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帥 王延卿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云南省高校目前公共體育課程設置進行現(xiàn)狀分析,以云南民族大學作為調查研究對象,深入調查研究該校目前公共體育課程設置、教學目標、開設公體俱樂部科目及考評體系等內容,研究表明,云南省高校體育課程的組織形式是以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教學目標一般都以運動技能的傳授和身體素質鍛煉為主,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共開設18個俱樂部項目,期末成績評定包括:1、平時成績,2、會員互評,3、助教互評,4、教育增量。研究表明:通過對比周邊高校,發(fā)現(xiàn)我校通過施行公體俱樂部改革后,課程設置以學生興趣出發(fā),增加學生選課靈活度,考核方式更加科學合理,注重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和學習方法,養(yǎng)成學生終身鍛煉的體育意識。通過本文研究云南民族大學實行公共體育俱樂部改革后,對公共體育俱樂部課程進行優(yōu)化設置,效果明顯,為云南省其他高校公共體育課合理、學科優(yōu)化設置提供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云南省;公共體育課程;課程設置;俱樂部
1.前言
根據(jù)教育部《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教體藝[2014]4號)、《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活動指導綱要》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意識和能力,引導和教育學生主動、積極的鍛煉身體,掌握現(xiàn)代體育科學的基本知識、技能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實現(xiàn)大學體育活動內容個性化、活動形式多樣化、課內課外一體化?;诖?,筆者以云南民族大學為樣本,對該校實施公體俱樂部以來,課程設置、教學目標、考評體系以及改革過程中好的方面和欠缺的方面都進行全面了解,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優(yōu)化完善云南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云南民族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設置作為研究對象,選取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為代表進行調查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wǎng)、萬方期刊等查閱相關期刊論文、碩博論文以及國家相關部門下發(fā)的文件資料,了解國家的相關法規(guī)、政策,以及國內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結構內容、評價等相關內容,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2.2專家訪談法? 通過實地考察,對云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分管公共體育的領導、俱樂部負責人、教師進行訪談,并對該校公共體育課的課程設置的結構、內容、考核評價等相關內容,為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2.2.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通過相關軟件對回收的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理統(tǒng)計,得到有效數(shù)據(jù),保證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科學性、客觀性。
2.2.4 邏輯分析法? 在對所搜集資料進行分析整理以及撰寫的過程中,運用邏輯學知識,采用分類與比較、、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等邏輯方法,結合學校體育學、體育理論等多學科知識運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得出研究的結論。
3.結果與分析
3.1云南省公共體育課程結構分析—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
3.1.1課時安排分析
按照國家提出《基本標準》中規(guī)定,要求普通高等院校針對大一、大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開設體育必修課,且兩學年開設學時不低于144學時。但是在研究過程中了解到,以我校為例,大一新生入學后緊接著軍訓,一般會耽誤兩周課程,每學期只有16周的課程安排,兩學年加起來根本達不到144學時。加之部分學校主館領導對體育課程不太重視,導致我省周邊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總學時數(shù)普遍較低。
3.1.2課程類型分析
云南省周邊高校課內主要以課堂體育教學為主,目前沒有針對大三、大四年級開設相關體育課程,這與《基本標準》規(guī)定內容其實也是不符合。但是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通過實施公體俱樂部改革后,實行俱樂部會員制,必修課會員為云南民族大學大一、大二非體育專業(yè)學生;專門為大三、大四的非體育專業(yè)學生設置素養(yǎng)課,課外體育活動通過使用運動校園APP來督促學生參加校園慢跑活動,每學期體育學院都會要求進行各單項俱樂部進行期末教學展示,來體現(xiàn)會員整個學期學習的成果。
3.1.3教學組織形式分析
目前云南省內高校課內組織形式以班級為單位男女混合進行教學,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各單項俱樂部目前存在課堂上課人數(shù)較多,有些課程項目開展受到場地、器材的限制,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選課學生掌握運動技能和理論知識的層次不齊,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在課程內容和進度很難統(tǒng)一,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也增添任課教師的教學難度。
3.2云南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開設情況調查—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
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2019—2020學年下學期共開設18個俱樂部項目,比較齊全,除了開設一些常規(guī)項目,比如:足、籃、排、乒、羽、網(wǎng)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技能,同時也設置了像瑜伽、跆拳道、臺球、定向等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學生喜愛的新課程。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公共體育俱樂部課程內容是以實踐課為主,理論課欠缺,這也反映了云南省內各高校的體育理論課程缺乏統(tǒng)一標準。有些課程穿插一下理論知識,大部分以體育的目的與功能、技戰(zhàn)術和賽事編排為主,重視專項和理論,而對健康教育和護理、體育文化的重視程度相當欠缺,難以滿足學生對健身知識的需求。再者個別學校由于師資力量、場地設置限制了開設一些新型項目。
