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青
[摘 要] 追求品質教育的現(xiàn)代社會,需要新的教育方式,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zhàn)。如何提升教育質量,做一名好教師?本文從播種真善、以身立教、學會反思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教育;播種;以身立教;學會反思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造就未來的事業(yè),而未來是屬于孩子們的。教育路上,教師應該何去何從?
一、要播種真善
教育事業(yè)無異于播種,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教師擔任著播種者的角色,要為其澆水、施肥、修剪……澆多少水,施什么肥,如何修剪都影響著一顆種子最終的命運?!胺N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今天種下什么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實。
教師要播種真情?,F(xiàn)在的學生跟從前大有不同。譬如,看見老師不太會主動問好,對班集體的工作不夠熱心……在筆者看來,現(xiàn)在的教師鮮少有人將自己的情緒和自己的真情實感帶進工作,帶進課堂,自然也帶不進學生心中。久而久之,遇到日日相見的老師如同陌生人般相視而過,面對班集體的活動佯裝事不關己,他們變得冷漠,但他們真的冷漠嗎?不是的,他們只是沒有學會把自己的情緒展露給老師,展露給集體。教師要做的是袒露真情,正如吳非老師說的那樣:“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去感受真情,去學會用真情表達?!?/p>
教師要播種善良。雨果說,人世間最寶貴的是善良。善良是什么呢?看見別人摔跤,不要站在一邊嘲笑,這就是善良。聽著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剛走進校園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是不會區(qū)分善惡好壞的,這就需要老師在學生稚嫩的心上種下善良。而這也要求老師首先得是個善良的人,光靠語言就能讓孩子變得善良?不,我們得依靠自身的行動去告訴孩子什么是善良,要怎樣做一個善良的人。很多時候身教的作用會遠遠大于言傳。
二、要以身立教
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皆楷模。什么樣的教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在學生眼里,教師就是榜樣,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既然教師是一面鏡子,就要做一面光亮的鏡子。
教師要有寬廣的胸襟。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師心胸狹隘,最大的危害就在于這種狹隘可能會傳給學生,不能容忍別人成績比自己優(yōu)異,不能容忍別人能力比自己強……這些都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小的傷害,我們根本無法想象這樣的人最后會如何,因為他的心中無時無刻不藏著一把刀,既會傷害自己,又會傷害別人。
教師要有遠大的理想。人們都說教師是園丁,是紅燭,是春蠶,吳非老師卻不贊同將教師視為“紅燭”或“春蠶”,他認為那并不是教育的理想,而是一種失衡的教育狀態(tài)。當教師在這樣一種失衡的教育狀態(tài)下生存時,便容易滋生出種種怨氣與退縮。教育工作充滿艱辛,教師心中難免會有怨言,這時就需要教師樹立遠大的理想。教師需在磨礪中成長,練就意志。當困難或挫折來臨時,要樂觀積極地去應對。
三、要學會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么,經驗又是從何而來?經驗是從學習中來的。教師的學習和反思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以及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才會有所成長。
教師要終身學習。任何人,一旦停止學習他就不會有進步,教師更是如此。時代永遠是在前行的,一個止步不前的教師又如何讓學生得到成長?學是為了更好地教,教師要學的不僅僅是專業(yè)知識,還有人文素養(yǎng),畢竟誰也不愿意自己教出來的學生是只會考高分的莽夫。學習不應該是一次性的學習,教師的學習要貫穿于自己整個教育生涯。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以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需要。
教師要學會反思。學習能使人進步,反思亦能。教師除了要堅持終生學習之外,也要學會反思。反思不僅僅局限于教學上,也可以是自身的素質上,行為舉止上,畢竟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要以此時刻警醒自己,反思自我。吾日三省吾身,只要你學會反思,它就會像智者一樣引領你的教育之路。
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開關”就在自己手里。燈的“亮度”在于個人的修煉;如果有“電源”或能不斷充電,教師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要一路修行,做孩子學習道路上一盞不滅的燈。
參考文獻:
[1]吳非.致青年教師[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鄭杰.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陳桂生.教育實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劉 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