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安冉
摘要:中世紀晚期的羅馬教廷走向衰落,14世紀中葉的文藝復興開始興起。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腐朽的思想解放運動。羅馬教廷與人文主義者相互合作,羅馬教廷借人文主義者之手提高教會的權威,人文主義者也得到了羅馬教廷很大的幫助,包括在人文主義學術上以及在文藝復興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羅馬教廷與文藝復興對彼此也產(chǎn)生了一些消極影響,例如人們對羅馬教廷產(chǎn)生了不滿情緒,人文主義者得到教廷的恩惠從而無法完全表達出人文主義的內(nèi)涵。
關鍵詞:羅馬教廷;文藝復興;教皇;人文主義
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的歐洲處于由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階段,羅馬教廷由盛轉(zhuǎn)衰,文藝復興也開始興起與發(fā)展。文藝復興是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他們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紛紛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反對教會的腐敗。一些本應是運動對立面的羅馬教皇不僅不反對甚至還支持了這場運動。本文試圖對這一時期的羅馬教廷與文藝復興的關系進行評析,特別是從羅馬教皇的角度來分析他們與文藝復興的關系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影響。
一、羅馬教廷的衰落與文藝復興的實質(zhì)
(一)羅馬教廷的衰落
1.羅馬教廷衰落的表現(xiàn)
羅馬教廷衰落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在教會腐化,教士生活奢靡,教權與世俗君權相互斗爭,教權威望下降等。公元393年基督教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為國教。兩年后,他將統(tǒng)一的帝國分給兩個兒子。統(tǒng)一的羅馬帝國便分裂成兩個獨立的帝國——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浇虝搽S之分為以希臘語為中心的東方教會和以拉丁語為中心的西方教會。西方教會聲稱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基督教會,并稱自己為羅馬公教,即羅馬天主教,而東方教會認為自己才具有正統(tǒng)性,為正教,即東正教。經(jīng)過一千年的發(fā)展,教廷壟斷了市民的文化教育及其它的社會生活,羅馬教廷逐漸腐化,教士生活奢靡,教會產(chǎn)生分裂,教權與世俗君權相互斗爭,教會的威望下降,十字軍東征后轉(zhuǎn)變了人們的思想文化和觀念,人們對羅馬教廷產(chǎn)生了不滿情緒,羅馬教廷陷入危機之中。
2.羅馬教廷衰落的原因
(1)教會的腐敗
教會的腐敗導致了羅馬教廷的衰落。當羅馬帝國皇帝把基督教定為國教之后,加入教會逐漸成為一種獲得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力的方式,神職人員的職業(yè)生涯也因此變得政治化,“政治野心和家族榮耀對于他們比教會的崇高宗旨更重要”。許多神職人員通過政治手段坐穩(wěn)了他們的位置同時也操控著他人的職位,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包括廚師、音樂家、獵人、馬夫和乞丐等各種社會角色。有人形容這些神職人員為“可憐的卑鄙小人”,他們沒有知識和文化,他們也不需要學習和宣講圣經(jīng),只需要聽從教皇的命令和指示。教皇名義上是由樞機主教團選出,但賄賂當上的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賄選的新教皇不顧圣事,沉迷于享樂與財富,飲酒賭博,包養(yǎng)情婦,下級神職人員上行下效。在這種大趨勢中,人才得不到晉升甚至連教會也不能進入,即使進入了教會,這些人才也會受不好的風氣影響,這樣的羅馬教廷逐漸走向衰落。
到中世紀晚期,神職人員不僅沒有相應的知識與文化,也沒有基本的人格素養(yǎng)。盡管天主教的神職人員被要求要遵守貞潔的誓言,但是在中世紀晚期,許多神職人員貪婪腐敗,拉幫結派,他們的居住地變成了腐敗的集中地。他們經(jīng)常在街頭爭吵、賭博、狂歡甚至褻瀆上帝。不僅如此,非法生兒育女的神職人員也不計其數(shù)。
(2)教會的分裂
因中世紀天主教會選舉教皇而導致的分裂嚴重影響了羅馬教廷的內(nèi)在運作,這是羅馬教廷走下坡路的根本原因。1377年阿維農(nóng)之囚事件結束,法國教皇格倫高里十一世從阿維尼翁回到羅馬,他死在第二年的三月。在世俗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支持下,1378年羅馬教廷選出了兩個教皇并分別讓他們在羅馬和阿維尼翁登基。既然存在了兩位教皇,那么這兩位教皇到底誰是正統(tǒng)的問題,導致了教廷內(nèi)部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為了彌補這種分裂局面,1409年兩個教會聯(lián)合舉辦了比薩會議進行調(diào)解,但沒有結果。于是這一年大家選出了第三個教皇,如此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這種狀況維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直到1417年康斯坦茨會議選出新的唯一的教皇馬丁五世,羅馬的分裂局面才最終結束。此時教會的勢力在分裂中已逐步減弱,不可逆轉(zhuǎn),天主教會的大分裂嚴重影響和損害了教皇和教廷的世俗權威。這種衰弱使教皇不再能一手遮天,甚至在某些時候還需要聽從民眾的意愿,這就為文藝復興的發(fā)展提供了便利。