3.3云南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分析
目前云南民族大學公體俱樂部期末考核評價采用的是由考勤、教育增量、身體素質(體質健康測試成績、課外慢跑)和平時表現(xiàn)(會員互評、助教評定)四方面評價組成。大部分高校中技術達標與技評和體育理論的考核評價內容占主要,身體素質也占較大比重,但是平時表現(xiàn)占的比重少,從而造成在評價過程中只注重結果評價忽略學生學習的過程,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情感等方面評定不夠。
4.結論與建議
4.1云南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優(yōu)化設置的影響因素
4.1.1公共體育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
目前云南省各高校已為大一、大二年級本科生開設體育必修課,而且開設時間不低于144學時,但是按照國家出臺的《基本標準》,高年級也應該開設公共體育選修課,但是大部分高校沒有給大三、大四以及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并且各高校開設體育必修課課時都低于國家標準學時。
4.1.2公共體育課程內容設置不健全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云南民族大學每學期開設的俱樂部項目大于15門,符合《基本標準》中規(guī)定的門數(shù),開設俱樂部項目除了常規(guī)三大球、三小球等項目外,還開設了一些新潮項目,但是還是缺乏趣味性活動的內容,同時理論課內容欠缺。
4.1.3師資隊伍教學理念陳舊、準入機制不高
高校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核心作用。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體育學院目前現(xiàn)有的老師要承擔全校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工作量大,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沒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再者,教師的職稱結構不均衡,高職稱的教師比例低,中級職稱的教師比重最多,最后因云南民族大學現(xiàn)施行公體俱樂部,單項俱樂部負責教師提出申請后,學院對成立俱樂部相關資質的審批不夠嚴格,準入機制不高。
4.1.4體育經(jīng)費的投放量
目前云南民族大學的場地設施有點入不敷出,有些俱樂部上課場地不能夠容納選課學生人數(shù),個別場館提供的體育器材無法滿足現(xiàn)有俱樂部課程教學所需,場館設施維修不及時,這都影響了教學質量。
4.2如何優(yōu)化課程設置提高公體課程質量
4.2.1調整公共體育課程結構設置
引起學校領導重視,落實課時數(shù)達到《基本標準》,應給高年級學生開設公共體育選修課,課內外形成一體化教學模式,形成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課堂教學應進行分層教學,重視體育理論課,兼顧運動訓練課程,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
4.2.2完善公共體育課程內容設置
課程內容設置以學生興趣出發(fā),整合周邊高校教學資源,開設趣味性強、參與性廣的一些新課程、新項目,加大公共體育理論課的比重,滿足學生對健康教育、護理、體育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4.2.3優(yōu)化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
考評體系應能夠真實反映學生通過學習,自身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自身的意識品質、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都在改變。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現(xiàn)探討實行考教分離,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考核評價結合一起,評價內容趨于多元化,主要有認知、技術技能以及情感這三方面方面,其中情感態(tài)度的評價正在逐步提高。
4.2.4提高學校領導重視,強化師資隊伍
“健康第一”這一思想已經(jīng)作為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指向標,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師生應把健康教育的理念與相關知識技能緊密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體育學院的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主要是以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為主,博士研究生在讀一名,學院師資隊伍學歷結構比例嚴重失衡。通過在學生群體調查中發(fā)現(xiàn),年齡較大的老師教學理念陳舊、專業(yè)知識更新?lián)Q代較慢,剛入職的老師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崗前培訓,缺乏教學實踐經(jīng)驗,從而造成教學質量層次不齊。
4.2.5加大資金投入量,健全場地器材設施,整合利用周邊學校教學資源
高校體育課程順利開展,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量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物質基礎就是學校要有完備的場館設施和器材作為支撐,體育經(jīng)費的投入才能使得學校體育設施和器材得以完善,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才能豐富公共體育教學內容,實現(xiàn)這些都需要經(jīng)濟作為強大的后盾。
經(jīng)費的來源不外乎兩種:一種來自國家和政府的撥款,另外一種高校自籌經(jīng)費。這樣就需要學校來想辦法引入外來經(jīng)費,比如:按照相關規(guī)定,合理租賃學校場館,通過承接一些賽事來吸取外來資金,還有就是通過已畢業(yè)優(yōu)秀校友及社會人士捐助來及時改善學校資金短缺的問題。開展有些項目如果學校沒有相應的場地設施,可以利用周邊高校已有的體育資源來開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教體藝[2014]4 號[EB /OL].http: //www. moe. gov. cn / publicfiles / 171180. html.
[2]高慧娟.河南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現(xiàn)狀及改革對策研究[D].鄭州: : 鄭州大學,2011
[3]何忠,吉玉良,楊衛(wèi)東.基于《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大學體育”課程學習評價體系構建[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5,36(5) : 34 ~ 37.
[4]鄭國榮,廖建梅. 福建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的研究[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7,27(1): 93 ~ 96.
[5]王凱.體質測試新標準中存在的問題及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大視野,2015,23(5) : 208 ~ 210.
基金項目: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資助