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鳳
【摘要】 目的 分析婦產科常見的感染因素,并采用對應的護理措施給予干預,從而降低感染發(fā)生率,提升臨床護理質量。方法 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間我院婦產科共收治3534例患者,其中發(fā)生感染患者有65例,分析其感染相關因素,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結果 65例患者感染部位如下:呼吸道26例;手術部位19例;泌尿系統(tǒng)13例;宮腔5例;胃腸道2例;單因素分析結果如下:年齡≥35歲、留置尿管、住院時間>8d、接受化療及產科妊娠并發(fā)癥均屬于感染危險因素。結論 婦產科患者年齡、是否留置尿管、住院時間、是否接受化療以及是否合并產科妊娠并發(fā)癥均為感染相關因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對于降低感染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婦產科;感染因素;護理措施
近年來,院內感染發(fā)生率不斷上升,有報道指出,大約有超過5%的患者在住院期間會出現(xiàn)院內感染,高感染率現(xiàn)已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婦產科屬于醫(yī)院的一個綜合性科室,其收治的患者病種較多,院內感染發(fā)生率也較高,為了有效降低婦產科感染發(fā)生率,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婦產科收治的3534例患者中65例感染患者的病歷資料,分析感染相關因素,并采用對應護理措施給予干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間我院婦產科共收治3534例患者,患者年齡范圍19-56歲,平均(35.32±14.20)歲;產科患者2110例,婦科患者1424例;住院時間4-28d,平均(7.10±1.95)d;其中留置尿管患者有598例,占比16.91%;其中發(fā)生感染患者有65例,年齡23-52歲,平均(38.63±10.15)歲;產科患者24例,婦科患者41例;住院時間5-28d,平均(7.83±1.63)d。
1.2 方法 65例感染患者均符合《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的相關標準,且由醫(yī)院感染科根據(jù)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最終確定,然后制定記錄表格,把感染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統(tǒng)一記錄。分析65例患者感染相關因素,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單因素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以x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感染部位統(tǒng)計 65例患者感染部位如下:呼吸道26例,占比40.00%;手術部位19例,占比29.23%;泌尿系統(tǒng)13例,占比20.00%;宮腔5例,占比7.69%;胃腸道2例,占比3.08%。
2.2 感染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如下:年齡≥35歲、留置尿管、住院時間>8d、接受化療及產科妊娠并發(fā)癥均屬于感染危險因素。詳見表1。
3 護理措施
(1)做好病房、手術室衛(wèi)生管理工作,定時對地面、空氣進行消毒,并常開窗以提高空氣清潔度;做好病房人員管理工作,嚴格顯示探視人員數(shù)量與時間;在護理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2)對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加強治療前干預,嚴格評價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然后給予針對性飲食、心理等干預,從而提升其身體抵抗力與心理承受能力。(3)對護士加強培訓,在進行氣管插管、留置尿管等操作時盡可能由經驗豐富的護士完成,另外需加強對低年資護士的培訓,要求其嚴格堅持無菌操作,從而避免對患者呼吸道、尿道黏膜等造成損傷。(4)患者術后受傷口疼痛、氣管插管等因素影響,咳嗽受到很大限制,且易合并肺部感染,所以對患者需加強基礎護理,涉及協(xié)助患者翻身,為其拍背,若有必要給予霧化吸入治療。
4 討論
本研究結果1顯示:65例患者感染部位如下:呼吸道26例,占比40.00%;手術部位19例,占比29.23%;泌尿系統(tǒng)13例,占比20.00%;宮腔5例,占比7.69%;胃腸道2例,占比3.08%。其中呼吸道感染發(fā)生率最高,主要是由于患者分娩或術后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加上婦科手術通常給予全麻,需進行氣管插管,所以極易受病原菌侵襲,進而引發(fā)呼吸道感染。手術部位感染發(fā)生率占據(jù)第二,主要是手術期間無菌觀念欠缺,醫(yī)療器械消毒處理不過關,造成交叉感染,加之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也會引發(fā)手術部位感染[2]。泌尿系統(tǒng)感染主要和留置導管以及護理不當存在直接關系,其中導管材料會對患者的尿道黏膜產生一定刺激,加之留置導管時操作不合理也會導致尿道黏膜損傷,進而引發(fā)泌尿系統(tǒng)感染[3]。宮腔和胃腸道感染占比較低,前者主要是由于疾病和手術造成患者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給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條件;后者主要是由于疾病造成消化功能減弱,加上飲食不當最終導致胃腸道感染[4]。
本研究結果2顯示:年齡≥35歲、留置尿管、住院時間>8d、接受化療及產科妊娠并發(fā)癥均屬于感染危險因素,上述因素具有一定代表性。婦產科感染不但會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也會增加醫(yī)療費用,甚至還會引發(fā)護患糾紛。所以,加強婦產科護理干預,盡可能降低婦產科感染發(fā)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黃萍,陳園園,李玲.婦產科手術患者的感染情況分析及對策探討[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8,36(7):953-954.
[2]李芹,王莉,凌希蓮,等.無間隙護理干預對婦產科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8):1893-1896.
[3]張鵬云,張亞萌,黃桂英,等.產婦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8):1863-1865.
[4]陳俐,朱玲,于輝蘭,等.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6):915-917,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