(3)十字軍東征的影響
除了神職人員與教廷本身的原因,還有十字軍東征失敗帶來的影響。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帶來人們思想文化和觀念的轉(zhuǎn)變。失敗后教權與世俗君權相爭,教權的威信下降。教廷領導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為西歐社會帶來一場文化、科技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大轉(zhuǎn)變。很多歐洲人因為東征的原因,第一次踏足了歐洲大陸之外的世界,他們開闊了眼界,接觸到了在歐洲大陸接觸不到的文化,改變了保守的觀念,愿意學習其他語言和文化。由阿拉伯語翻譯并抄寫的古希臘語手稿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在西歐,這促進了文藝復興的開始和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理念的興起。
(二)文藝復興的實質(zhì)
14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的文藝復興的實質(zhì)是一場資產(chǎn)階級的新文化運動,也是歐洲近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在中世紀的歐洲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精神長期被教會利用和控制,教權和世俗君權相互斗爭,廣大民眾在這種狀態(tài)下深受其害。當時,人們的精神主張都來自于教會所宣揚的教義和信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的財富與其在社會上的地位不成正比,教會的利益與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相矛盾。資產(chǎn)階級尋求精神指導,卻又不能適時地提出適應思想解放和擺脫宗教束縛要求的精神理論。于是,他們發(fā)現(xiàn)了古典文化中古希臘和羅馬的人文主義思想。這種思想符合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他們便將這種人文主義思想作為武器與腐朽黑暗的教會神權進行斗爭。
文藝復興14世紀中葉興起于意大利,人文主義者以恢復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為旗幟,以宣揚個性解放、擺脫教會的束縛為手段,站在世俗的立場上,主要反對中世紀以來教會提出的禁欲主義的神學教條。他們奮斗的主要目標是解放個人的欲望和享受現(xiàn)實的人生。例如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得拉克的代表作《歌集》,書中寫出了他對女子勞拉的深深的情感,闡明了人們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愛情。薄伽丘的《十日談》反映了當時意大利廣闊的現(xiàn)實社會,揭露了貴族的腐朽愚昧和教士的虛偽荒謬,表達了作者反對禁欲主義與等級特權,歌頌男女愛情,宣揚人類平等的人文主義情感。
文藝復興在歷史上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其本質(zhì)并非只是為了尋求與恢復古典文化的內(nèi)涵,而是以古希臘羅馬所擁有的更深刻的高度精神文明和思想內(nèi)涵來抨擊束縛當時社會的文化制度,宣傳正在實行的新的政治制度與思想內(nèi)涵,從而希望獲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因此,“文藝復興”的實質(zhì)就是解放人們被教會束縛的精神與思想,使其作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反對教會腐朽與黑暗的武器。
二、羅馬教廷對文藝復興的支持
中世紀晚期的教廷由于所處的形勢不利,所以急需得到新的幫助,從14世紀中葉開始到17世紀初結束的文藝復興運動,是歐洲歷史甚至世界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一些易于接受新思維的教皇也看到了人文主義的優(yōu)點,對新思潮向往的他們在文藝復興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他們作為教廷的領導者,使教廷與文藝復興產(chǎn)生了錯綜復雜的關系。
(一)羅馬教廷對人文主義學術的支持
