資料。比如《白田風雅》收錄朱克生詩歌42首,《朱氏詩文世珍》則不收其詩,僅錄其文2篇;又如《白田風雅》收錄朱經(jīng)詩歌14首,《朱氏詩文世珍》則不收其詩,僅錄其詞10首;再如《白田風雅》收錄朱之璣詩僅5首,《朱氏詩文世珍》則收其詩多達27首。足見后者編纂時很好地研究了前者的編纂體例,并力圖做到補前者所未有,完前者所未備。兩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均為研究寶應朱氏家族文學成就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

      (二)保存了大量稀見朱氏詩文資料

      寶應朱氏一族明清兩代雖詩壇文社、代不乏人,涌現(xiàn)出48位史志可考的文人墨客,其所撰詩文集亦有102種之多,數(shù)量不可謂不驚人。不用說在寶應、在揚州,即使放在整個江蘇來講,這樣的學術世家也是不多見的。但寶應朱氏詩文集現(xiàn)存數(shù)量卻較為有限,僅有33種,占總數(shù)的不足三分之一??梢娫诹鱾鞯倪^程中遺失嚴重,情況不容樂觀。加之朱氏族人詩文集多為稿本、抄本,刊刻者并不多,故流播并不廣泛,很多詩文集或藏于各大圖書館古籍室,或藏于私人藏家及朱氏后人之手,多被束之高閣,難得一見。故朱效靖《朱氏詩文世珍》一書將朱氏族人優(yōu)秀詩文篇章匯為一編,對我們了解和研究寶應朱氏家族文學的整體風貌提供了很好的選本和參照。一冊在手,寶應朱氏家族文學脈絡暢然可通,其整體風貌亦大略在此。況且該書收錄的詩文精心選擇,均為朱氏族人之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加之其中不少詩文并不常見,其資料的價值自不言而喻。

      如朱訥次子、應登弟應辰在明代文壇亦一時之俊秀,《寶應耆舊傳》稱其“博涉群書,才藻橫發(fā),與兄參政升之齊名”[5]258,與蔡羽、文徵明、王寵、湯重珍等文壇名士為莫逆交,著有《逍遙館漫鈔》等,《千頃堂書目》卷12有著錄,《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將其歸為子部雜學類,且不明存否。而《朱氏詩文世珍》則不僅收錄了《逍遙館漫鈔》之原序,還抄錄了應辰之詩34首,足證應辰此書尚在,且為其詩文集,歸入子部雜學類則不妥。

      另如朱應辰之子朱曰蕙(1530—1593),字子秋,號潛海,又號淮南子,太學生。歷代《寶應縣志》及《江蘇藝文志》并不載其著述,朱彬《白田風雅》亦未收錄其詩。其父朱應辰、伯父朱應登、從弟朱曰藩均為明代文壇大家,受家族風氣熏染,朱曰蕙詩歌亦自足可觀?!吨焓显娢氖勒洹芬粫珍浧湓?0首,其中如《白下館中聞笛》等篇頗見思致:

      誰家玉笛振寒林,長夜迢迢淚滿襟。

      枕上思歸那可得,一窗明月半床衾。[4]59-60

      從中不難看出朱曰蕙受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影響之深,首句即承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而來而略有變化,繼而寫長夜難眠,涕淚滿襟,其思歸之苦,較之李白亦不遑多讓。

      (三)輯錄了時賢對朱氏詩文之評語

      《朱氏詩文世珍》一書不僅注重收錄朱氏族人之詩文篇章,同時還注意搜集存錄時賢對朱氏先賢詩文之品評。其搜集資料之全面、意在彰顯族人文名之用心,頗可稱道。

      比如其在錄存的朱肆夏(1546—1627,字惟行,號晏村)、朱納夏(1551—1616,字惟穆,號平津)兩兄弟詩作各3首、4首之后還附錄了劉中柱對他們的評語,語云:

      劉雨峰《寶應兩朝詩選》曰:“晏村、平津二公,皆雪樓公子,各有詩數(shù)篇附刻《鏡心樓稿》后,亦可謂世其家學者矣。”[4]87

      按劉中柱(?—1708),字砥瀾,號雨峰,自號料錯道人。明代寶應著名學者劉永澄重孫,官至直隸真定府知府。工詩古文辭,與朱彝尊、查慎行、汪懋麟、喬萊、王式丹等相唱和,著有《漁山園集》一卷、《兼隱齋詩鈔》八卷、《又來館詩》六卷、《并州百篇詩》一卷、《寶應名勝紀略》等。朱彬《白田風雅》一書中即收錄有不少劉中柱之評語,可見劉中柱在當時寶應文壇亦為主持風會之人物。此條評語中所言雪樓公即肆夏、納夏之父朱方中之號,方中亦頗善詩文,著有《鏡心樓集》2卷、《補遺》1卷、《附錄》1卷等,與李春芳、文伯仁、吳敏道等文人相往還,顧爾行曾為之撰墓志銘。劉中柱稱贊肆夏、納夏兩兄弟能“世其家學”,足見寶應朱氏文運長久,世代不衰,在當時已有很高的聲譽。此外劉中柱《寶應兩朝詩選》一書并未見載于史志及各種書目著作,此處所錄亦可約略窺見是書之冰山一角。