文藝復興與羅馬教廷有著深深的關系,其中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羅馬教廷的一些教皇支持著人文主義學術的發(fā)展。自十四世紀以來,文藝復興的精神逐漸影響著羅馬教廷。這個時期有一些羅馬教皇成為了文藝復興的積極參加者甚至領導者。文藝復興倡導人性,提倡通過閱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哲學和文學來發(fā)現(xiàn)人類的價值。因為古代的作家對世界問題的關注多于對上帝問題的討論和對中世紀實體性質(zhì)的討論。這些教皇慷慨幫助人文主義學者,從佛羅倫薩等地招募學者,搜集和翻譯古代典籍。教皇是當時受過教育的人,他們有欣賞文化的能力。在這期間,教皇十分保護珍貴的書籍,并鼓勵和支持學者進行閱讀、抄寫和研究。
一些教皇優(yōu)待人文主義者,間接甚至是直接地推動了文藝復興的發(fā)展。例如:教皇馬丁五世于1417年到1431年在位,他曾任命了杰出的人文主義者波吉歐作為秘書。馬丁五世1431年的繼任者尤金四世充分利用教皇的力量進行文藝復興,他的秘書列奧納多布努尼和一些其他的意大利人文主義作家一起出席會議。1447年當選教皇的尼古拉五世更加推崇人文主義,他任命的特使被派往雅典、君士坦丁堡、德國和英國去尋找、購買和復制希臘語、拉丁語的手稿,他支持人文主義的傳播,還在梵蒂岡建立了一個大型的編輯中心,邀請意大利一些著名的人文主義學者到羅馬進行抄寫和翻譯工作。后來的繼任者庇護二世(1458年到1464年在位)更是成為了一個人文主義的擁護者,他受過人文主義教育,具有人文主義情懷,支持人文主義學術的發(fā)展??梢钥吹?,人文主義指導下的文藝復興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潮流,人文主義教皇善于利用、調(diào)和教廷與文藝復興的關系。這些教皇不僅占據(jù)著精神世界的主導地位,而且具有很強的經(jīng)濟實力。這時的教廷已經(jīng)在歐洲建立起了領先的金融體系,所擁有的資金十分雄厚,依靠這些資金,教廷復興古典文化,收集古抄本,舉辦學術和圖書中心。如果沒有教皇和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的贊助與支持,文藝復興可能不會這么成功。因為進行人文主義創(chuàng)作時必須擁有穩(wěn)定的收入,而有些人文主義者自己沒有足夠的創(chuàng)作資金,他們只能靠被人雇傭來維持生計。是教皇的雇傭與支持,使他們擁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人文主義創(chuàng)作,從而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fā)展。
毫無疑問,在文藝復興這一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刻,崇尚人文主義的教皇,發(fā)揮了非凡的作用。當時的這些教皇對人文主義及人文主義者提供了有效的保護。
(二)羅馬教廷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支持
文藝復興時期的視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服務于教會,這種藝術并沒有完全擺脫基督教。但一些教皇擁有高雅的藝術品位,對精美的藝術珍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擁有財富,成為了人文主義藝術家們最好的贊助人和鑒賞人。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教皇對人文主義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無論是從人力上還是財力上都提供了很多支持,人文主義藝術家擁有了教皇提供的財富,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藝術的創(chuàng)造當中。
1.對建筑的支持
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教皇很多熱衷于修建與修復建筑。羅馬有許多迷人的古代遺跡,文藝復興的靈感就有一部分來自于這些古代建筑的遺跡,羅馬教廷修復這些古建筑有利于文藝復興的發(fā)展,因此這些建筑對于文藝復興的發(fā)展十分重要。隨著文藝復興的發(fā)展以及羅馬教皇的支持,修復羅馬古城的工作便被提上了日程,這項工作的組織者就是羅馬教廷。1458年到1464年在位的庇護二世是第一個發(fā)表神諭來禁止毀壞古跡,宣揚保護古跡的教皇,這表明教皇開始關注古代建筑,當然也等于是對文藝復興的關注。在朱利安教皇時代(1503年-1513年),他繼續(xù)執(zhí)行前教皇關于支持文藝復興的措施,由他準許擴修的羅馬古城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從前。建筑師布蘭曼特、雕刻家米開朗基羅以及拉斐爾等這些著名的人文主義者都曾受雇于他。當拉斐爾要求教皇保護那些被證明是圣靈的偉大遺跡時,朱利安表示贊同。得到朱利安的允許,拉斐爾開始研究這些古建筑作品,他為每座建筑物制定了一個挖掘計劃,然后設計了一個宏偉的藍圖來修復羅馬。