      再如《朱氏詩文世珍》于所錄朱克生《騾轎賦》及《念莪字說》文兩篇之后另錄有魏禧評語一則:魏冰叔曰:“此真古文筆力,格法妙處不在文字之內(nèi)?!保?]91

      冰叔即為清初著名散文家魏禧之字,而朱克生亦非無名之輩,在當時文壇亦頗有文名,與冒襄、王士禎、汪琬、程可則、陶澂、陳鈺等文壇俊彥多有交往,文集有《朱秋厓詩集》《文集》等。魏禧此則評語蓋評《念莪字說》一文,該文解釋了朱克生本人字“秋厓”,一字“念莪”之由來?!扒飬儭背鲎远旁姟扒兦餁飧摺本?,可見克生對杜詩之熟稔及推崇;“念莪”則來源于《詩經(jīng)·小雅·蓼莪》,既見其事親極孝,又見其對經(jīng)學頗有造詣,且學以致用,非一般埋頭讀經(jīng),不問世事者可比。

      (四)搜集了豐富的朱氏文人與明清文人的交游資料

      《朱氏詩文世珍》一書還注意搜集保存朱氏族人與當時文壇的交往資料,可見寶應朱氏并非固守一隅,不與外界往來。相反,朱氏先賢在明清文壇頗為活躍,或參與文人結社,或雅集賦詩,或往來唱和,共同推動文壇之風云際會。前者所述朱曰藩與黃姬水等五人于人日集會賦詩,寄贈楊慎以表崇敬即為明證。此外《朱氏詩文世珍》還存錄有薛應旂、盛時泰、王世貞、徐獻忠、吳敏道、文徵明、文彭等7人與朱曰藩唱和詩作9首,陶成、張稷、鄭紹文、翼綺、周安等5人與朱訥唱和詩作6首,鄭本、范韶、李夢陽等3人與朱應登唱和詩作3首,陳鈺與朱克生唱和詩作1首等。這些詩作不僅提供了寶應朱氏與當時文壇名士交游的第一手資料,而且對于研究明清文壇文人之間的往還唱和、生活狀貌等均大有裨益。

      (五)編者跋語、按語時見,不乏溫情與敬意

      《朱氏詩文世珍》一書中還夾雜有不少編纂者的跋語、按語等,閃現(xiàn)著編纂者本人的智慧光芒及溫情敬意。該書附有朱士端所作按語2則,分別附錄于朱訥《朱江陵詩集》及喬億《記貞元道人三絕》一文后。據(jù)朱效靖所言,前者為朱士端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記于抄本《朱氏詩文拾遺》一書之后,效靖轉錄于此。詳細記述了《朱江陵詩集》流傳源流,并稱贊朱訥“詩才之雄杰、詩筆之古勁,膾炙人間久矣”[4]39。后者亦為效靖轉錄朱士端之語,與前者作于同年,記載了家藏貞元道人畫軸之輾轉流落終完璧歸趙之細節(jié),稱贊朱曰藩“先公才名聞海內(nèi),道人固雅重公,殆以畫意示敬與?”[4]143

      朱效靖所作跋語、按語則數(shù)量更多,或寥寥數(shù)字,??彼浽娢挠幸蓡栒?;或備述源流,交代編撰始末。比如朱效靖于所選錄朱之璣《棗花書屋詩》27首之后所作按語:

      先曾王父著有《棗花書屋詩》約數(shù)百首,原本存大伯父家。乙亥春,王君□,字□□,有《江蘇詩征》之刻,大伯父選二十七首命效靖抄錄呈寄,以備選刻。其所選入者,則公安縣之作也。道光壬午如月,曾孫效靖記事。[4]117

      “曾王父”即指朱效靖曾祖父朱之璣,“大伯父”當指朱元英(字輯五,號敬堂,著有《敬堂詩稿》)。該按語提及王豫《江蘇詩征》一書之編纂細節(jié),他書多未言及此,對于研究《江蘇詩征》一書編纂始末、選擇標準及成書過程等頗具參考價值。

      猜你喜歡
      寶應朱氏詩文
      王祥臥冰
      朱氏正骨結合圓利針針刺代秩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所致下肢放射痛的臨床觀察
      詩文里的元旦韻味
      公民與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8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Belong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極相思·檢翻舊日詩文
      寶應湖維管植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對策
      寶應水痘疫情的流行趨勢
      天下詩文第一樓 綿州越王樓
      劍南文學(2015年5期)2015-02-28 01:16:12
      曹操詩文中的飲食文化
      倪家鳳淮劇演唱會在寶應舉辦
      劇影月報(2011年5期)2011-03-28 05:07:02
      尚义县| 莆田市| 溧水县| 绍兴市| 宣武区| 且末县| 嘉兴市| 广宁县| 安化县| 时尚| 郎溪县| 大宁县| 龙门县| 永川市| 汤原县| 阿荣旗| 手机| 望谟县| 高雄市| 兴城市| 萍乡市| 皮山县| 江津市| 满洲里市| 孟连| 崇阳县| 略阳县| 博白县| 桂阳县| 饶阳县| 和田县| 伊通| 荣成市| 浪卡子县| 延津县| 香格里拉县| 桐梓县| 丹江口市| 金寨县| 黎川县|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