1447年當選教皇的尼古拉五世最大的興趣之一就是建筑,他在位時,羅馬成為一個宏偉的建筑基地,最富于獨創(chuàng)精神的文藝復興建筑師利奧·巴蒂斯塔·阿爾伯蒂向他提議對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和整個羅馬城進行徹底改造,他準許了這項工程。1503年到1513年在位的朱利安二世開始致力于對圣彼得大教堂的建設。圣彼得教堂是一個巧妙地將宗教的虔誠和文藝復興的風格相結合的教堂,教堂內(nèi)有雄偉的雕塑和人文主義寫實風格的繪畫。教堂巧妙的建筑結構使得教堂擁有充足和明亮的光線,人們置身其中,能夠清晰地觀賞這些藝術珍品,進入這座教堂的人將充滿喜悅和慰藉。圣彼得大教堂展示了教皇的權力、地位、財富以及偉大藝術家獨特的創(chuàng)造精神。同時,它表達了對現(xiàn)世生活的熱愛,也表達了對來世生活的希望。它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基督教風格,而是在宗教風格中注入了專注現(xiàn)世和關懷人類的情感。
2.對繪畫與雕塑的支持
羅馬教廷對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與雕塑給予了很大的支持,羅馬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時得到了不錯的發(fā)展。拉斐爾為朱利安二世所作的壁畫《雅典學院》是文藝復興中杰出的作品。畫面上古代的哲學家、科學家們在共同探討學術問題,它顯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在梵蒂岡,教皇表現(xiàn)出了對人文主義藝術家的寬容,例如被教會雇傭的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以擅長圣母畫聞名,他的《西斯廷圣母》一反中世紀圣母刻板的樣子,帶有人文主義的風格,充滿了世俗人間的氣息,拉近了神與人的距離。此外,米開朗基羅的《創(chuàng)世紀》和祭壇畫《最后的審判》等也極為有名,這些都是人文主義藝術家為教會所作,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藝術風格。
在雕塑中,米開朗基羅為教廷雕刻的《奴隸》系列以及《哀悼基督》皆負盛名。《奴隸》皺起眉頭雙目緊閉,并不像將死,好像是在沉睡;他胸前的兩道繩索象征著暴力與專政,繩索纏繞著他如同暴力和專政壓迫束縛著他,但他沒有表現(xiàn)出莫大的痛苦,而是出現(xiàn)了一種終于掙脫桎梏后的疲倦。即使他在生命的彌留之際,仍然想掙扎著醒來與暴力和專政搏斗。這個非宗教的奴隸雕像討論了永恒的生死主題。被束縛的奴隸表明了生命的意義,人是自己身體的奴隸,人要跟隨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人生就是一場挑戰(zhàn),充滿了痛苦和斗爭。這充分展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要求擺脫教會的束縛的愿望,突出了人性。
因為教皇是大批文藝復興藝術作品的購買者,擁有極高的藝術品位,所以他們會對藝術品的內(nèi)容進行指導。他們花了大量的錢購買藝術家的作品,使這些作品獲得了社會的認可與傳播,藝術家們也因此得到了普遍的尊重。羅馬的繪畫和雕刻藝術在十五世紀底到十六世紀初是輝煌的,這與教皇的鼓勵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三、二者對彼此影響的削弱
(一)文藝復興對羅馬教廷影響的削弱
文藝復興削弱了羅馬教廷的影響。人文主義在羅馬教廷的支持下得到更大的傳播,這有助于影響人們開始公開表現(xiàn)出對教會懷疑和淡漠的態(tài)度。再加上教皇與神職人員的腐敗貪婪,教廷的政治化與世俗化,教會制度的腐朽,導致了人民對教會的不滿情緒的增加。隨著文藝復興的逐漸深入發(fā)展,普通民眾有些也受到了啟發(fā),越發(fā)對羅馬教廷感到懷疑,他們感受到了教會對他們的束縛,他們渴望掙脫教會的桎梏,教會的理念已經(jīng)不能很好地適應他們的日常生活要求。一般來說,在普通人的心中,教會應當是對未來的展望和對世俗的安慰,但他們逐漸意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實際上背離了教會的本質(zhì),人文主義大過了教義,教會的權威影響力在民眾心中日益下降,隨著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新的理念,這必然引起了宗教改革,導致了教權的衰落。
(二)羅馬教廷對文藝復興影響的削弱
羅馬教廷削弱了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雇傭藝術家們,使藝術家們忙于為教廷服務,他們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創(chuàng)作,其作品無法完全表達出人文主義的內(nèi)涵,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教會的腐朽不堪的現(xiàn)實,因此他們及其作品不能完全直接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服務。人文主義藝術家宣揚人文主義,作為雇主的教皇雖然熱愛藝術,卻又想借藝術家之手宣揚教義和提高教會的權威,使人文主義藝術成為宗教的附屬品,以便基督教在人們生活中仍占主要地位。于是,藝術家的想法和教皇的觀點相互沖突,這一時期的作品便產(chǎn)生了矛盾:進步的人文主義與腐朽的羅馬教會的矛盾。藝術家們的杰作,恰恰就是這種矛盾相互斗爭又相互調(diào)和的產(chǎn)物。不過,宗教題材最終還是成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圣經(jīng)傳說遍布藝壇。例如《西斯廷圣母》《雅典學院》?!堆诺鋵W院》的中心人物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兩個雖是古希臘哲學家,但柏拉圖哲學對基督教拉丁教父(如奧古斯汀、哲羅姆)影響甚大,而亞里士多德哲學則是經(jīng)院哲學的理論支柱。由此可見宗教是人文主義藝術家的主要創(chuàng)作主題。沒有人能否認,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家的宗教題材作品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因為他們有優(yōu)秀的設計、完美的技巧和強烈的藝術表現(xiàn)與感染力;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還在創(chuàng)作宗教宣傳畫,因為它們與中世紀的宗教繪畫在內(nèi)容上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中世紀的宗教畫僵硬、呆滯而缺乏生氣,人文主義藝術大師們的作品則形象逼真,生機勃勃,富于人性而近于自然,可是這種不同沒有改變作品的宗教性,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宗教的宣傳效果,有利于維護教皇的神權地位和增強人們的宗教意識。正如丹尼斯·哈伊所指出的:對大多數(shù)作家和藝術家來說,教皇的贊助將他們的作品引向了宣傳品,不論它們是多么富有價值。
在學術理論方面,教皇雇傭?qū)W者們將他們的主要精力用于在古籍中心的翻譯、注釋和編輯古典手稿上。在教皇的金錢誘惑下,許多學者力圖用古典哲學解釋圣經(jīng),將學術和宗教相調(diào)和,這使他們變成新的崇尚宗教的神學家。有的學者遵循教皇意志,撰寫維護基督教神權地位、反對異教甚至反對文藝復興的護教著作,成為教皇的私人秘書。還有的學者對教皇曲意奉承,變成教廷的弄臣,1449年尼古拉五世在與政敵菲力克斯五世爭奪教權時,指使其秘書波吉奧向政敵展開攻擊,于是波吉奧將菲力克斯斥為“狂叫的獅子”、“信仰的叛徒和真正宗教的敵人”、“貪婪的狼”等等??梢姡承┤宋闹髁x者已成為教皇的政治工具。對于忠心為教廷服務的學者,教皇往往賜以重金或高官。教皇的高官厚祿消減了人文主義者對教會的反抗情緒,使他們的個人利益與教廷的興衰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許多人文主義者不再公開抨擊和揭露教會的罪惡,更不會攻擊教皇的權威。相反,他們對于宗教改革這類有損教廷利益的運動卻表現(xiàn)出反感。例如:伊拉斯謨甚至公開聲明:“無論任何時候我都不會和《圣經(jīng)》以及教會的神圣權威相對抗,我愿使我的理智在所有的事上都服從這個權威?!?/p>
四、結語
總之,14世紀的羅馬教廷逐漸腐化,教士生活奢靡,教會產(chǎn)生分裂,教權與世俗君權相互斗爭,教會的威望下降,十字軍東征后轉(zhuǎn)變了人們的思想文化和觀念,人們對羅馬教廷產(chǎn)生了不滿情緒,羅馬教廷陷入危機之中。這時的文藝復興運動未觸及羅馬教廷的根本利益,羅馬教廷急切地需要得到人文主義者的支持。面對這種狀況,羅馬教廷選擇與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合作,合作的結果對羅馬教廷和文藝復興運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除了正面影響還有不可避免的消極影響,他們在那個時期相互作用。它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羅馬教廷不僅支持著人文主義者的學術工作還支持著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雖然后來的羅馬教廷逐漸走向人文主義精神的反面,變得越來越反動和專制。但是總而言之,它們對于那個時代的影響利大于弊。
參考文獻
[1] 劉建軍.論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新文化多重起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63—72.
[2] 周春生.論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個體精神[J].學海,2008(01).
[3] 劉建軍.基督教與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歐洲文學[J].外國文學研究.2007(5):144-150.
[4] 魏雙霞.文藝復興的歷史作用[J].科技信息,2006(03).
[5] 朱錫強.中世紀西歐國際關系與羅馬教會[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2):47—51.
[6] 奧托·本內(nèi)施.北方文藝復興藝術[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10.
[7] 朱錫強.梵蒂岡教皇秘史[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5.
[8]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文藝復興[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